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晚,小雨,微涼。
途徑天安門廣場,華燈初上。此時,工人們正在拆裝閱兵時廣場兩側的大屏幕,准備迎接共和國第66個生日。燈光反射在長安街路面上,溫暖、悠長。車輛“沙沙”駛過,拉回的思緒,在心裡彌漫。
駐足在這十裡長街,仿佛回到了四天前。“9·3”大閱兵現場觀眾們熱烈的掌聲、戰士們整齊劃一的步伐聲、飛機坦克的轟鳴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使人心靈震撼,軍陣將士排山倒海、步履鏗鏘、鐵流滾滾猶在眼前,習近平總書記“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振聾發聵的振臂一呼,至今不時地回蕩在耳畔、在廣場、在心田。駐足廣場前,像是戰士回到了過去的營地,學生回到了昔日校園。8月26日至9月3日,本刊記者有幸被借調到“大閱兵”新聞中心,回想起在新聞中心的日日夜夜,使我流連忘返,心潮起伏。多麼想回到9月3日前,重新融入團結戰斗、溫暖幸福的集體中。
廣場上,這夜,華燈不落。
新聞中心素來有“記者之家”之稱,與國家以往大型會議及活動相似,“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一如既往地設立在梅地亞中心,從中心東門進入,經過安檢,映入眼帘的是那塊熟悉的藍色背景牌,作為參與報道“兩會”的同行們與這塊牌子朝夕相處,不會陌生﹔關注“兩會”報道的觀眾也不會陌生,各國電視台記者也常以它作為背景做出鏡報道。任務不同,職責不同,這次,我又多了一層身份……
三大議程為新聞中心“破冰”
8月中旬,受《傳媒》上級主管部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指派,記者光榮地成為新聞中心境內記者接待組的工作人員。比起廣場上閱兵的軍列,這裡也是一列勇往直前的軍陣,不同的是,記者們的武器是筆、鍵盤、鏡頭。我有幸為他們服務,有幸作為一名《傳媒》的觀察者、記錄者,用行動與他們溝通,用真誠為他們服務,用心、用眼、用鏡頭、用鍵盤記錄新聞中心的點滴,記錄他們“戰斗”的英姿和忘我的奉獻,感到由衷的高興。
全員總動員。8月26日是新聞中心工作人員的報到日,19:30召開新聞中心動員大會,全體工作人員參加會議。新聞中心主任翟惠生在會議上講到,作為記者的“娘家人”,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要始終堅持責任意識和包容意識,為境內外記者提供專業化、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認真做好記者的接待、採訪活動安排及現場管理工作。
新聞中心主任及副主任共14人,多來自中國記協、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外交部、國務院港澳辦及台辦、北京市委宣傳部等機關部門。共設有8個工作組,分別是境內記者接待組、外國記者接待組、港澳台記者接待組、會議組、聯絡組、簡報組、廣播電視信號傳輸保障組、行政組,參與人數逾600人。本刊記者觀察到,較以往新聞中心設置不同的是,應俄、韓兩國媒體要求,新聞中心在一樓專設俄羅斯、韓國媒體工作室,專供兩國記者採訪使用。走在新聞中心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笑臉相迎的工作人員,大家以熱情周到的服務溫暖記者心。除此,中心還開通了網站(www.kzjn70.cn)和微信公眾號(kzjn70),利用新媒體預告、發布新聞中心動態及通知,更好地服務於媒體。
招待酒會。8月27日晚,新聞中心在2樓新聞發布廳召開中外記者招待酒會,歡迎前來採訪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中外記者們。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蔣建國出席並致辭。20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其中,外國及港澳台地區的記者80多名。
蔣建國在致辭中對中外記者採訪紀念活動表示熱烈歡迎。他講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開啟了中華民族由災難深重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變。舉行紀念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將極大地激勵中國人民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和平發展做出更大貢獻。蔣建國表示,希望記者關注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向世界傳播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雖然酒會隻有短短一個多小時,但通過這樣新穎別致的形式,一下子拉近了記者與記者、記者與中心的距離,境外記者普遍對新聞中心主動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表示滿意。
奇葆同志“回家”。9月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一行視察新聞中心,強調新聞中心是整個紀念活動面向媒體人的重要窗口,要精心組織信息發布和新聞採訪活動,努力為中外記者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服務,幫助媒體更好地開展新聞報道,為紀念活動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劉奇葆一行考察了境內記者接待組、外國記者接待組、港澳台記者接待組、會議組、聯絡組、簡報組、電視信號傳輸保障組、行政組和聯通電信服務室、圖片服務室、新聞發布廳、新聞中心網站。認真了解中心的籌備工作和運行情況,同媒體記者進行交流,對新聞中心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新聞中心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媒體服務工作,圓滿完成各項任務。要針對境內外記者提出的信息需求,加大權威信息發布力度,做好新聞發布、參觀採訪、外宣品發放等工作,辦好新聞中心官方網站和微信公號,提供及時、准確、權威的信息服務。精心做好公共電視信號提供、場地器材租賃、信號傳輸、交通安排等工作,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記者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保障,確保記者工作生活便利、有賓至如歸之感,讓新聞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記者之家”。
來到“家”裡,部長一行非常平易近人,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本刊記者所服務的境內組,和我們每人親切握手,詢問情況。走到外國記者接待組,正巧看到有幾個外國記者,順勢和大伙攀談起來。看望港澳台記者接待組后,部長對新聞發布廳的主席台兩側各有幾張長桌拼起來的書台頗感興趣,書台上擺放著有關中國人民抗戰及反法西斯戰爭的中英文書籍、圖冊、音像制品等,可供中外記者們免費取閱。據了解,中心免費發放的圖書資料約5500冊,音像光盤1000張。這也是本次紀念活動新聞中心的特色之一,使中外記者更加了解70年前的今天,充分體會幸福生活之不易,把握好紀念活動的宣傳總基調、主旋律。
記者會、外採及演出活動豐富多彩
8月28日至9月2日,新聞中心緊緊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活動主題,針對記者的採訪需求,主動設置議題,提供優質服務,陸續舉辦6場記者會,同時,為中外記者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參觀採訪活動及文藝演出,大獲好評。
記者會。新聞中心精心策劃組織6場記者會,圍繞紀念活動主題,重引導、多角度地突顯活動意義。記者會邀請中央統戰部、中央黨校、總政宣傳部、中國社科院等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及華人華僑代表等,從不同角度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解析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貢獻,展示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愛國愛家之情懷。記者會場場爆滿,超百家境內外媒體,逾570余人參加。
9月1日上午,新聞中心舉辦第四場記者會——邀請海外抗日紀念館創始人、美國方氏報業董事長方李邦琴,愛國將領張治中將軍小女兒、美國華人社團聯合會名譽主席張素久,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席張曼新共同介紹華僑華人代表在世界各地舉行紀念活動的情況,並就廣大僑胞對抗日戰爭貢獻等問題回答了媒體提問。這場記者會,不僅讓在場記者及電視觀眾了解到了更多華僑華人愛國的實際行動及影響,更感受到了游子不易、心系祖國的深厚感情。說到動情處,台上嘉賓、台下記者數度落淚,真情流露、愛國情懷讓人感動。
參觀採訪。圍繞紀念活動安排組織5場外出參觀採訪活動,豐富記者抗戰歷史知識,體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參觀盧溝橋、宛平城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採訪七七事變親歷者,展現真實的中國抗戰﹔參觀採訪萊錦創意產業園,了解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參觀採訪北汽集團,了解北京高端制造產業發展情況﹔參觀冬奧會場館,了解北京籌辦冬奧會進展情況﹔參觀採訪中關村展示中心及小米公司,加深記者對北京新興科技產業發展的印象。中外記者普遍對外出採訪活動關注度高,情趣濃厚,採訪熱情高漲。5場參觀採訪活動共156家中外媒體,逾212名記者參加。
9月2日下午,本刊記者帶隊赴北京中關村展示中心及小米公司參觀採訪。大巴車分別從北京市新聞出版大廈、世紀壇出發,車上共載29家境內外媒體的38名記者,其中,境外媒體13家18人。除此,還有外國記者接待組、港澳台記者接待組工作人員及翻譯人員、醫務人員隨行。
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大家認真聽取中關村整體發展情況介紹,參觀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節能環保展區,採訪了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展示中心位於海澱公園北部,佔地58880平方米,2011年7月1日正式挂牌。本刊記者了解到,展示中心不僅是世界了解中關村成果展示的窗口,內部的構建也頗具“中觀范兒”。“會呼吸”是中心的一大亮點,展館內的新風啟停是通過室內二氧化磷指標的檢測來控制的。太陽能採光板也在中心使用到極致,展館應急、地下停車場均實現太陽能供電。並且,館內採用聲控技術,以節約能源。對於水的利用,中心污水處理后可用於綠化、洗車、潔廁等,眾多科技手段把環保、科技、節能的理念融為一體並落在實地,讓前來採訪的記者們目不暇接。
第二站,我們來到小米公司。“小米之家”是其旗下產品展示的形象店,在這裡,不僅能見到小米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還能切身感受產品魅力,如果你是“米粉”,可以享受產品刻字等服務。隨后,小米網負責人帶領記者們參觀小米公司,介紹公司發展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文藝演出。為增進記者對中國文化發展的直觀感受,豐富記者工作之余的文化生活,新聞中心組織觀看中國精品雜技《嗨,北京》、京劇折子戲、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冠軍獨奏音樂會、芭蕾舞劇《白毛女》、中俄青年交響樂團音樂會等5場高水准文藝演出。演出既有中國文化藝術精粹,又有西方高雅藝術和東西方藝術融合作品,質量上乘,精彩紛呈。不僅如此,多場演出地點安排在國家大劇院,也讓境內外記者感受到了北京地標性建筑的魅力。很多記者在微信朋友圈裡晒出觀看演出的照片,與同行、家人們一起分享。
致敬,鋼鐵的軍隊 鋼鐵的中國軍人
組織好境內外記者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及大閱兵等活動採訪報道工作,是新聞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如何組織、引導、協調好9月3日當天的工作,確保記者們能夠順利地進行採訪報道等實際問題,中心領導提前部署,摸清情況,預設方案,與各組織協調部門通力合作,新聞中心各工作組按照組織部署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千方百計地化解問題。
確保“9·3”採訪報道順利進行。自8月28日起,通過新聞中心網站及微信公號發布採訪通知,向境內記者發放現場活動証件、請柬1530份,境外記者440份。提前兩天與記者溝通紀念大會議程、規定及注意事項,科學安排赴現場的採訪車輛。按照文字、廣播、電視、網絡等不同媒體記者需求,精心布置、科學劃分天安門廣場的記者採訪區域,合理配置攝像機位、信號傳輸端口。加強安保審核,嚴格核對記者証和請柬信息,實現一証一柬雙檢制,更大程度確保當天的安保。安排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帶隊、服務記者採訪報道工作,加強現場管理協調。據了解,新聞中心共接待境內外記者4339人,其中,外國記者1327人,港澳台記者269人,境內記者2743人,遠超俄羅斯紅場閱兵約500名國內外記者的採訪規模。其中,9月3日上午閱兵現場,新聞中心組織境內外記者1974人現場採訪報道,境外記者440人。
9月2日晚10時,本刊記者拿到了明天可以進入到大閱兵現場的工作人員証和請柬,可以與參加大閱兵現場報道的記者同行們並肩戰斗。當幸福來敲門時,總是伴有光榮的使命。本刊記者被分到天安門廣場西側臨時觀禮台,並擔任副組長,主要服務境內外的文字記者。新聞中心影像、廣播、文字、網絡等記者分批次安檢,乘車抵達天安門。當晚注定是個不眠夜,中心內燈火通明,所有的工作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忙碌地工作,以確保各環節順利運轉﹔中心外通宵達旦,記者們為了保証按時安檢、乘坐班車,索性席地而坐,開始工作起來,每一分鐘都不虛度,全力以赴打好“硬仗”。
向著勝利出發!9月3日凌晨2時起,工作人員組織引導記者在世紀壇安檢,分批次乘車抵達天安門採訪區。當啟明星懸於夜空,凌晨4:00起床,本刊記者手舉新聞中心引導旗,組織文字記者們集結於世紀壇開始安檢,5:30統一乘坐大巴前往天安門廣場指定採訪區。大巴車行駛在長安街上,街旁的路燈逐漸暗去,接應的是前方的一片朝霞。無數次經過天安門前,見過它的夜幕,迎過它的霞光,卻從未見過它如此的美麗。伴著逐漸明晰的“閱兵藍”,盛裝中的天安門廣場多了一份庄嚴,多了一份使命。本刊記者觀察,廣場多側設有飲水點、醫務點等,服務點的工作人員凌晨2:00就位開始籌備工作,除此,還有十多米高空移動作業台上,站著我們的同行——新華社攝影記者,也是最早來到天安門的工作者之一,反復定高度、測試設備,為的是日日夜夜籌備迎接的今天。媒體席的每個座位下都有插座和網線供記者報道使用,看台每個座位上都有一個精美的背包,上面印有抗戰70周年LOGO,因看台上沒有任何遮擋,觀眾要在烈日下暴晒多時,包裡准備了清涼油、創可貼、扇子、防晒帽、雨衣及礦泉水、小彩旗、趣味水印等,非常貼心。
上午9時左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在天安門以北的端門南廣場,迎候應邀出席紀念大會的各國嘉賓。親切會見后與嘉賓們一一合影留念,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准備觀禮。廣場東西兩側各兩部高清大屏幕,直播端門廣場內的一切,現場觀眾大飽眼福。
上午10時,紀念大會正式開始。位於禮炮陣地上的56門迎賓禮炮以70鳴響拉開這場紀念儀式的序幕,禮炮的轟鳴聲伴著國旗護衛隊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發,沿中軸線向北至國旗杆,升旗儀式就此舉行。10時01分,新華社播發第一條快訊和現場照片。作為媒體工作者和中心服務者,能親臨現場感受抗戰70周年的紀念大會,感到既高興又幸福。廣場上,習大大肅穆沉穩的講話聲音縈繞在天安門上空,環繞在看台觀眾的周圍。廣場上,無數次的掌聲、歡呼聲回應著主席的講話,代表著億萬中華兒女的中國夢。廣場上,萬眾齊唱國歌,團結的心聲響徹雲霄,五星紅旗在“閱兵藍”中冉冉升起。廣場上,整齊化一的軍隊方陣、現代化的先進武器一一展現,仿佛宣示著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諾言,抒寫著中國的和平與未來。廣場上,數萬隻氣球、和平鴿高飛,放飛的是祖國對億萬華夏兒女的惦念,放飛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希望……“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字字鐫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本刊記者了解到,截止18時30分,新華社共播發紀念大會文字通稿160多條、現場圖片2000多張。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紀念大會進行現場直播,音視頻信號暢通。美聯社、歐洲廣播聯盟、日本東京電視台、日本放送協會(NHK)和鳳凰衛視等境外媒體也做了現場直播。與此同時,新聞中心在梅地亞賓館向未能參與現場報道的媒體,免費提供閱兵式直播音視頻公共信號。美聯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日本朝日電視台等25家境外媒體使用了這些信號。
隨著紀念大會活動的結束,本刊記者的初次新聞中心之職將告一段落,新聞中心這個大家庭在收獲與喜悅中,將回歸各自的工作崗位,朝著中國夢前進!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