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0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網絡“審丑”現象研究的梳理及現實反思

丁慧民 潘陳鈺

2015年10月23日10:5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互聯網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審丑”現象衍生出來,一些網絡“丑星”通過發布自己丑態來吸引網民眼球,並受到一些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圍觀與盲目追捧。這種以丑為美大行其道的現象引發了諸多熱議,造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理念具有不容忽視的消解和腐蝕的影響。為此,本文將對網絡“審丑”現象進行梳理、厘清其成因並提出了現實反思。

關鍵詞:網絡“審丑”現象﹔網絡“丑星”﹔現實反思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幾乎成為人們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娛樂消遣的必要空間。網絡上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等丑陋現象也衍生出來,網絡“審丑”現象是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怪圈。對於網絡“審丑”現象,本文通過相關文獻綜述的梳理,旨在厘清網絡“審丑”現象的成因、影響及危害,提出現實反思與必要、迫切的審美導向。

一、網絡“審丑”現象

網絡“審丑”現象並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有其歷史根源和特殊意義。對於人們從窺視丑到審丑再在到如今的網絡“審丑”進行梳理,有助於我們認識丑,正確審丑,審丑的最后目的是為了抑丑、懲惡、揚善,正確理解審美終極目標是追求人類的“真、善、美”。

眾所周知,丑是與美相比較而存在,具有與美相反的屬性。相對於美,丑意味著對立和否定,意味著不和諧、不完滿。縱觀歷史,與美的概念一樣,人們對丑的定義也千差萬別。古希臘美學家認為丑是不和諧、不合比例、呆板無變化﹔中世紀美學家認為,不受上帝統轄的感性世界是丑﹔經驗派美學家認為不合目的、不完善是丑;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美學家認為畸形生活是丑﹔直覺主義美學家認為不成功即是丑﹔馬克思主義美學從社會發展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否定和敵視人的本質的、阻礙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東西即是丑。盡管學者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人生閱歷與思維方式。盡管表達方式不同,但從本質上來講,他們都是認同丑是一種非理性的表達,是錯位的、怪異的、不合常規、顛覆傳統等特征的表現。

審丑是對應審美而言的現象,是主體作為個體對形式的丑陋、人性的扭曲、社會的黑暗等現象的賞鑒與判斷等感性活動過程的總和。有人把審丑看作是“審美疲勞”的產物,是以一種圍觀的心態予以一定程度的關注。審丑不是為了求異,不是單純的為了尋求刺激,審丑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們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審丑,可以幫助人們以一種否定的形式及反向的思維去審視當代大眾文化的負情趣、負效應和負面價值。而“審丑”就是使人們看到這種否定和不完滿,從而把人們從日常麻木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意識到日常與人共同存在狀態的虛假性,最終促使人們對現實提出質疑、提出抗議的過程。對審丑要堅持適度的原則,如果對“審丑”的欣賞不沖破起碼的道德底線,倒也無可厚非。

網絡“審丑”現象則是審丑在信息時代急速發展下的一種特殊產物。網絡“審丑”是網絡時代的特殊用語,表達的是“審丑對象”通過主動或被動示丑、露丑等低俗形式,以博大眾網民的眼球的現象,即對網絡事件與網絡“丑星”的示丑、露丑的追求與追捧、圍觀與審視的過程。網絡“丑星”只是通過網絡發布自己丑態來吸引網民眼球,在一些網民缺乏自制情況下,網絡 “審丑”現象似乎被泛化了,成為 “獻丑”者們標新立異新的出路,同時為商家媒體獲取暴利而沖破道德底線地“畸形”的惡搞與大勢宣揚提供了平台。而一些網民自覺與不知覺地把審丑當成一種“時尚”消遣,網民“看客們”在滿足了自己偷窺欲望的同時又滿足了自身的需求感,不自覺進入嗜丑誤區,勢必造成網民美丑不分、榮辱不清、是非不明低俗化的態勢,造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理念具有不容忽視的消解和腐蝕影響。因此,網絡“審丑”現象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網民社會群體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浮躁”心態與審美疲勞心理等。

二、網絡“審丑”現象研究的相關文獻梳理

對於網絡“審丑”現象的研究,國外要早於國內。開始稱 “惡搞”:即Kuso(日文“可惡”),源於日本網絡游戲,起初有搞笑、諷刺和惡作劇的涵義[1]。網絡這個擴音器和放大鏡把“惡搞”之風帶起,使之迅速廣為流傳。近年來,網絡“審丑”在國外流行於時尚界、文藝界和文學作品中。美國時尚界把平時愛穿成街頭小混混歌星小甜甜布蘭妮稱為“Fugly(丑斃了)“Queen”。“丑斃了”成為當時無數網站和博客文章的時髦用語,青少年們邋遢和奇裝異服變成了酷明星大腕們穿戴,表現極為愚蠢時卻受到網民的崇拜和追捧。“丑斃了”風潮與英國最熱門的CHAV文化(匯集了暴發、低級、庸俗等元素)風潮一脈相承,丑漸漸變得更有市場,且成為新的時尚受到熱捧,這種“新時尚”的流行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影響國內。國內網絡“審丑”現象,是從2006 年以《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為導火索而興起的 “網絡惡搞 ”在中國迅速流行,隨后“惡搞電影 ”、“惡搞名人”、“惡搞新聞”等一系列“惡搞之風”興起[2]。一些網絡“丑星”為博位,紛紛主動獻丑與傳播時道德失范,且網絡“審丑”現象出現了年輕化、媚俗化、大眾化的趨勢,這不得不引發社會各界及學者們的關注與探究。國內對網絡“審丑”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在其成因、傳播的機制、負面影響、危害及矯正對策等方面。

第一,對網絡“審丑”現象的成因的研究。早在2006年10月29日的《經濟參考報》上面一篇名為《網絡播客:“審丑”“草根”成明星》的文章,率先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了網絡“審丑”這個新鮮事物上來。文中指出,網絡“審丑”已成為網民娛樂的主題[3]。這一現象的出現則是因為隨著西方思潮涌入,網民對美和丑的關注都不再被壓抑,網民在網上毫無顧忌的釋放白己,展示自己的個性。2006年,鄧迪、劉敏《大眾傳媒與審美文化——從“芙蓉姐姐”審丑教育的真人秀談起》認為,網絡審丑文化的出現原因有以下三點:1.表演者自身尋求出名﹔2.觀眾的獵奇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3.媒體在整個過程中推波助瀾[4]。網絡“審丑”現象的產生其實是多方合力的結果。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是網絡審丑興起的直接原因,這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一些網絡“丑星”為求出名,借由互聯網這個門檻低、覆蓋率高的平台,畸形的展示著自我。而網民“看客們”則借由謾罵、嘲諷、侮辱等手段宣泄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壓力。這為網絡“審丑”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網絡“審丑”最大的“功臣”其實是商家與媒體。他們受巨大利益驅使,積極涌入網絡審丑大軍之中,甚至不惜沖破道德責任的底線博取網民的眼球注意。第二,對網絡“審丑”現象負面影響的研究《網絡傳播下大眾的“審丑疲勞”》的作者余帥認為,網絡傳播的兼容並蓄以及傳播內容的廣泛性,使得一些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現象在網絡上橫行無忌,給大眾帶來了嚴重的視覺上沖擊[5]。而網絡“審丑”顛覆人們對傳統美學意義上審丑的認識。傳統美學意義上的審丑能夠從審丑對象上發現美的價值,而網絡“審丑”則缺少對於美的價值追求,只是單純的以丑為丑,以丑論丑。網絡“審丑”的興起實際上是審美觀和價值觀多樣性的一種體現,對網民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以負面影響為主。網絡“審丑”嚴重影響了網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的樹立與健康人格的塑造。第三,對網絡“審丑”現象危害及矯正等方面的研究。清華大學肖鷹在其名為《網絡“審丑”何以連連得手》的文章中指出,解開網絡“審丑”的文化死結,正確的途徑是嚴格實現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的分流,使主流媒體真正承擔和行使它體現社會嚴肅文化理念、傳播和引導社會主義核心社會價值的角色[6]。一些學者提出,網絡“審丑”使青年的價值觀發生傾斜,青年在網絡丑陋文化中更容易發生倫理道德淪喪。還有的學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審丑理論,提出“化丑為美”的主張和審丑豐富了文學創作中美的個性等。從學科發展研究的角度來看,對網絡“審丑”現象,目前還缺乏多學科交叉研究。對網絡“審丑”現象,缺乏認知心理學、網絡傳播學、審美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的交叉綜合研究。總體上來講,有待系統深入地研究等。

三、對網絡“審丑”現象的現實反思

網絡“審丑”現象是網絡發展階段性現象,對網絡“審丑”現象研究有利於把握社會輿情動態與網民群體思想動態,引導網民辨別是非,走出網絡審丑的怪圈,進而向往“真、善、美”的追求。

從研究內容層面,學者們著重對全媒體娛樂、娛樂的審丑趨勢、審美情趣變化、審丑文化異化傾向上的研究。主要反映社會倫理的極端表現,以“反道德”為“道德”。近些年電影、電視、網絡等娛樂文化中出現的審丑現象,是主流文化的強勢地位下落,精英文化漸受冷落。以畸形方式展演自我,通過“以丑為美”,將自我形象奇觀化。網絡“丑星”自視“丑”為“美”的自我展現,是在消解著從丑中得到的美感。還有就是網絡“審丑”帶來的利益驅動以及媒體為利益盲目追蹤與報道。網絡審丑的形成是由包括審丑對象、網民、媒體和商家在內的多個利益主體有機助推的結果。在整個網絡“審丑”現象過程中,各個利益主體往往容易沖破社會道德底線,陷入美與丑、仁愛與冷酷、善與惡的倫理誤區。

在研究方法層面,研究者普遍運用個案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來進行研究、研究單以批判性的言論進行抨擊較多,對事件的辯証地、實証分析較少。然而網絡“審丑”現象不是隻涉及一個學科,而是涉及多個學科。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其實會更加有助於我們對於網絡“審丑”現象的理解。

在研究對策性層面:首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網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與審美觀。培養網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審美觀,辯証審丑﹔其次,發揮主流媒體作用,使其真正承擔起健康文化理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責任,加強網絡媒體道德約束和社會責任感,提升網絡媒體人職業素質與道德素養﹔再次,提高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修養,提升審美情趣,引領網民網絡生活的倫理向善,回歸現實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同時,推進和加強政府網絡立法的力度,加強網絡監督、淨化網絡環境,還網絡一片晴朗的天空。

參考文獻:

[1] 胡靜.娛樂審丑成為一種時尚——從影、視、網看大眾娛樂的審丑趨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9).

[2] 許卿彥.網絡惡搞文化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

[3] 博客未老播客已囂.“審丑”“草根”成明星[N].經濟參考報,2006-10-29.

[4] 鄧迪,劉敏.大眾傳媒與審美文化——從“芙蓉姐姐”審丑教育的真人秀談起[J].新聞世界,2010(8).

[5] 余帥.網絡傳播下大眾的“審丑疲勞”[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

[6] 肖鷹.網絡審丑興盛根源是“全媒體娛樂”[N].中華讀書報,2011-11-02.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