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琅琊榜"收視低開高走 那些年或慢熱或遇冷的好劇

2015年10月14日07:47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那些年或慢熱或遇冷的好劇

  伴隨著《琅琊榜》收視的低開高走、全民熱議,“好劇緣何慢熱”也成為業內探討的話題。《琅琊榜》自有其特殊性,比如開播之時恰逢《偽裝者》漸入高潮,難免造成觀眾分流,多少讓人產生“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不忍。其實國產良心劇中不乏首輪播出時所謂的慢熱逆襲現象,甚至是壓根兒沒有熱起來的佳作。記者接下來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歡迎讀者繼續補充。

  慢熱好劇

  《激情燃燒的歲月》

  《激情燃燒的歲月》作為軍旅劇的代表作從發行到播出並不順利,宣發的時候好多電視台不敢要,包括央視審片都沒審過。業內資深制片人於金偉回憶說:“當時電視台的看法是這部劇比較另類。那個年代講軍隊的人和事兒都是很正的,孫海英的表演是一種耍的方式,戰友、老鄉都是又土又丑,又沒素質,內部看片是喜歡,但大家的顧慮是這樣拍行不行啊?有些劇在嘗試一種新的創作風格的時候,有可能引爆也有可能失手,這就要看制作方、平台對市場的預判。”

  播出之后,該劇漸漸熱議,“一種久違生活的真實,人物的生動,情感的獨到和細膩……”成為最多的評價,此后很多軍旅劇做得越來越鬆弛了。

  《士兵突擊》

  首播遇冷、網絡熱議、重播逆襲……直到現在,2006年的《士兵突擊》都是一個讓電視人震撼的特例:沒有美女、沒有愛情、沒有明星,一句“不拋棄、不放棄”、一種“許三多精神”,最終造就了這部現象級的大劇。

  如今的光環和影響人盡皆知,但幕后的風險和艱辛隻有制片人張謙自知。在最初下決心拍這部劇之前,張謙問了很多圈裡人的意見,多數人表示不看好,理由很簡單:除了劇本好之外,所有的市場條件都不具備。原定的八一廠最終還是沒有投資,張謙靠融資籌集到了第一筆錢。拍完之后,發行再次遇阻,電視台仍是基於市場考慮:不看好收視率。

  張謙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重來一次他未必還敢拍這部劇,“以前我說沒條件,創造條件也得上﹔但這部劇拍完后,我說沒條件,那就等條件成熟再做。”

  《北平無戰事》

  《北平無戰事》是去年當之無愧的現象級大劇,但收視率、點擊率都不算高。開播三天,北京衛視在城市網僅排名第五,愛奇藝的點擊率未超過500萬次,這樣的數據實在有些難堪。但正如該劇導演之一李雪所說,他認為這部劇的價值絕非收視率能夠衡量,而且在籌備之初他就認為這部劇是有門檻的。“女人不愛看、文化層次低的人不愛看”,針對網友的這種評價,李雪基本認同。

  不過即便如此,制片人侯鴻亮仍然認為,《北平無戰事》吸引了很多從不看電視劇的年輕人到網絡上追劇。在第21屆電視節上,《北平無戰事》獲得最佳電視劇,評委會對該劇的評價是:“冷峻姿態,美學堅持。”

  遇冷好劇

  《無悔追蹤》

  現在盤點經典諜戰劇大多都從《暗算》開始,之后的《潛伏》、《黎明之前》、《懸崖》、《偽裝者》等都可列入其中。但在更為資深的人士看來,《無悔追蹤》才應該是諜戰劇的鼻祖。隻不過該劇從1995年開播以來,屢次因為題材被調整播出。

  《無悔追蹤》在題材上可謂是開了公安劇、諜戰劇的先河,憑借著環環相扣的劇情將一個警察抓特務的40年鋪陳開來,貢獻了一幅鮮活生動的老北京群像,借著一個個見血見肉的劇中人,描摹出了人生百態。該劇匯集了王志文、劉佩琦、李冰冰、何冰等演員,有網友說,《無悔追蹤》是王志文的巔峰之作,跨越幾大時代變遷,還要同時塑造兩種人物心態,有內心的愧疚又有目睹新社會變化后的掙扎沖動,甩出《過把癮》N條街。

  《歲月》

  《歲月》依據閻真的長篇小說《滄浪之水》改編而成,由劉江執導,胡軍、梅婷、於何偉等主演。全劇主要講述了研究生梁致遠(胡軍飾),走出大學校門走進工作單位后,面對官場和復雜的人際關系舉步維艱。

  該劇前后刪減調整了6次,從28集到26集,再到23集,終於在2010年在北京衛視播出。作為劉江第一部獲得業內認可的作品,據說當年購買的電視台超過了40個。劉江曾深感無奈,“這個戲太真實,像一個官場的寓言。它講述的是人在蛻變之中的無力感,它把權力交接時的人性刻畫得淋漓盡致。”《歲月》在刪減的同時還增加了亮色。《歲月》之后,劉江導演的風格開始漸趨商業化,陸續拍了《媳婦的美好時代》、《黎明之前》、《咱們結婚吧》。

  《紅色》

  “《紅色》在衛視播出時竟然沒有大火?”這讓很多劇迷百思不得其解。有網友認為是男主角張魯一的人氣不夠﹔也有網友分析說,大概是這個劇名給觀眾的信息不明,所以它終究成為了一部被錯過的佳作。

  不少看過該劇的觀眾和網友表示,《紅色》是抗戰劇生活化的一個成功樣本。劇情開篇便是男主角徐天手拎一條魚穿過布滿日本兵的道路……生活+抗戰的調子基本定下了,此后還有弄堂裡小裁縫的愛情糾葛,徐天媽媽燒的美食,老馬對錢的斤斤計較,這些都體現了濃郁的上海風情。“小切口、大主題”、“細節之處見功力”以及打破戰爭劇的傳統創作模式,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實和生活真實進行創作,無疑是《紅色》獲得觀眾認可的重要原因。(記者 馮遐)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