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0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我國新媒體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郝周成

2015年10月23日13:4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新媒體的發展為輿論表達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也是社會輿論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輿論監督雖然為社會輿論監督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其無序性、匿名性和難掌控的特點致使其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產生諸多負面問題。這就要求媒體、網民、社會三方面要加強健康的輿論監督環境營造,提升網民媒介素養,強化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互動,進而規范新媒體語境下的輿論監督。

關鍵詞:新媒體﹔輿論監督﹔對策

新媒體的誕生,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手段和渠道,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廣泛、快捷,滿足了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新媒體亦為大眾提供了言論自由的平台,使得人們能夠更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更好地去實行自身的權利與義務,使得輿論監督不再局限於媒體而是真正普及到大眾。

一、輿論監督和新媒體輿論監督

“輿論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中的溝通、協調與合作,人類社會一出現,輿論便產生了,勞動是社會輿論的搖籃。[1]”輿論,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成的,它作為一種我們碰不到、摸不著的存在,其所發揮的精神力量與社會存在有著密切的關系。

輿論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運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根據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的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6月,我國網民的規模達到了6.32億,相較於2013年底增加142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6.9%,相較於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使用微博客的用戶規模為2.75億,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達到了5.27億,其使用率達83.4%,相較於2013年底增加了2699萬人。[2]”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移動終端的發展,促使網絡更加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為人們信息的獲得提供了更多的搜索平台,同時獲取的途徑也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博客、論壇、微博等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在網絡上隨時對時事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言論和意見、建議。新媒體的發展為輿論監督提供了載體,同時也促使輿論監督更加靠近人民群眾。“新媒體不但有著能夠改變傳統媒體的技術特性和存在方式的能力,同時還能通過混雜與交融形成更加復雜的媒體文化現象。[3]”而在當前,新媒體已成為輿論的主要表達窗口,成為輿論監督的主要力量。它以其自身的及時性、迅速性、廣泛性和匿名性等特性,發揮著其強大的威力。

二、新媒體輿論監督的模式

新媒體輿論監督的開展,相較於傳統媒體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它們所運用的方式、渠道以及輿論的主體都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差別。總的來說,新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模式基本包括兩個方面: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與網民的互動。

1.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互動監督模式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互動是一個信息循環發展的過程。它的過程分為兩種:一是,傳統媒體將現實事件報道出去后,新媒體再在其平台上進行發布並展開輿論,等待輿論到達一定程度時,傳統媒體再次介入到新媒體中,再對這一現實事件進行跟蹤、深入報道﹔二是,由於新媒體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它是作為一個信息傳播、言論表達的載體而存在的。所以,新媒體很容易將一個不是新聞的事件,通過引發輿論的方式,來促使傳統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

2.新媒體和網民的互動監督模式

與傳統媒體相較,新媒體與人們的交流和溝通更為密切、頻繁。傳統媒體由於自身的限制,它與人們進行溝通的方式有其局限性,一般情況下隻能通過讀者來信、短信互動、熱線電話等方式來體現。新媒體則是通過網絡,來實現與網民之間的交流。它在互動中基本沒有限制,即便是互不相識的人,通過網絡都可以進行對話、交流。

新媒體和網民的互動方式有很多,包括博客、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網民的觀點通過新媒體被迅速的傳播開來,在短時內即可得到反饋。它不僅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同時改變了信息傳播的主題,使得主題的類型更加多樣化。

三、新媒體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

由於目前新媒體輿論監督還處在一個發展階段並未成熟。在其為輿論監督提供支持力量的同時,也有很多不穩定因素,致使新媒體在輿論監督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1.無序性,導致網絡暴力產生

“網絡新媒體是一個新生事物,網絡輿論監督必然有一個逐步完善和健全的過程。[4]”隨著現代人道德權利意識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社會上每天發生的熱點問題。新媒體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快捷獲取信息並進行輿論監督行為的平台,讓不相識的人們在網絡上分享信息、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和意見。正是由於這種言論自由的無序性,人們會在網絡上面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發表一些非理性的言論,而這些言論往往會帶動網絡上一些群體的盲目跟風行為。一旦有任何與自己意見相沖的言論,很容易出現謾罵、攻擊等不理智行為,從而形成了網絡暴力。

“大眾對於事件的關注度、輿論探討程度、持續關注的時間等因素決定了輿論監督力量的大小。關注度越高,關注時間越長、輿論壓力就越大。[5]”有些網民借用某些事件將自己生活中積累的情緒和怨氣發泄在網絡上,這在侵犯他人權益的同時,也為社會造就了許多問題。

2.監控難,易使事實被歪曲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在其源頭是有著嚴格的“把關”的,不管新聞價值或是新聞事件的大小,都是要經過一定的審核才會決定它是否會被廣而告之。而對於新媒體的這種信息傳播的限制就很小,目前基本上是無法控制的。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其信息傳播平台亦是多種多樣。所有的網民都可以通過各個平台,如論壇、貼吧、微博、QQ、微信等來發表自己對於現實事件的看法、觀點和意見。這些看法、觀點和意見會通過各個平台,被傳播到每個角落。隻要是擁有網絡的地方,人們想要了解這一現實事件,那麼這些被發出的信息就會被某些人接收、採納。來自於人民群眾的呼聲雖然有利於我們對事件真相的還原,但是,在這其中也不乏一些思想過於極端的人群。

3.匿名性,利用新聞制造輿論

在網絡大環境中,所有網民運用的基本都是昵稱,除去微博上的實名認証等,大部分網民在網絡中都是一個虛擬的存在。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不用面對面的進行對話交流。即便是陌生人,相隔的距離再遠,隻要通過網絡就可以彼此交流了解。

從民主監督的角度來說,新媒體的匿名性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有其先天的優勢。相對於中國傳統的輿論監督模式,網絡的匿名性使得輿論監督更加民主化,讓人們能夠更加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然而,在其具備優越性的同時,其潛在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四、新媒體語境下完善輿論監督的對策

1.加強媒體自律精神,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新媒體作為輿論監督的主力軍,深受人民群眾的信賴和依靠。由於普通百姓話語的非權威性、非理性等因素,輿論監督一直被視作媒體的主要職能之一。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存的時代,輿論監督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在這種大環境下,如何創造出良好的輿論環境,之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輿論環境的干淨整潔,不僅有利於提高媒體自身的公信力,確保其在人民群眾中的權威性。同時,也有利於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輿論監督意識,為新媒體輿論環境的優良做出榜樣作用。新媒體應該加強對人員素質的培養和完善,提高行業內部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自身的自律精神,使其共同來為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做出貢獻。

2.提高網民的公民意識,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由於網絡環境的匿名性,導致人們的主觀價值模糊、道德觀念和公民意識淡薄。

近年來,網絡上頻發的負面輿論導致網絡暴力的現象,就是由於網民公民意識的缺失而造成的。網民在利用網絡進行輿論監督時,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思想。我們進行輿論監督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和社會更好的發展,人民的利益能得以體現。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任何一項權利都伴隨著社會責任。我們在使用這項權利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它是否符合我們憲法的規定,是否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不負責任的濫用權利,那麼隻能導致這一權利的喪失。加強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網民的公民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3.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相互融合

新媒體的誕生讓網民有了自主輿論監督的載體,影響了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主導地位。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相對於新媒體來說,更具有權威性和公正性。傳統媒體發表的言論和觀點經過審查和核實具備客觀性、公正性、公開性等特征,不帶有任何個人主觀色彩,它更容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更容易引起民眾的關注,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規避輿論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促使社會輿論朝著正確的方面發展。當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出現偏差時,傳統媒體的適時介入可以有效地遏制現實事件被歪曲,引導新媒體輿論監督的走向。同時,傳統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來放大自己的聲音,促使正確輿論導向的廣泛傳播,消除不穩定的聲音。

無論作為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它們都是社會獲取信息和進行輿論監督的工具,它們在傳播媒介上雖然存在著差異性,但它們在反映民心民意、引導輿論和推進社會等方面卻又是殊途同歸的。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更有利於輿論監督行為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梅芳.輿論監督與社會正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 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2014-7,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 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4,12,35.

[3] 張少元.論新媒體對當前輿論監督格局的影響與變革[J].新聞與法制,2010(6).

[4] 李駿.論我國新媒體輿論監督的興起與改進措施[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1(11).

[5] 李琳.新媒體傳播中輿論監督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傳媒科技,2013(4).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