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時代和汽車時代的來臨,廣播找到了它新的發展平台和樣式,微廣播劇應運而生。這種新型的廣播藝術樣式充分適應了現代人在網絡時代碎片化、自主性閱讀和收聽的習慣,通過廣播電台播送、微博和微信轉發、網站手機在線或下載收聽等方式推送,使內容產品影響力重新達到了最大化。微廣播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關注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經面世,就獲得了超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關鍵詞:融媒體﹔微廣播劇﹔發展﹔探究
一、引 言
信息時代,對於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時間非常有限,而信息內容與數量卻異常豐富,這就要求信息生產者提供具有高黏度、沖擊力巨大、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受眾並提高受眾的關注的產品[1]。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和傳播手段的層出不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近年來,廣播媒體充分挖掘移動媒體的伴隨性優勢,發揮音頻媒體特點,順應移動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大趨勢,關注用戶體驗,通過車載移動微信微博在線廣播平台,延伸和拓寬廣播的傳播渠道,滿足用戶個性化、習慣化、碎片化的收聽需求迅速贏得市場,特別是年輕群體的歡迎。而微廣播劇的橫空出世就是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關注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超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2]。
二、微廣播劇概念的提出
微廣播劇,即微型廣播劇,又稱微劇。顧名思義就是有完整策劃、完整故事情節、有演員角色對話以及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傳統廣播劇的微縮版。時長十分鐘以內,一般是三、五分鐘。適合在微信、手機終端、網絡等各種新媒體平台上播放,是一種在短時間休閑狀態下收聽的聲音產品。
微廣播劇相對傳統廣播劇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的“微”特征,使得過去曲高和寡的單向度的藝術殿堂回歸到了真正具有互動和體驗特點的、人人皆可參與的“草根秀”時代。它的低門檻、廣譜性和參與性適合新經濟時代人們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動體驗交流的感性訴求。
微廣播劇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三微”特征。第一,微時,一般播放時間大約為30秒至300秒﹔第二,微周期制作﹔第三,微規模投資。
微劇內容豐富,可涉獵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家庭倫理、社會百態、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制等都能成為它的主題,既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集。
從某種程度上講,傳統廣播劇一旦播出就意味著傳播的終結。而融媒體時代,一部微廣播劇的播出,往往意味著傳播的開始。網絡、個人微信、微信公眾平台、喜馬拉雅fm、荔枝fm、菠蘿fm等播出平台為微劇傳播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可能性。
數年來,堅守並致力於中國廣播劇發展的一批有識之士不斷探索新時期廣播劇的出路,並積極地付諸實踐,恰巧順應了融媒體時代廣播市場的變革。在2014年度中國微劇節暨第三屆微劇大賽頒獎典禮上,中宣部文藝局副局級巡視員劉新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張海濤、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編輯劉曉龍等領導的出席,無疑是對廣播人莫大的鼓勵和支持。而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微廣播劇分會的成立,更讓廣播人信心倍增。
浙江廣電集團總編輯呂建楚在頒獎典禮說,“令人欣喜的是,隨著網絡時代和汽車時代的來臨,廣播找到了它新的發展平台和樣式,微廣播劇應運而生。這種新型的廣播藝術樣式充分適應了現代人在網絡時代碎片化、自主性閱讀和收聽的習慣,通過廣播電台播送、微博和微信轉發、網站手機在線或下載收聽等方式推送,使內容產品影響力重新達到了最大化。”
三、微廣播劇倍受業界關注
微廣播劇一經推出便落地生根,主題越來越具有時代號召意義,越來越具有感染力,題材從城市到農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寄托等,越來越廣泛。中國微廣播劇大賽已經走過4個年頭,從第一屆大賽將主題定為“暢想未來”,到2013年的“美麗中國”,再到2014年的“中國夢·我的夢”主題,大賽始終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放在首位,並且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播出平台實現了手機微信的傳播和分享,大大拓寬了傳播途徑和覆蓋人群。第二屆中國微劇大賽(2013年)的金獎作品《爸爸》累計點擊率達到300萬人次,而第三屆中國微劇大賽(2014年)的參賽作品在網絡展播期間前十天點擊量和手機分享量就超過了50萬人次。
在選材上,微廣播劇是五彩繽紛、不拘一格。雖然大部分是現實題材,比如情感、健康、糧食、環保、新能源等,但也不乏歷史題材﹔既有傳統廣播劇中經常見到的愛情、勵志、慈善、刑偵題材,更有傳統廣播劇中極少涉獵的武俠、懸疑、驚悚、科幻題材。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開創了面向全國征集農村題材微廣播劇劇本的先例,短短數月時間,就有400多件應征作品參賽,盛況空前。這些作品均以鮮活的農村人物故事為題材,以豐富的內涵、真摯的感情,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了正能量。
中國廣播劇研究會余姚微劇研發基地首期微劇演播制作培訓班,來自全國各地廣播電台、高等院校廣播台(站)、廣播節目制作機構的近百位學員參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導演胡培芬,國家一級導演、著名演播藝術家王波,中央電台技術制作中心副主任、著名錄音師、導演權勝,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副秘書長阿寶等老師的授課讓學員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2015年春節,重慶萬州台、寧夏台、陝西渭南台、內蒙台、呼倫貝爾台等眾多電台紛紛制作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微劇拜年專題,在傳統廣播和新媒體上播放,效果明顯。沈陽都市頻率廣播劇團隊融合廣播特別節目和廣播劇制作理念打造的跨界節目百集《心靈雞湯連連送》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和反饋。都市廣播總監郭志英說:“將廣播故事做成融合微劇元素的廣播跨界產品,這種小插件式的節目適應網絡移動收聽,是很好的探索。
四、互聯開拓微劇新時代
“微廣播劇”是最早實現融合各種媒體傳播的產品之一,它可以將不同介質的媒體融合在一起,力求使傳播效果最大化。相對於傳統廣播劇的播出平台——電波,“微廣播劇”大大拓展了播出渠道,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車載廣播、手機),特別是通過手機微博、微信,聽眾可以隨時收聽轉發,而且微博、微信的推廣效應是“蝴蝶效應”。通過手機掃二維碼就可以及時收聽“微廣播劇”,這在廣播劇界是一個創舉,體現著時代特點[3]。
2012年,浙江廣電集團與中國廣播劇研究會主辦的首屆“微廣播劇”大賽。從首部參賽作品上傳至微博微信開始,18天的時間裡,單部作品最高轉發量達6434次,共計95部參賽作品平均每部的轉發量達到2137次,合計為20.3萬次。這些數字足以表明,網絡人群、手機用戶是“微廣播劇”的主要受眾。
同時,“微廣播劇”也適合車載環境下的碎片化播出和收聽,適合網絡傳播,例如手機的微信公眾平台。2015年中國廣播劇研究會隆重推出了微信公眾平台,通過微信平台的展示,更多的優秀微劇作品呈現在了廣大手機用戶面前,同時,此平台也成為更多的微劇創作者開展交流、討論、創作的文化戰場,這都使微廣播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互聯網絡媒體的最大優勢還在於它的交互性——信息互動傳播。一旦進入網絡傳播,所有網絡能到達的地區都可以看到。相對於傳統的媒體,互聯網還提供了巨大的存儲空間供信息保存,一旦上傳至網絡,這些信息可以隨時供人們點擊查閱。它的一對一溝通性極強,不同於電視、電台的信息單向傳播,受眾可以將自己聽到的感受及時地傳遞給制作者,制作者也可以根據受眾的反應來調整。這對微劇創作精品的進一步優化和順應網絡時代需求提供了發展依據。
五、微廣播劇市場前景
微廣播劇與微電影一樣,今后發展的趨勢是可以預見,整個微劇時代的傳播模式到今天為止都還處於嘗試階段,未來幾年內,微劇廣告傳播上的效果會越來越強。一旦爆發必將產生無以計量的市場效應。
據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廣告植入是微劇暫時唯一的盈利來源。而對優質的微劇可進行收費運營,改變現有的商業模式。合作項目可考慮拿出一部分資金鼓勵有藝術性、欣賞性的微劇創作。
利用明星效應錄制微劇,這便提供了付費下載的可能。如果再尋求如中國電信這樣的大平台合作,內容和平台都有了保証,預估前景樂觀。
微廣播劇的這種形態,確實利於廣告品牌或者是產品品牌的整體傳播。利用手機端、移動端將是一個趨勢。以微劇形式進行市場攻佔,再跟廣告主談判或者運用到招商引資的過程,就有足夠的籌碼。
浙江廣電傳媒交通廣播策劃的“最美浙江人百集系列微劇”,首開微劇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先河,效果頗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為全國的微劇創作同行探出了一條道路。2015年5月22日,百集微廣播劇《最美浙江人》在杭州舉行首發式,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出席。《最美浙江人》選取100位最美浙江人為原型,用最短小的篇幅、最走心的形式塑造他們的事跡。田華、濮存唽、李明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參與演播,大大提升了微劇的影響力。《最美浙江人》除在浙江傳媒旗下8套廣播頻率播出外,“浙江發布”、“文明浙江”、“教育之江”、“微劇傳播公益聯盟”等專業微信公眾號以及喜馬拉雅、蜻蜓等也同步上線。短短半月時間,每部微劇的點播量均超過50000人次。陝西渭南人民廣播電台策劃的“渭南標杆人物百集系列微劇”項目得到市委宣傳部領導充分肯定,團市委、市婦聯、市總工會等部(局)對利用微劇傳播正能量的形式非常感興趣,願意出費大力配合。縣市文化局長特別期望微劇下基層,一並合作開發微劇,因此微劇大有可為。
六、微廣播劇創作現狀
第一,創作演播隊伍急缺。大多廣播人渴望參與但無處著手。廣播人的特點是以聲音傳播內容的美,但是需要在最短的語句和最精煉的語言中體現感情特色還需更多磨煉。現今廣播隊伍的年輕化趨勢明顯,很多年輕人情感把握和人生歷練有限,無法盡善盡美地展現微廣播劇的精華所在。雖然目前有些微廣播劇邀請明星參與錄制,如金獎作品《爸爸》中主人公配音由著名演員濮存昕擔任,但不是所有的微劇作品都能做到如此,所以,在微劇配音、演播隊伍的培養和發展上,還需深入探究和挖掘,歷練出更多的可用人才。
第二,領導認識亟待提高,轉換觀念。全國許多廣播電台,特別是地市級電台的領導,要麼對廣播劇創作不聞不問,要麼觀念還停留在發展傳統廣播劇上,或者認為微劇創作有點不務正業,會分散電台的主要精力,以致影響電台整體業務的開展。殊不知,當今融媒體時代下微廣播劇更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收聽率,獲得更多受眾的贊譽。亟需呼吁相關領導高度重視,轉變觀念,從政策層面大力支持,有條件的電台成立創研團隊,投資精力、物力和財力發展微劇事業,盡快與新媒體時代接軌,創作出更多微劇精品。
目前,一批有志於中國微劇創作與研究的專家和業內人士正在通過自身積極的努力,就微劇的內容形式、產品定位、播出渠道、市場商業價值以及大數據時代優質音頻內容的創新發展進行有益的探索,相信,經過專家學者們的深入研究與探討,微劇一定能在當今新媒體的大時代背景下發揮出她的熠熠光彩。
參考文獻:
[1] 劉寶順.把握趨勢 謀劃未來[J].中國廣播,2014(9).
[2] 韓海燕.微時代,一個新的時代[J].走向世界,2012(4).
[3] 寧波.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廣播劇的“微”發展[J].藝苑,2013(10).
[4] 張毅蓮.手機小說“微傳播”[J].出版參考,2013(5).
[5] 王縈新,甘迎春.微時代下高職院校圖書館如何為學生讀者服務[J].中外企業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