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現代視域下的國產游戲改編電視劇中的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仰與神的符號,他們被解構成擁有正常外貌和具有凡人情感的普通人。國產游戲改編的電視劇中,在后現代主義的“干涉”下影視作品中的傳統神話被改編為新神話,在對傳統神話的仿寫與續寫過程中,神與魔的界限被模糊、被解構。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英雄崇拜﹔新神話主義﹔神與魔
一、引 言
后現代主義興起於20世紀六十年代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八十年代以后,以法國為中心開始在全世界流通蔓延,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利奧塔、詹姆遜、鮑德裡亞等。后現代主義以戲仿、拼貼等藝術表達代替了傳統的藝術獨創,以此顛覆傳統文學作品中庄嚴宏大的傳統主題,解構英雄的嚴肅崇高。“一般認為,后現代主義理論特征為推崇異質成分,拒斥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反對一切宏偉敘事。”正如王寧所說“后現代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學思潮和運動,它並非隻能出現在先進入后現代社會的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末本世紀初,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后現代主義滲入中國。伴隨著國內大眾文化的興起,“后現代”成為一種重要的思維模式、表達策略以及審美風尚並影響影視作品的創作。
《仙劍奇俠傳》(2004年)是我國第一部由國產單機游戲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一經播出便引發收視熱潮,並在當年捧回了11.3%的平均收視率。2009年的《仙劍奇俠傳三》和2014年的《古劍奇譚》亦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搬上熒幕,並受到觀眾的追捧。游戲改編電視劇已然成為我國一種新的電視劇類型,而其中在此類以中國傳統神話為故事背景的游戲改編的電視劇中就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后現代”元素。
二、后現代的英雄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人對“開天辟地”“救民於水火”的英雄有著強烈的崇敬之心,人們把這些英雄當作神來看待。然而也正是對遙不可及或者說是虛無縹緲的英雄的尊敬、恐懼以及崇拜心理致使人們將英雄的形象“異化”成為了“怪物”:堯帝的眉毛有八種色彩﹔舜帝是重瞳子﹔大禹的耳朵有三個耳孔﹔成湯的兩臂共有四個肘……正所謂“奇人必異相”,在中國人的傳統印象中似乎英雄都應該是“奇形怪狀”“與眾不同”的,不同於常人外貌成為普通人與大英雄最基本最直觀的區別。然而在國產游戲改編的取自於傳統神話的影視劇中,拯救眾生、守護世界的大英雄不僅沒有特殊外貌特征,而且均由帥哥俊男出演。熒屏上這些具有超高人氣的英俊面龐成為影視劇的收視保障,影視劇所追求的商業價值解構了傳統英雄應具有的“奇人異相”:俊美的當紅小生胡歌是李逍遙(《仙劍奇俠傳》主角)、景天(《仙劍奇俠傳三》主角)的扮演者,“無胡歌不仙劍”更是成為一時“美談”﹔被譽“國民校草”的李易峰是百裡屠蘇(《古劍奇譚》主角)的扮演者。游戲改編電視劇中拯救蒼生的英雄外貌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的陌生與異形,而變成鄰家大哥式的常態,而英雄外貌的轉變所展現出的文化內涵正是人對英雄的崇拜已經內轉為對自身的崇拜。
過去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衣食生存完全依賴於自然,外加糟糕的生存環境,尤其是頻繁的戰爭,致使人們更加渴望現實生活中能夠出現具有超人的力量、卓越的才能與高尚的品質的的英雄。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英雄形象流傳的並無文本,英雄的形象是經歷著人們世代的想象與加工才得以完成的,正如列維•布留爾所說:“這些表象(英雄)是在該集體中世代相傳的,他們在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引起該集體中每個成員對於客體產生尊敬、恐懼、崇拜等感情。”人們對英雄的“陌生化”使英雄不斷“神化”、完美無缺,最終成為信仰,並在傳統社會中起教化作用,如關公“義”對人們的影響。在國產游戲改編的電視劇中,英雄不再是人們完美無缺的信仰,他們如同常人一般,有缺點有問題,或猜忌多疑或兒女情長。在電視劇“仙劍系列”中,作為主角的李逍遙和景天出場設定都是“店小二”,他們身上充滿了市井之氣:貪財、貧嘴、愛佔小便宜﹔趙靈兒(《仙劍奇俠傳》)、紫萱(《仙劍奇俠傳三》)以及風晴雪(《古劍奇譚》)都是女媧神族的后裔,擁有巨大神力,擔負拯救蒼生的重大使命,然而在影視劇中三人也是陷進了愛情漩渦不能自抑的懷春少女:趙靈兒與李逍遙的感情糾葛、紫萱與徐長卿的三世情緣、風晴雪與百裡屠蘇的童年約定,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使她們變成了普普通通的人。趙靈兒因對李逍遙的愛“去而復返”使林月如命喪鎖妖塔,紫萱成為徐長卿成道的“魔障”,風晴雪為百裡屠蘇放棄職責與使命,成為了幽都的“叛徒”。英雄(神)已成為具有嬉笑怒罵生活的普通人,英雄從神壇被請下來,被解構。人們對英雄的崇高感、敬畏感以及儀式感喪失,英雄情懷以及英雄對社會的教化功能在解構中喪失。
三、后現代的神話
“神話一詞的詞源,出自古希臘語‘mythos’,意思是關於神祗與英雄的傳說故事。在英語中為‘myth’(復數形式為‘mythoi’),意為人們想象的或虛構的神靈故事。”20世紀初,“神話”一詞才從日本傳至中國。中國的傳統神話故事既包括散落在《山海經》《呂氏春秋》等傳統典籍中的神話片段,又包括《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專門的神話文學著作。在這些典籍與文學作品中,神仙形象高大、正義勇猛,妖魔邪惡殘忍、詭計多端。
20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新神話主義”文化浪潮開始興起,“它以技術發展(尤其是電影特技和電腦技術)為基礎,以幻想為特征,以傳統幻想作品為摹本,以商業利益和精神消費為最終目的,是多媒體(文學、影視、動漫、繪畫、電腦網絡等等)共生的產物,也是大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定義上看,“新神話主義”與傳統的經典神話都屬於虛構幻想的產物:傳統神話是先民對未知世界的無意識“創作”,而“新神話”則是在傳統神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即以傳統經典神話為其改編創造的摹本。
在國產游戲改編的電視劇《仙劍奇俠傳》與《仙劍奇俠傳三》中,人面蛇身的女主人公(紫萱、林青兒、趙靈兒)是女媧的后裔,勇斗妖魔平息水患,肩負拯救萬民的重擔,對上古女媧大神豐功偉績的“還原”﹔劉晉元因救下蜘蛛網上的小蝴蝶而被毒蜘蛛咬傷,小蝴蝶彩依為報恩幻化人形照顧劉晉元是對中國神話傳說《白蛇傳》的仿寫,劉晉元與妻子彩依的“蝶舞春園”是對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仿寫﹔姜明與女苑的人鬼情、狐妖與蛇妖的生死戀、富商對毒娘子的薄情寡義等橋段是對《聊齋》中部分橋段的仿寫﹔唐鈺小寶與阿奴的“比翼雙飛”是對《山海經•海南經》中“比翼鳥”的闡釋,是對中國傳統夫妻“比翼雙飛”理想的“還原”,紫萱與徐長卿的三世之戀是對佛教經典故事“三世情緣”的摹寫﹔同樣在新近的由游戲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古劍奇譚》中開篇便以“太古紀事卷軸”為全劇定下了“神話色彩”:火神祝融取瑤山之木制琴,共成三把,名皇來、鸞來、鳳來。女媧將鳳來木琴點化成人,名為太子長琴。后來,火神祝融、水神共工與太子長琴前往不周山捉龍,引發不周山天柱傾塌,太子長琴被貶人間,魂魄分別融進百裡屠蘇與歐陽少恭體內……在《古劍奇譚》中,除了世界觀扎根傳統神話外,劇中一些角色星蘊的設定也源於《山海經》中的神獸,如百裡屠蘇的星蘊是重明鳥、襄鈴本身就是一隻九尾狐(妲己的后代)、劍靈紅玉的星蘊是赤豹等。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神無所不能、清心寡欲、完美無缺,是善與正義的化身,其尊嚴是不容置疑與挑戰蔑視的﹔魔(妖)是殘忍貪婪的,是邪與惡的化身,被人們所恐懼但更為仇視唾棄的,神與魔是善與惡的對立,二者無法共存。在人們傳統觀念中,“妖是妖生的,人是人生的。妖會吃人的,所以非殺不可”(李逍遙語《仙劍奇俠傳》),但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下,神與妖的善惡本性被解構,二者的界限不再清晰,甚至神妖相容共存成為一體。正如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中蜀山姜明所說:“思量作惡,化為惡鬼。思量修善,化為善神。”善與惡、神性與魔性共融一體。在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三》中,代表“至惡”的邪劍仙是代表“至善”蜀山長老們所摒棄的惡的容積,邪劍仙與蜀山長老們是同一體共存亡的,一旦邪劍仙被打敗消滅,蜀山長老也會消失。傳統神話中的神魔善惡二元對立成為彼此依賴共存的一體。電視劇《古劍奇譚》中的神魔善惡更有些令人難以辨別:九尾狐襄鈴善良純真,洛雲平(妖)心地善良與人和善,就連邪惡無比的鐵柱觀狼妖也是因為人類的背叛才走上“復仇”之路的。而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三》中,羅如烈是霹靂堂堂主,但是身為人的他卻利用毒術殘害百姓,后來為了提升功力而開始吃人,成為了電視劇中的大“boss”。電視劇《古劍奇譚》中歐陽少恭知書達禮,有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但最后卻為愛成魔,殘害生靈。影視劇中,妖不再是惡的代言,正如方蘭生(《古劍奇譚》角色)所說:“妖也有好妖”。而那些被動的受害者——人,卻可以變得比妖魔更可怕。在國產游戲改編的電視劇中,后現代視域下的新神主義解構了傳統的神與魔的善惡。
參考文獻:
[1] (法)利奧塔.后現代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2]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北京:商務印刷館出版,1981.
[4] 王增明.神話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 楊新敏,陳昌勇等.影視評論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
[6] 陳響園,滕小娟,張路.新媒體背景下英雄形象的異化[J].蘭州大學學報,2015(1).
[7] 韓雲波.大陸新武俠和東方奇幻中的“新神話主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8] 謝迪南.當“新神話主義”成為浪潮[J].今古傳奇(奇幻版上半月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