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廣播新聞編輯的能力培養

石萬昀

2015年10月26日13:17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自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病毒式的傳播速度對傳統媒體構成了嚴峻的考驗,媒體新聞的競爭由新聞採集的單一性平面競爭,轉向了以事實為基礎,包括材料選取、開發、拓展、包裝等一系列環節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競爭。對以廣度和信息量見長的廣播新聞來說,編輯再加工的能力尤為重要。

與紙媒相對強勢的編輯力量相比,廣播新聞的編輯力量相對弱小,一兩位編輯、七八位記者是目前城市廣播新聞的普遍狀態。廣播新聞編輯如何增強新聞編輯力,充分發揮對信息的選擇、分析、整合以及策劃能力,使廣播新聞出新出彩?

一、什麼是新聞編輯力

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廣播新聞編輯每天面對來自多個渠道的紛繁信息,如何體現薈萃“天下精華”的廣播媒體特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考驗著廣播新聞編輯的綜合加工能力,即新聞編輯力。

什麼是新聞編輯力?筆者認為,編輯力是新聞思維、編輯戰略和新聞表現能力的綜合體現,是由發現、選擇、整合、策劃、表達等具體能力融合而成的綜合業務素質。新聞編輯力作為新聞編輯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對社會生活的洞察識別能力,對新聞的價值判斷能力,對編輯過程的操控能力,對整檔新聞稿件的質量把握能力。

單靠幾位記者的努力或者幾篇有分量的稿件,已經難以適應當今媒體競爭的需要。現階段廣播新聞編輯要具備什麼樣的編輯能力?除了傳統的對新聞編輯的素質要求,如較高的政治素養、較強的政治敏銳性、較好的文字表達和良好的新聞敏感以外,筆者以為,還要在以下幾種能力的塑造上下功夫:

1.稿件選擇的綜合判斷能力

網絡、同城媒體、外地媒體信息紛至沓來,該如何選擇?這考驗著新聞編輯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力,對媒體編輯戰略的理解力。對一條信息的綜合判斷越准確,處理編排就越到位,在競爭中越能處於有利地位。選擇判斷力的養成,摒棄的是編輯單純“來料加工”的粗淺編輯模式,除了能判斷信息的真假外,更考察編輯的社會認知能力,熟知社會脈動才能把握社會熱點,知道聽眾想什麼,才可能在編輯工作中“投其所好”,通過稿件的選擇和豐富的信息搭配,滿足聽眾的需求。

2.稿件處理的整合表現能力

對稿件的整合表現能力,是目前廣播新聞編輯最需要加強的能力。對同一個信息,甲媒體從A角度報道,乙媒體從B角度報道,丙媒體從C角度報道,各有側重,卻都不全面,或者重點不突出。在此情況下,編輯如何裁剪?外埠媒體的報道可能只是報道了事件的現時狀態,而聽眾需要知道它的全貌﹔通訊社的報道與本地聽眾的生活有什麼聯系或者影響?需要編輯在正確把握導向的前提下,進行縱向、橫向聯系,找准新聞資料的第二落點,整合表現。說到底,編輯的整合力是對各新聞要素的調配和利用能力,是編輯再創造能力的表現。編輯的整合表現能力亦可形成品牌,比如,目前被許多城市廣播普遍採用的新聞點評節目。編輯整合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廣播新聞節目的高下。

當然,稿件處理的表現力還包括一些具體的編輯技巧,比如提要的擬定和概括、同題組合、詳略搭配、資料的有目的選擇等。

3.新聞創新的拓展策劃能力

對於“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業界歷來有爭論,筆者以為,新聞是對客觀存在的事實的報道,就新聞編輯來說,所謂的新聞策劃,就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作放大處理,以引起受眾的足夠注意。至於“媒體謀事”(“新聞策劃”)還是“媒體造事”(“策劃新聞”),都應該以新聞價值和受眾的需求為導向。新聞編輯的拓展策劃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新聞編輯發揮指揮部的作用,在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后,一方面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引導記者“定制”新聞,另一方面對新聞線索進行拓展,或者以新聞事件為由頭,縱向追蹤源頭,橫向展示事件不同側面﹔或者集中同一時間內相關的新聞資源,尋找某類新聞背后的關聯和邏輯,以創新性的表達,啟迪受眾。

二、廣播新聞“內容為王”的操作誤區

“內容為王”是新聞廣播立台的根本,在具體操作中,目前的城市廣播新聞卻存在諸多不足:

1.認為“內容為王”就是信息的廣泛羅列

至於信息是不是及時、有用則被忽略,致使傳播的信息缺乏吸引力。廣播新聞與平面、電視新聞最大的區別是靈活、機動,比如對時政會議的報道,完全可以不拘一格,抓取龐雜信息中與聽眾生產生活最密切的一點,進行通俗化的闡釋與解讀,但在實際操作中,公文式的八股報道還佔據主流,更有記者的稿件,通篇看不到一點生動氣息,成為名副其實的“簡報”。

2.“四季歌”式報道無新意

對一些季節性的新聞,有的廣播新聞編輯採取“偷懶式”做法。比如,夏季來臨,節目連線醫生,提醒聽眾注意飲食安全。這樣的生活新聞是需要的,但不應是毫無新聞性的常識傳遞,即使是介紹常識的新聞也應該做出新意,才能吸引聽眾。

3.在“大事”上不懂如何發聲

廣播新聞需要本土化、貼近性的新聞,但這並不排斥城市廣播放眼全國,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市民生活的大事件,比如重要決定、法規、政策等進行本土化解讀。然而,因為廣播新聞編輯整合和創新能力的不足,造成每逢“大事”不發聲的尷尬,或者只是鏈接網絡稿件。

廣播新聞冗雜,主題不鮮明,自主性不夠強,模仿痕跡大,沒有信息含量的空話、套話連篇,時效性差,難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原因在於,廣播新聞編輯片面理解“內容為王”。沒有“服務為本”的意識,“內容為王”就不到位。

三、難得最是好編輯

對包括城市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來說,編輯能力的發揮,直接決定著內容質量的高低。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米博華在《難得最是好編輯》一文中,曾對媒體編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相當精到的評價。他說:“從微觀層面講,所有稿件都要經過編輯加工這道流程﹔從中觀層面講,各類題材、體裁的報道都要經過編輯的統籌安排﹔從宏觀層面講,編輯工作體現明確導向,反映編輯部的立場、觀點和傾向……可以說,有好編輯,稿件就可以點石成金﹔有好編輯,就有好點子、好策劃、好版面﹔好編輯尤其是好主編,是媒體難得的人才。”

編輯——包括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絡編輯,絕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僅僅是刪刪改改的“文字匠”、裁裁剪剪的“縫紉工”,而是新聞傳播活動的設計師、策劃師、經營者,在各種新聞傳播活動中處於相對主導的地位,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而好編輯之“好”,在於其善於發揮主導作用,將編輯能力運用到編輯工作的實務之中。

城市廣播新聞編輯須避免兩點欠缺:

1.把講政治等同於“按官位編排新聞”

在城市廣播新聞的編輯工作中,模式化、程序化氛圍濃重,有的編輯把“領導排序”當成工作要領,編輯思維上好大喜功,喜歡拿大人物唬人,不善於從行政報道中尋找民生視角。官大不一定事大,事大不一定有新鮮感,關鍵是要有新聞價值,與聽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一些記者盯著網絡熱點,沒有找到好的角度和觀點,“炒剩飯”。

以上問題的產生,與城市廣播“唯量是取”的考核機制有關,更與編輯對整檔新聞的質量把控和稿件取舍有密切的關系。

2.眼力的局限阻礙了編輯質量

目前,城市廣播編輯大多是由老記者擔任,未能形成一套科學的編輯培養體系。記者可以做編輯,但合格的記者不等於合格的編輯,編輯工作有與記者不同的素質要求,要有更無私的胸懷,更民生的眼界,更廣闊的視角,這正是美國著名編輯人舒斯特認為的“真正有創造力的編輯人必須成為了解專家的專家”。

就新聞編輯力來說,一些城市廣播新聞編輯能力不夠,基礎不扎實:一是以電腦為師,滿足簡單的剪貼,不學習,不接受新思維和新表現方式,越來越浮躁﹔二是思維遲鈍,眼力不到位,缺少“眾裡尋他千百度,一把就抓住”的新聞價值判斷能力﹔三是綜合創新能力不足,網絡渠道暢通為新聞編輯提供了方便,但要為己所用,是“用”不是“搬”,讓網絡等各種渠道信息順著編輯思維走,是一種編輯能力,否則,東一榔頭西一棒,沒有章法,破壞的是廣播新聞的內容定位。而尋找不同的角度,讓既有材料平中出奇,關系到稿件能不能讓聽眾產生新鮮感。

當下,新聞改革不斷深化,大眾的需求更加趨於多元,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新聞編輯的創新顯得愈發重要。廣播新聞編輯面對眾多角度不同、觀點不同的稿件時,如何從思想、政治、事實等多角度對其做出准確的評估,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稿件,整合出積極向上、健康文明、貼近民生的節目內容,是編輯的責任,更是廣播媒體持續發展的基礎。

(作者單位:徐州廣播電視台廣播中心)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