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0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的新聞專業主義

姚君喜

2015年10月23日10:5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媒介技術的發展引發了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傳播革命,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生產、消費等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也在發生巨變。由於技術發展而導致的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新聞信息的生產已經不再完全由專業化的新聞媒體機構來完成,任何擁有傳播渠道的機構或受眾都具有新聞生產和傳播的能力。而且獲得傳播渠道的成本很低,信息生產的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傳統形成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和新聞專業化規范都面臨著新的問題。新聞的真實性、媒介公信力、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新聞的獨立性等問題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關鍵詞:信息多元化﹔新聞專業主義﹔真實性﹔公信力﹔完整性﹔獨立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主體的各類新興信息媒介不斷出現,自從以印刷媒介為標志的傳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又一次信息爆炸式發展的社會階段。毫無疑問,由信息通訊技術發展主導下的真正的信息傳播革命時代,不但已經發生而且向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

一、媒介技術與信息多元化

媒介技術不斷更新,各類新興媒體不斷出現。以互聯網技術為主體的媒介技術革命,引發了人類信息文明的根本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利用傳播渠道的成本大大降低,這為信息的自由生產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條件。同時,由於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更加頻繁,加之自由的信息交流本來就是人們組織社會生活的必需,這些則都成為信息自由流動的社會和文化基礎。因此,對於大眾傳播而言,新聞生產、傳播與接受的方式也出現了全面的變革,可以說,新興媒體已經徹底逆轉了傳統的大眾媒介傳播模式。

這其中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以“專業主義”為基本理念的新聞生產機制,也發生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新聞生產由專業的新聞機構獨自壟斷的局面徹底被顛覆,在擁有相應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手段之后,新聞生產則完全可能由專業新聞機構之外的其他社會組織,甚至受眾來完成,特別是作為傳統大眾傳播終端的受眾,由於掌控和介入了傳播渠道,由此不僅主導著新聞產品的使用權,同時還完全有條件可以介入新聞產品的生產領域,由此掌控新聞產品的生產權,並進一步決定著新聞作為社會話語的基本走向。如果把新聞作為社會化的產品看,那麼新聞信息的生產和消費已由單向的媒介機構壟斷走向全面的市場化,新聞生產的市場化時代已然來臨,信息多元化已成為當代傳播革命的基本特征。以專業機構為控制的媒介生產體制,以印刷媒介為主體的媒介形態等傳統大眾媒介,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此發展背景之下,作為傳統發展形成的新聞媒體的專業性又如何體現,新聞生產的專業主義理念又如何貫徹並得到有效地保障呢?顯然,這成為信息多元主義時代新聞傳媒業所面對的基本問題。

二、新聞專業主義的本質

伴隨著印刷技術革命及大眾傳媒業的發展所形成的“新聞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理念和專業規范,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公共性、客觀性和獨立性等特征,它不僅是大眾傳播活動的基本理念,也是作為專業新聞媒體機構所應恪守的最主要的新聞職業規范。由此可見,為了保障公共性特征的實現,作為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基礎和核心,主要包括新聞產品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兩個方面。新聞的獨立性具體體現為新聞機構的獨立性和新聞工作者的獨立性。客觀性和獨立性相輔相成,構成了大眾傳播歷史發展中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成為考量一個社會的新聞傳播媒介是否保証良性發展的基本標准。

對於新聞專業主義,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釋。有學者認為,所謂“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比較寬泛,其理論的出發點和基礎在於客觀性和獨立性,由此出發,進一步探討新聞業所應該具有的社會功能、職業角色和專業操守觀念和具體要求。與政治和經濟所強調的政治權力邏輯和自由市場邏輯不同,新聞專業主義理念重點關注的是新聞實踐的自治(autonomy)邏輯,並特別關注服務公眾的自覺意識[1]。 “新聞專業主義”觀念從理論層面界定和規范新聞專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自20世紀初在美國誕生和形成以來,隨后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並成為新聞專業的基本原則。“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突出強調的是,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的實現,必須基於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事實。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新聞為全體社會公眾服務,而不能從屬於某個社會利益集團。從這個意義上看,新聞專業主義其實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表達,它特別反對任何權力對新聞的影響和干預。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展現事實的原貌,務必客觀、真實、准確地報道事實,從而向公眾展現事實真相[2]。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新聞專業主義形成了其可供實踐操作的基本原則,具體包括:第一,傳媒是社會公器。新聞媒體必須服務於公眾利益,而不是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的附庸﹔第二,新聞不等同於宣傳。新聞媒體必須要真實客觀地報道事實,展現社會全貌,不能成為特定利益集團的宣傳者,從而成為某些政治或經濟利益立場的代言人﹔第三,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新聞選擇的基本原則是基於當代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不能將任何意識形態強加於社會公眾﹔第四,實証科學的理性標准。基於理性科學的原則探究事實真相,任何時候服從於事實,而不是政治或經濟權力﹔第五,接受專業組織的監督。新聞媒體必須由專業機構進行批判和監督,而不能屈從於專業之外的政治和經濟權力的控制[1]。

究其內涵,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實質在於社會權力的分配和制衡。由於現代社會的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公民可以普遍參與各類社會與公共事務,因此,在國家權力(政治)和市場權力(經濟)之外,為了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力的實現,新聞媒介則成為主要的途徑和手段。因為隻有自由獨立的言論表達和輿論監督,才能有效保障國家公權力和市場權力之外的公民權力的最終實現。由於客觀現實的需要,作為公眾輿論的代言者,新聞媒體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則自然成為社會公共權力的顯示載體和實際操作者。故此,新聞媒介則必須基於公共利益而非集團或個體利益而存在。有鑒於此,新聞媒介作為公共權力話語實施的專業機構,建立在客觀性和獨立性基礎之上的公共性等特征,則成為其基本的圭臬和行動規范。進而言之,從邏輯上看,隻要新聞媒介具有足夠的專業精神,即秉持專業主義的基本理念,那麼,不僅新聞媒介本身能夠保証其良性發展,而且也能實現社會權力的制衡。雖然,就目前世界范圍內來看,新聞專業主義的現實發展也不盡人意,尚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使得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得到徹底的貫徹和全面的實現。

三、信息多元化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影響

就目前現實發展而言,由於信息通訊技術發展形成的信息多元化的社會,使得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技術給人類社會建構了十分便捷的信息傳播空間的同時,也為新聞媒介體制帶來了嚴峻的現實挑戰。在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總體而言,作為社會公共權力的新聞媒介,不再具有公眾利益代言人的壟斷地位,雖然在現實中也並非完全如此。作為媒介受眾的公民個體,完全可以獨立地或者自己組織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干預和管理,從媒介實踐可以發現,發達的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就已經為這種公民的全面參與公共事務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在此背景下,新聞專業主義所堅持的基本理念則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和影響。

首先,如何在實踐中保証新聞真實性的實現。如前所述,真實客觀性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就傳統的新聞理念而言,所謂真實性即新聞與事實的契合度。在傳統的信息環境下,信息傳播渠道大多被專業的新聞機構所完全掌控,所以,真實客觀性的保障主要取決於媒體機構的專業程度,也就是媒體機構的專業立場和價值導向是否以真實性為目標。此時新聞真實性實現的途徑比較單一,理論上看,隻要新聞機構做得足夠專業,那麼新聞報道就越接近現實。但是,新媒體環境下,由於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新聞真實性現實的客觀要求更加復雜。因為新聞信息生產主體的多元性,使得對其專業程度亦難以全面監控。顯然,沒有經歷過專業教育的新聞從業人員,很難具備高度的專業精神,但是,新媒體較低的准入門檻,又使得新聞教育去繁就簡。由此導致的各類媒體渠道之間的惡性競爭,信息市場混亂不堪。由於信息發布的便捷性和隨意性,從而使得個人化的表達很容易成為社會輿論的主導。從互聯網中那些委曲事實、造謠生事,夸大其詞甚至互相攻訐的言論就可見一斑,亂象紛呈,監管無從入手。因此,新媒體的真實性大打折扣,由此蔓延到社會公眾對整個新聞行業的公信力的普遍懷疑。

其次,如何保障媒介的公信力。與新聞真實性隨之而來的,就是媒介公信力的普遍降低的問題。在傳統媒介環境下,媒體機構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以及自身長期發展的功利性需要,便自然會把公信力作為其立身之本。反之,那些為了經濟利益或是政治目的而喪失基本的專業主義立場的媒介,自然就沒有所謂公信力可言,極可能會隨時被公眾所厭棄。雖然專制社會的統治者和政府,可以通過控制新聞業為其政治利益服務,但毋庸置疑的是,媒介公信力的喪失也是必然的。信息多元化發展導致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生產多元化,以及信息的責任主體多元化,由此自然引發的是誰究竟為公信力買單的問題。沒有權利主體,自然也就沒有責任主體。如果公民可以通過自媒體任意發言,罔顧事實,顛倒黑白,那麼,社會輿論可否能夠監督其公信力?如果進一步要問責的話,誰又是問責的主體呢?諸如社交媒體中的各類所謂“謠言粉碎機”之類的組織,試圖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結果自身也陷入了公信力不足的境地。由此,面對媒介公信力的挑戰,新聞專業主義則面臨現實的公信力行使主體缺位的困境。

其三,如何實現信息的完整性。從大眾傳播的歷史發展看,傳播媒介是人們了解社會的窗口,是人們獲取信息,並從事行為決策的基本依據。行為科學研究也發現,完整的信息是科學決策的基本前提。人們的社會行為是否合理,取決於行為決策所依據信息的完整性,現實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偏激行為的發生屢見不鮮。因此,以印刷媒介為主的傳統信息傳播手段,雖然存在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較差的問題,但對於實現信息的完整性則具有絕對的優勢。系列報道、深度報道、讀者反饋等各類新聞形式,都有可能完整地揭示和呈現事件的全貌,從而給人們理性的判斷提供了依據。以互聯網為主的新興媒介,雖然具有信息的快捷性、反饋的靈活性等優點,但是,新興媒介傳播信息的碎片化,也成為信息多元化背景下信息完整性的困境。由於媒體本身的限制,或是傳播者為了利用時效性的優勢,以便佔得先機,使得信息內容愈加單薄,甚至失真。例如,不久前世界各大媒體機構都被動卷入的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被去世”的消息,就是信息戰背景下的信息碎片化的經典案例。完整性是真實性的基礎,沒有信息的完整性,所謂信息的真實性亦為盲人摸象,徒為空中樓閣。所以,信息完整性與新聞真實性相輔相成,多元化信息傳播背景下,信息的完整性問題亦是在理論上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最后,如何保障媒介的獨立性。媒介的獨立性是新聞專業主義得以實現的實踐層面的基本條件,沒有獨立於政治、經濟等權力之外的媒介理念和制度保障,所謂新聞專業主義則僅僅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奢望。伴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大眾傳播媒介以及相關機構,為了保証其能夠實現新聞的真實性,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則在實踐中首先確立了其獨立性的地位,新聞獨立必然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實踐中,任何組織、團體或個人都不能基於自身的利益而操控媒介,歷史發展不斷証明,不論基於何種目的,任何試圖控制媒介獨立性的行為最終引發的都是災難。但是,顯而易見,信息多元化發展使得這種操控一方面變得十分易行,另一方面又變得十分隱蔽。沒有人知道,在浩如煙海的信息大洋中,有多少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甚至引發海嘯。由於媒體的獨立性無法保障,被操控的媒介極易淪為他人的利益工具。由此引發的上至危害國家安全,下至侵犯公民隱私的信息犯罪,成為現代社會防不勝防的信息病毒之殤。

總之,媒介技術引發的信息革命,信息多元化發展給人類的自由交往得以充分實現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道德倫理觀念、法律制度、社會文化傳統,乃至日常生活習慣等都構成了嚴重的挑戰。顯然,這些問題不僅僅涉及新聞傳播學理論所探討的領域。因此,對於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研究而言,如何結合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乃至人類行為研究的成果,直面這些問題,探究解決之道,重構現代社會背景下的新聞專業主義,仍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陸曄,潘忠黨.成名的想象: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J].新聞學研究(台灣),2002(71).

[2] 郭鎮之.輿論監督、客觀性與新聞專業主義[J].電視研究,2000(3).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