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光明日報》:融媒建設“年度答卷”各方滿意

李子木

2015年10月16日13:37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光明日報》:融媒建設“年度答卷”各方滿意

  傳統紙媒如何在媒體融合中突圍?媒體融合一周年之際,光明日報社向社會各界交出了一份“年度答卷”。在近日舉行的光明日報融媒體成果發布暨合作簽約儀式上,光明日報社正式發布了新版客戶端——“光明雲媒3.0”。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表示,《光明日報》將以融媒體中心為依托,逐步建立包括報紙、網站、移動互聯網產品、社交媒體平台、樓宇信息屏在內的多載體、多層次的傳播報道體系。

  應聲而動建造融媒平台

  在簽約儀式上,何東平首先回顧了光明日報社融媒體建設中的精彩瞬間。一年前,光明日報社編委會明確提出,要在媒體融合發展上有所作為,使光明日報社成為媒體融合度很高的新聞媒體機構。

  2014年10月,光明日報社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融媒體中心。作為媒體融合發展工程的技術平台,中心在社內外建設了3個機房,形成了雲計算的技術架構。中心的百余個工作卡位,可以容納光明日報社所有採編部門、子報刊社的值班編輯,以及音視頻、動漫、網頁的制作人員,可以現場進行視頻採訪和直播。

  何東平指出,光明日報社的媒體融合工作,是在報紙發行量節節攀升的同時,主動採取的戰略動作。“《光明日報》發行數量,近5年每年連續保持10萬份的增長,今年發行量達81萬份,受眾范圍不斷擴大,影響力持續提升。在發行量不斷增長、報紙綜合影響力不斷提高的時候,我們開展媒體融合,形勢樂觀,形成了多媒體、多層次、時效性更強的報道能力。一年來逐步培育了‘光明雲媒’‘光明都市傳媒’‘光明校園傳媒’‘時光譜’和手機網等傳播平台的品牌,光明網在Alexa全球網站排名中居於前70名,在全球媒體網站中名列前茅。”

  “媒體融合的積極推進,不僅擦亮了‘光明’品牌,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在教科文衛理等領域的輿論引導能力,也通過與市場的接軌,形成了在新媒體領域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報道實踐,鍛煉了一支肯吃苦、能打贏的媒體融合隊伍。”何東平說。

  這塊屏能融入多少媒體元素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融媒體中心主任陸先高從內容建設、平台建設、渠道建設3個方面,全面介紹了一年來光明日報社融媒體建設的系列成果,包括“光明雲媒3.0”“光明微站”“光明都市傳媒”“光明校園傳媒”“光明媒體雲”“學術卡片”“雲端農信”“雲端藥信”等一系列創新產品。

  陸先高表示,融媒體融什麼,關鍵看內容。“產品的傳播價值決定傳播力,內容才是根本。”正是注重內容建設,扣好這“第一粒扣子”,才使得光明日報社的融媒體產品有了差異化的層次感。以“光明雲媒3.0”為例,在這個客戶端上,新聞只是背景屬性,所有的新聞資訊均集中在《要聞》一個欄目中,主要精選當天最重要、最受關注的新聞推送給讀者,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起到幫用戶去蕪存菁的作用﹔開設《時評》《思想》《人物》等欄目,突出特色的是時政評論和思想理論文章﹔同時還新增了《聆聽》欄目,推出《之江新語》等一批音頻節目。

  融媒體能融什麼?關鍵看平台。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受到抑制,是因為我們缺乏屬於自己的新媒體平台。因此,光明日報社在融媒體平台領域率先發力。“光明微站”對“兩微一端”、手機網站、二維碼進行集成管理,不僅可以幫助媒體增強在移動端的信息服務能力,還可以針對中小企業開發行業應用,進入垂直領域。“雲端藥信”“雲端農信”便是兩個針對垂直細分渠道設計的產品。

  這塊屏怎樣融受眾?主要看渠道。比如,“光明都市傳媒”的樓宇屏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蘇、甘肅、寧夏等地,打通都市受眾﹔“光明校園傳媒”覆蓋全國的“985”和“211”高校,將影響力延伸至中國最年輕、最有活力的准知識分子群體﹔而專門面向有線電視的專屬分發平台,則將把特色內容推送到超過1億的家庭用戶的電視屏幕上。

  我們在路上,我們在雲端

  在光明日報融媒體成果發布暨合作簽約儀式上,許多與會嘉賓用一句話說出了自己對融媒體的觀點。比如有的嘉賓就深刻指出,媒體融合不是“+互聯網”,而是“互聯網+”。“+互聯網”只是利用互聯網傳播傳統媒體的信息,而“互聯網+”則是駕馭互聯網,真正做好現代化信息傳播。

  對於光明日報社媒體融合過程中的跨界合作,中國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董事長梁曉濤等與會嘉賓滿懷期待:“融合發展是當下各類媒體面對的共同課題,無論是紙媒還是廣播、電視,著力發展一批忠誠用戶,應是媒體融合成功的重要標志。我們希望在融合發展的道路上,與光明日報社並肩前行。”

  來自教育界的嘉賓則對融媒體的信息傳播力予以肯定。“融媒體時代,人們的閱讀節奏日益加快,常依靠碎片化閱讀來獲取各類資訊。這次北京師范大學率先引進了‘光明校園傳媒’,為師生營造了一個隨時隨地接觸和感受外界信息的良好平台。”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表示。

  對於嘉賓的意見和建議,何東平則用充滿詩意的語言予以回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是單兵作戰、不是生硬嫁接、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策應、渾然天成。媒體融合,我們在路上,我們在雲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