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0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民生新聞:具有中國特色烙印的新聞傳播范式

李曉軍

2015年10月23日11:1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民生新聞是我國新聞傳媒內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植社會生活土壤,具有強烈的新聞鮮活性,是帶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新聞傳播范式。進入21世紀后,我國新聞傳媒界掀起了一股民生新聞傳播風潮,新聞市場中各媒體都將民生新聞作為重要報道資源,新聞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新時期煥發民生新聞風採,使民生新聞這一帶有中國特色烙印的新聞傳播范式實現創新發展,就成為民生新聞研究者及從業者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民生新聞﹔中國特色﹔傳播范式﹔途徑

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化,現階段,新聞傳播領域中,民生新聞已逐漸成為一種新聞傳播的新范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方面,民生新聞的在傳播制作、內容選題上更加契合新時期社會民生動態發展﹔另一方面,伴隨新聞市場競爭的加劇,在民生新聞中也涌現出一批內容低俗、質量粗糙、娛樂色彩明顯的新聞節目類型,制約影響到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本文從民生新聞的內涵入手,對民生新聞這一傳播范式進行全面探究。

一、民生新聞的基本內涵

業界在民生新聞內涵的研究上,不同學者秉持不同的觀點,如有學者將民生新聞理解為新聞學范疇中多個標准同時生效,以此為依據而形成的一種新聞類型劃分方式﹔有的學者認為民生新聞既包含了對新聞內容的選擇,還蘊含了新聞報道者所採取的觀點、立場,是新聞社會功能的具體體現。盡管說法不一,但縱觀這些論述觀點,可以發現,從本質上看,民生新聞就是一種具備獨特內涵的新聞傳播范式。具體地說,民生新聞的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題材內容上的民生化。民生新聞將人們社會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幾個主題,如生活、生存、生計、生命等作為聚焦點,因此,在題材內容上趨於豐富多樣化,一方面可以涵蓋日常生活各類資訊信息,並與社會教育及時政新聞時時穿插﹔另一方面也囊括了經濟及消費信息[1]。簡言之,民生新聞在題材內容上,一切以社會大眾的實際生活狀況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從這層意義上說,民生新聞已經突破了傳統新聞傳播學理論關於新聞題材內容的劃分方式,是基於“民生”的一種題材內容的整合和升華,在題材內容上開辟出了新范疇。

2.報道視角上的平民化。民生新聞在題材內容上的民生化,必然要求在報道視角上要實現由“俯視”向“平視”的轉變。以往的新聞報道,特別是時政新聞,過於突出了新聞報道的指導性,一定程度上是採取高於民眾的報道姿態來對觀眾進行“教育”。而隨著民生新聞的發展,這種高高在上的報道視角與報道內容不相匹配,因此,平民化的報道視角逐漸成為民生新聞的標簽。現階段的民生新聞,通常將目光更多地投注於社會大眾或弱勢群體中,新聞報道人員秉持感同身受的報道理念,站在社會大眾的立場上,採取平民化視角制作並傳播,從側面看,這也是民生新聞的價值優勢所在。

3.價值理念上的民本觀念。民本思想是我國重要的執政思想及發展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現階段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本質上就是民本思想的深化及演繹。民生新聞以民本觀念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通過實時反映社會民眾的生活狀態,滲透出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2]。從民生新聞的發展歷程來看,正是在這種強烈的民本觀念的驅動下,民生新聞才受到了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而那些娛樂色彩痕跡明顯的民生新聞,失去了民本觀念支撐,在新聞價值上也就大打折扣。

4.報道風格上的世俗化。這裡所謂的“世俗化”並不含有貶義,而是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在報道語言使用上,採納社會大眾群體通俗易懂的方式,不拘謹,不做作,力求達到與社會大眾心理層次無縫對接的效果,在表達方式上以“軟性”為主。如各地區民生新聞主持人往往採用聊天的方式“說新聞”,使觀眾在親切氛圍中增加觀看的愉悅感﹔第二,為民眾提供意見及看法表達空間,增強民生新聞的互動性。如民生新聞中常用的短信平台及電話熱線形式,使民生新聞的信息傳播及交流渠道不再單一,一方面發揮了民眾的社會監督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群眾的參與,又為民生新聞節目素材及制作方向提供引導。

綜上所述,民生新聞是基於民生化題材內容、平民化報道視角、民本觀念下的價值取向、世俗化報道風格的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烙印的新聞傳播范式。這是對民生新聞基本內涵的較為全面科學的闡述。

二、新時期民生新聞創新發展的途徑

民生新聞在發展初期,憑借其獨具魅力的新聞內容及傳播形式,獲得了新聞媒介的一致青睞,獲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涌現出一批諸如《南京零距離》《民生直通車》《第一時間》《今日關注》等優秀民生新聞節目。但隨著新聞競爭的激烈化,民生新聞在內容取材、價值方向上也出現了一定的偏差,不利於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在新時期新聞發展背景下,對民生新聞創新發展途徑加以探究。筆者結合相關民生新聞從業經驗,梳理總結出以下幾點強化民生新聞質量的途徑。

1.將民生新聞內涵落到實處。民生新聞在題材內容上的民生化,應進一步加以拓展,既要包括社會生活中的瑣事及雜事,又要著重增加時政及方針政策等民生內容,豐富民生的層次,實現“大民生”和“小民生”的有機融合[3]。從現階段民生節目內容上看,“小民生”類內容過多,雖然充分考慮並滿足了民生新聞的價值屬性,但過多的瑣事、雜事也使得觀眾的審美疲勞逐漸累積,損害了民生新聞收視率的提高。

基於這一現象,在新時期,要促進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必須擺脫單一的民生取材內容,在節目制作環節,將民生內容加以拓展,在充分給予“小民生”報道廣度的基礎上,將一些關乎社會民眾切身利益的時政要聞及方針政策融入到民生新聞中,將民生新聞的內涵落到實處,合理分配“大小民生”內容比重,提升觀眾的收視興趣及民生新聞收視率。

2.兼顧民生新聞的廣度和深度。民生新聞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烙印的一種新聞傳播范式,其報道內容極為廣泛,涵蓋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尤其是進入新時期后,社會轉型變遷過程中可供民生新聞挖掘的新聞點眾多,民生新聞要把握這一契機,對社會民眾生活中的各種民生動態全面深入地報道。除了諸如此類的“小民生”內容外,民生新聞又往往涉及了經濟、教育、時政、體育、資訊等各類新聞類型,在兼容並包的同時,又具備了“攤鋪過大”的特征,在深度上往往有所欠缺。而隨著人們獲取新聞信息途徑及渠道的增多,這種“點到為止”的民生新聞報道方式已難以滿足新時期人們對民生新聞提出的需求。

針對這一變化,民生新聞一方面要增加報道廣度,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報道深度的挖掘,以此形成更富層次性,更有立體感的民生報道形式,既讓觀眾看到“是什麼”,又要通過結合道德、倫理、法律等理論內容,探究其背后的“為什麼”,必要時還應向觀眾指出“怎麼辦”。這樣一來,觀眾能夠全方位地了解民生新聞的全貌,在隨著民生新聞探究的過程中,使其增加對民生新聞的關注度,從而為民生新聞長遠發展奠定受眾基礎。

例如,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欄目,即是在法律這一“大民生”的背景下,講述人們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及遭遇,一方面取材內容緊密結合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在報道上又有深度,獲得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

3.強化社會責任感,做好社會輿論引導。新聞傳播媒介,從微觀層面看,它是信息傳播的平台和載體,承擔著基本的信息服務職責,從宏觀層面看,新聞傳播媒介又具有維護社會正義,保障社會公平的功效,社會公共事務傳播密度較大,並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因此,在民生新聞報道處理此類社會公共事務時,要對自身角色和參與力度進行適當把控,一方面充分認識並發揮自身的報道傳播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對自身的職責和報道范圍加以明確,做到既不越權、侵權,又秉持客觀公正的報道視角來處理此類社會公共事務。

要做到以上要求,民生新聞從業人員要注重強化社會責任感,在進行報道過程中,認清自身所處的位置和肩負的社會責任,在發揮自身報道及監督職能的同時,做好社會輿論的引導,可跟蹤報道,但並不直接參與有關民生事件的判決裁決過程,保障司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4.優化創新民生新聞的報道形式。民生新聞要實現持續發展,不能拘泥於原有的新聞報道范式,而是要借助創新,增強民生新聞的生命力,從根本上促進民生新聞穩定發展,以便在競爭激烈的新聞市場中搶佔有利位置[4]。隨著民生新聞傳播報道形式的固定化,民生新聞一方面迎來了發展良機,另一方面也給民生新聞的創新化帶來了阻礙,使民生新聞陷入發展瓶頸中。針對這一狀況,各個新聞傳播媒介都著力對民生新聞報道的形式進行了革新,經過實踐檢驗,有的民生新聞在發展上探索出了一條新路,使民生新聞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創新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催發新事物產生,作為民生新聞來講,其優化創新在思路及形式上也並不固定,從民生新聞創新發展實踐看,有多種創新形式被証明為行之有效,如可以打造出具備獨特語言風格及個體特征的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在新聞報道內容上追求獨家性,連續性﹔報道方式及包裝風格上進行多樣化處理等,都是民生新聞優化創新的有效途徑,能夠使民生新聞這一新聞傳播范式更具中國特色。

例如,山東電視台旗下的綜藝頻道,有一檔名為《生活幫》的民生新聞節目,其在主持人主持風格上較有特色,主持人辨識度較高。在報道內容上兼顧了“小民生”與“大民生”比重。此外,在民生小事件及小糾紛的處理上,節目組還成立了調停組,借助熱心調停員,對雙方沖突進行化解,成為了吸引觀眾的重要節目版塊。

三、小 結

總之,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新聞傳播范式,在新聞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民生新聞在發展中,要深入落實其具備的基本內涵,並結合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在新聞傳播內容、形式、價值取向上加以規范,從而使民生新聞更加受到社會大眾的青睞喜愛,在創新發展中煥發民生新聞風採。

參考文獻:

[1] 姚娟.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文化傳播路徑探析[J].新聞界,2013(13).

[2] 《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課題組.交流·合作·共贏: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考察——以全國省級台民生新聞協作體為考察對象[J].現代傳播,2011(9).

[3] 王雄.論民生新聞與“公眾新聞”——兼議民生新聞的轉型方向[J].江蘇社會科學,2012(2).

[4] 張晉升,何怡佳.民生新聞人性化報道的策略[J].河北學刊,2011 (6).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