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商業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裡唱主角,從影院排片量上看,留給紀錄片、兒童片等小眾電影的市場空間不大。在電影評獎上,小片比起大片也凸顯窘態,在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名單上,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兒童片就空缺。
中國電影市場從來不乏以小博大的案例,國產電影一樣抗擊好萊塢大片,國產動畫片一樣贏得高票房。那麼,在中國電影票房突破300億元之際,電影市場的天花板又打開了一個層級,破解小眾電影溫而不火的難題也就有了想象空間。
難逃的“宿命”
近年來,自《舌尖上的中國》取得成功后,紀錄片開始活躍起來,但真正進入院線的紀錄片比較少。《旋風九日》吸引了數千萬觀眾,讓紀錄片邁入了千萬元票房時代,但像這種能夠獲得高票房的紀錄片實屬鳳毛麟角。
在入圍第30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的影片中,《金色時光》是一部關注老年人生活的紀錄片。該片選擇了去年父親節作為上映檔期,並以“首部‘享老’紀錄電影”為名進入院線,但最終票房成績不佳。該片導演李曼華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坦言:“我們知道讓紀錄片上院線不會有太好結果,但總得有人來試,只是希望讓更多的老年人可以看到這部電影。”
相對於紀錄片,兒童片的市場空間要好些。每年的春節檔、五一檔、六一檔、國慶檔等各個檔期都會投放一定數量的兒童片,暑期檔更是兒童電影扎堆的檔期。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提名的《少年棋王》,還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選為優秀影片向全國青少年推薦。該片講的是一位少年受父親影響,立志學棋,最終成為一代象棋高手的勵志故事。今年7月,該片進入院線,但票房也不理想。影片出品人謝耀才對記者說,對於目前的市場,票房不是他最關注的,但還是希望這部傳遞正能量的影片能讓更多小觀眾看到,為孩子們成長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事實上,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兒童片,這類小眾電影進入市場后,面對咄咄逼人的商業片,似乎都難逃沒市場的“宿命”。
難解的贏利模式
很多人為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兒童片空缺而遺憾。其實細究起來,真正令人遺憾的還是影片的制作質量不佳。一位參與了中國電影金雞獎初選過程的人士向記者表示,在看了報名參評的260多部不同片種影片后,明顯感覺紀錄片和兒童片的整體質量稍遜於往年的該類影片,缺乏特別突出的眾望所歸的作品,影片的藝術水准和制作方面均不夠完美。
現實是,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兒童片,大投入的不多。由於資金限制,很多技術手段和藝術表現力都較難達到那些投資規模較大的電影所能達到的高度。小眾電影在商業市場中要想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的確是一門學問。紀錄片、兒童片要想去切電影市場的一塊蛋糕,那麼,事先要研究你的盤子有多大,能吸引什麼量級的投資方,能給投資方帶來的利潤空間有多大等問題。
針對紀錄片,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表示,從2012年開始,尤其到2014年和2015年,紀錄片已經成為影視行業熱門話題之一,從政府到資方以及制作人都在關注紀錄片的發展,關鍵的問題是贏利模式。
同時他又表示,現在很多人還在固有思維中,如果把綜藝電影《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當做紀錄電影的一個片種的話,紀錄片市場空間就豁然開朗。
不管是紀錄片還是兒童片,或者其他小眾影片,投資少並不是最主要問題。既想贏得觀眾口碑,也希望能贏得市場,在主題立意、影片制作、藝術水准上都要有所追求。否則難以從眾多制作精良的影片中脫穎而出,也難以入電影評委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