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沂蒙紅色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勢態

——以沂蒙紅色樂舞劇三部曲為例

王夢瑤

2015年10月13日11:1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新媒體傳播為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技術手段,它憑借傳播過程雙向性、媒體資源豐富化、信息傳播全球化等優勢,給了沂蒙紅色文化一個更加廣闊的傳播空間。作為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的傳播對提高臨沂大學的知名度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傳播時代的大背景下,原本存在的靠人際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沂蒙紅色文化被加以包裝和轉換成為一種新的傳播模式,即新媒體傳播。本文主要以沂蒙紅色樂舞劇三部曲為例,就現存的沂蒙紅色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勢態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紅色文化﹔新媒體﹔沂蒙﹔傳播

新媒體變革了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和文化生產方式,而這種技術變遷導致的文化變遷成為使新媒體變成當下傳播引導文化不可忽視的強大驅動力。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區好地方,沂蒙山區特指以山東省臨沂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在這裡,產生了沂蒙地區獨有的文化——沂蒙紅色文化,這種文化在歷史的積澱當中彰顯著獨有的魅力。臨沂大學作為一所紅色老區中的大學,本著感恩的心態,積極傳播和弘揚沂蒙紅色文化,並採取了一系列先進的措施,擴大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增強沂蒙紅色文化在各個地區的影響力。

一、沂蒙紅色文化的早期傳播模式

沂蒙山,一片神聖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沂蒙紅色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能流傳至今離不開當地人們的的早期傳播模式——人際傳播。人際傳播出現傳播的早期發展階段,多是口語傳播。作為音聲符號的口語受一定條件的制約,一是口語是靠人體的發聲功能傳遞信息的,由於人體的能量的限制,口語隻能在很近的距離內傳遞和交流,傳播范圍小,速度慢。二是口語使用的音聲符號是一種轉瞬即逝的事物,記錄性較差,口語信息的保存和積累隻能依賴於人類大腦的記憶力。這種人際傳播受到空間和時間的巨大限制。老區人民通過這種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口語傳播,用這種口耳相傳的早期傳播方法,把珍貴的紅色文化流傳下來。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戰爭年代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體現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紀念地以及紅色歌曲,紅色文學、紅色影視等文藝作品及其題材等諸多方面。飽經戰火洗禮的沂蒙人民,用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血肉之軀踐行了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在這種社會關系之下,沂蒙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社會信息”在傳者與受者之間雙向溝通和交流,傳受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協同操作,共同完成信息的溝通和傳播。這種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人民獲知沂蒙紅色文化的有效手段,沂蒙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也鼓舞著一代游一代的老區人民。

二、大眾傳播時代下的沂蒙紅色文化

相比較傳統媒體缺乏反饋的傳播機制,新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顯著特征就是它的互動性,它真正實現了受眾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的的信息傳播者的演變。在大眾傳播時代下,傳播的“權力”不只是掌握在少數人和少數媒介機構的手中,每一個受眾都有自行選擇任一媒介進行大眾傳播的權力,這也是從“傳者本位”到“受者本位”的轉變。同時新聞源的獲取不再變得匱乏而神秘,公民新聞開始出現在各大媒介平台上,成為了新聞報道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新媒體的互動性為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增強了人們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和參與感,也有利於人們在文化交流和互動中增強文化的認同感。

隨著基於數字技術的因特網的高速發展,新媒體在當今世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交互式傳播模式”也在網絡傳播的潮流中興起和壯大,這使得“點”對“點”以及“多點互動”的人際傳播模式得到創新,可以站在新媒體平台上進行高速復制與傳播。“交互式傳播模式”同時具有大眾傳播模式在速度上的優勢和人際傳播模式的靈活性,以此達到更加高效的傳播效果。大眾傳播時代媒介的多樣化和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微傳播”的迅速發展滿足了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避免了信息的同質化傳播,更多的民俗文化通過微信、微博、網站推送等形式實現“多點互動”,獲得信息反饋,在文化傳播上取得良好效果。

大型民族交響樂《沂蒙暢想》是臨沂大學紅色育人工程“三三三六”工程中“三進”項目之一,旨在傳承創新紅色文化,培養大學生的沂蒙精神特質,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大型民族交響樂《沂蒙暢想》以民族管弦樂為主體,融獨唱、合唱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全曲由《沂蒙小調》、《沂蒙頌歌》、《沂蒙暢想》三個樂章組成。以《沂蒙山小調》、《願親人早日養好傷》、《誰不說俺家鄉好》等多首沂蒙紅色歌曲為素材進行編創。樂章之間既有對比,又有主線貫穿,構成一部完整的機體,分別從不同的側面,熱情謳歌了偉大的“沂蒙精神”。

《沂蒙暢想》由80名樂手和200余名合唱隊員組成,綜合運用聲、光、電、等多種手段以及動畫制作、電腦激光燈現代科技”,為受眾呈現出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在演唱期間,《沂蒙暢想》利用LED大屏幕這一新媒體的生力軍,發揮其畫面面積大、視覺效果震撼、充分吸引受眾眼球的優勢,取得了很好的反響,成功吸引了光明日報、臨沂大眾網、琅琊新聞網等眾多媒體進行報道。不僅如此,《沂蒙暢想》邁出國門,走向韓國。富有民族傳統色彩的樂器與沂蒙文化的藝術融合,讓韓國青年進距離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彩。

《沂蒙印象》共分“山高水長”、“蒙山脊梁”、“沂水胸懷”、“沂蒙放歌”四個章節,綜合運用聲、光、電、水、景、人、服等各種科技和藝術手段,用歌曲與舞蹈的形式,全新演繹了沂蒙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沂蒙精神的偉大內涵。《沂蒙印象》不僅被臨沂大眾網、琅琊網等媒體報道,獲得老區人民的一致好評,而且成功在泉城濟南演出,借助山東廣播電視台進行傳播,獲得廣泛贊譽。《沂蒙印象》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通過對沂蒙紅色文化傳承創新,使受眾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身臨其境,感悟當時當事,獲得主觀感受,“美輪美奐的精彩場景、扣人心弦的舞蹈表現、氣勢磅礡的音樂效果、情真意切的演員表演”,沂蒙紅色文化在新媒體中以新的生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大型情景劇《沂蒙情深》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散點式的戲劇結構手法和現代新潮的情景劇模式,通過親歷者的深情講述,詮釋了臨沂大學紅色黃埔的厚重積澱和深刻內涵。全劇以臨沂大學前身,濱海建國學院的發展歷程為線索,將“讓房、匯演、送親、庄戶學、“突圍”等戲劇故事的合理架構,藝術地展示了以韓秀秀一家為代表的沂蒙鄉親對黨對革命情深似海大愛至誠的博大胸襟﹔深刻的揭示了以劉東生、蘇靜、邱教員等為代表的濱海建國學院師生與沂蒙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連的魚水之情。

沂蒙情深這一大型情景劇,借助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使受眾了解了臨沂大學與老區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LED顯示屏是一種通過控制半導體發光二極管的顯示方式,靠燈的亮滅來顯示字符,用來顯示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行情、視頻、錄像信號等各種信息的顯示屏幕。《沂蒙情深》借助LDE屏這一傳播媒介,形象地把革命年代的故事背景展現在受眾面前,使舞台效果極具震撼力。

新媒介是就介質形態而言的是區別於傳統媒介形態的網站、手機及其他新型媒介形態。新媒介不僅是傳播手段上發生了質的變化,採用了數字化網絡化的技術,更重要的是他的傳播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沂蒙紅色文化被眾多媒體報道,被發布在微博上,與受眾進行即時的互動,傳播過程的雙向性改善了受眾的被動地位,增加了傳受雙方的互動性。在信息獲取方式上,受眾也不再是被動的閱聽者,而是主動的搜索者,任何一個網民在自媒體上發布一個消息,都有可能獲得與受眾之間的交流。新媒體為人們進行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輸提供了空前的便利的條件,提高了傳播的質量和效率。沂蒙紅色文化在新媒體的傳播下,將得以進一步傳播和弘揚,其影響力不僅能存在於臨沂大學,沂蒙老區,中華民族,更能走向世界,被世界認知。

三、全媒體時代,正確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全媒體時代,沂蒙紅色文化獲得了更大的時空自由,在超時空的領域中,為不同社群的人民認同和接受。 為了實現紅色文化長久而有效的傳播,我們必須從根本的傳播過程分析紅色文化的傳播困境並根據新媒介的主要特征找出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著名的從傳播學家拉斯韋爾提出的傳播過程“5W模式”是信息傳收過程的經典模式,任何信息的傳播都離不開這一模式。他認為信息的傳播由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眾、和反饋構成,一個傳播過程的形成是以傳播者和受眾者進行了信息交流為基礎的,傳播者渴望通過信息的傳遞對受眾造成一定的影響是每個傳播過程都伴隨著的目的,然而受眾行為的改變和態度的轉變取決與其自身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輿論領袖”等多方面的共同影響。

在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媒介傳播自身的局限性及媒介商業化等趨勢也給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是大眾傳播對紅色文化的保留大於傳承,現代傳媒以虛幻的民俗替代現實民俗行為,甚至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部分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的紅色文化難以完整保存全部信息。二是大眾媒介在傳播流程中往往喜歡扮演“把關人”角色,就會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傾向,甚至會出現轉換、移植、膨化、過濾等方式片面或歪曲報道紅色文化事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介霸權”的產生。而實際上這些“把關人”進行的一些文化傳播和新聞媒介的紅色宣傳並沒有形成社會化的文化認同感,反而造成了受眾的冷漠和抵觸心理。

成功應對挑戰的最好方法是把握機遇。在“媒介融合”的文化大背景下,我們應盡全力在保留沂蒙紅色文化的“原汁原味”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其進行創新。文化不僅是一種傳統精神,更是一種現代意識。它一方面客觀地再現了了不同歷史時期沂蒙文化的民俗生活和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和人們的現實生活休戚相關、緊密交織,並且經常由人們根據自己當下的需要和目的而被重新塑造和改變,處於不斷變遷和重構的動態過程之中。紅色文化傳播應該積極運用新媒介的傳播特征,實現多種傳播媒介的整合式傳播,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內涵,促進紅色文化的互動性傳播,讓紅色文化真正的被大眾所認同。另一方面,我們應實現紅色文化傳播的系統性和有序性,保障紅色文化在網絡媒體中的有利傳播,這不僅有利與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也可以對網絡文明的健康運行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由上而論,沂蒙紅色文化在由人際傳播的早期傳播模式到基於網絡平台的現代傳播模式的傳播方式轉變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沂蒙紅色樂舞劇三部曲巧妙利用了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優勢,借助新媒體中聲、光、電等多種現代科技使紅色文化以全新的形態被更好的保存下來並進行廣泛傳播。全新的傳播模式給紅色文化賦予了新的更全面的內涵,使人們了解、懂得、喜愛上紅色文化。當然,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在機遇與挑戰中並存,隻有在紅色文化早期以人際傳播為主的傳播模式上進行創新性傳播,才能更好地讓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形成沂蒙地區的意義共享和全民傳播的社會效果,沂蒙地區的文化才能在民族復興的宏大格局中發揮更大效用,承擔更強大的文化使命。(作者系:臨沂大學傳媒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①楊中舉,戴俊潭:《新編傳播學教程》[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②丁鳳雲:《沂蒙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