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近日被發現,電影《甲午風雲》中扮演神炮手王國成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龐學勤卻於昨日病逝。
龐學勤的兒子龐好昨天下午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仍難以置信父親在珠海去世的消息,“我弟弟龐越昨晚剛從珠海飛回北京,當時父親一切正常,沒想到今天凌晨,人就不在了。他之前什麼病都沒有,估計就是心臟猝死。我一直覺得父親活到90歲沒問題,所以,我到現在都覺得這個消息不真實,好在父親走時沒遭什麼罪,按照老禮算,他應該是87歲,也算是喜喪了。”
80多歲時體檢顯示40多歲的身體狀態
1929年5月4日,龐學勤出生於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的一個普通家庭裡,15歲的他投身革命,曾隨軍南下,挺進大別山,參加過淮海戰役,在部隊當過文化教員、文工團員、炮兵連指導員。龐學勤第一次登上銀幕是在林農導演的《邊寨烽火》(1956)一片中,扮演一位邊防軍指導員,之后,他的代表作品有《甲午風雲》、《戰火中的青春》、《兵臨城下》、《烈火中永生》、《花園街五號》等。1977年,龐學勤任長春電影制片廠藝術副廠長、藝委會副主任,1985年調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長,之后一直居住在珠海。龐學勤曾與趙丹、陳強、王心剛、謝添、田華、秦怡、孫道臨、王曉棠、謝芳、白楊、王丹鳳等被評為中國“22大”影星,2014年獲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在龐好眼中,父親是個“鋼鐵戰士”,似乎永遠不會有倒下的那天。龐好透露,父親沒有任何慢性疾病,80多歲時,給他做體檢,結果顯示他的身體狀態就像40多歲的人,“父親現在仍是滿口牙,也沒有老年斑,血脂血糖各項指標檢查都沒問題,而且思維敏捷,尤其是弟弟前一晚還和他在一起,結果突然去世。父親84歲時摔了個跟頭,所以換了膝關節,他之前拍電影時曾經把半月板摔碎了,所以老了之后走路不太順暢,后來就換了關節,也可能是那次摔跤對他的心臟造成了影響。”
說起父親的長壽秘訣,龐好說父親沒有任何不良嗜好,“父親快30歲才會抽煙,學抽煙是因為拍《邊寨烽火》的需要,他為了做到真實就真的學了抽煙,‘文革’十年心裡郁悶,他抽了十年煙,可是之后就戒掉了,沒有煙癮。他也不喝酒、不打牌、生活習慣很健康。”
更讓龐好佩服的是父親走路的“功力”,“他每天鍛煉身體,主要就是走路,我回珠海會每天陪他走路,他那麼大歲數了,一走也能走個十幾裡地。”
兒子越來越理解和尊重父親的“老派”作風
生於1965年的龐好1984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曾執導電視劇《黑霧》《決戰黎明》《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人到四十》等作品,產量頗豐。外人都覺得龐好“子承父業”順理成章,可是龐好昨日卻向記者透露,當初父親並不希望他入這行,“他對我管教很嚴,我很怕他,小時候怕,現在也怕。他希望我當兵去,那時他跟我說演藝圈就是名利場,看似風光,實際競爭激烈。他還覺得我怎麼努力也取得不了他那樣的成績,所以還是保家衛國更好。”
於是,龐好在1982年入伍擔任了部隊電影放映員,1983年與父親龐學勤在電影《花園街五號》中分飾男主角劉釗的青年時代、老年時代,一時間“銀幕上的同一人,生活中的父與子”被傳為佳話,這也更堅定了龐好從影的信心。1984年,龐好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我拿到錄取通知書時,父親卻特別嚴肅地要和我談談,他語氣嚴厲地教育我說,入了這行就是進了名利場,一定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演戲。”正因為父親這樣的教誨,龐好說自己這麼多年來雖然作品很多,但很少走紅毯、拋頭露面,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理解和尊重父親的“老派”作風。
不過,龐好當導演后,父親卻成了他工作上最大的支持者,1989年,龐好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追趕太陽的人們》,父親龐學勤也出演了該片,龐好說:“父親當時希望能在事業上托我一下,可是看見他,我更緊張了。”之后,每當龐好有新作品,父親都會跟他交流,隨時點評。雖然已經80多歲,但是父親卻思維敏捷,“他的意見很中肯,他還跟我說,別人提意見時,多少要照顧我的面子,而他的評價絕對是最為客觀的。他鼓勵我說,50歲至65歲是導演的黃金時間,讓我要更加努力,可惜的是,現在再也聽不到父親對我說這些話了。”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龐學勤也獲得了國家頒發的抗戰七十周年紀念勛章,遺憾的是,距離9月3日的閱兵剛過去一個多月,龐學勤就突然離世了。
龐好透露,父親龐學勤與母親楊洸感情深厚,母親葬在昌平,所以,父親會與母親合葬在一起,而相關部門為紀念父親,也會在北京舉辦一場追思會,時間大約是本月20日左右。文/記者 肖揚 供圖/龐好
相關鏈接
新中國22大影星
1961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評選中國電影界自己的明星的事宜,最后確定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於洋、謝芳、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田華、王心剛、王曉棠、祝希娟22人,他們被定名為“新中國人民演員”,俗稱“二十二大電影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