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積極運用新媒體手段聯系、服務、引導青年已成為全團共識,各地共青團組織也在積極開設新媒體平台。
團桂林市委的微信公號“青春桂林”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活動,為年輕人提供本地服務資訊,借助外力生產優質內容等方式,實現了凝聚、吸引、服務青年的“新媒體逆襲”。
“接地氣”救了“青春桂林”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大一新生潘安泉沒有想到,自己隨手上傳的兩張照片,竟然為自己和好友帶來了“大福利”。
9月的一天,剛剛結束軍訓的潘安泉發現,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了——《稍息,立正!選出你心目中的“最美軍姿”》。這條由“青春桂林”推送的微信消息稱,桂林的大學生隻要晒出自己的軍訓照片即可參與“最美軍姿”評選活動,前10名可獲得價值數千元的代金券。
於是,潘安泉隨手上傳了兩張自己的參賽照片。和他一樣被吸引的,還有300多位桂林的大學生以及4000多位他們的親朋好友。雖然目前已經收獲近兩萬粉絲,但在剛注冊時,“青春桂林”微信公號遠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用團桂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蔣磊的話說,當時是跟風做的:“看著別人有,我們也就跟著申請了‘桂林共青團’這個號,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跟風之后,對新媒體運營的迷茫也隨之而來。
蔣磊回憶,由於缺乏足夠的經驗和重視,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桂林共青團”的內容基本是自娛自樂,自己編自己看。“沒什麼外人會關注,也沒有推廣意識”。
事實上,這也是大多數中西部地區共青團組織建立新媒體平台以后,普遍面臨的共同疑惑:發什麼才能吸引年輕人?共青團的新媒體怎麼做好?
改變,來自運營思維的變化。2014年9月,蔣磊作為團桂林市委新媒體工作的負責人,參加了團廣西區委組織的新媒體培訓班,他逐漸明白要想吸引年輕人,不能用傳統的思維來運營團的新媒體,應該更加“接地氣”。
改變的第一步——公號名稱從“桂林共青團”改為“青春桂林”。在具體內容方面,“青春桂林”開始逐步減少各種日常會議、通知性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本地資訊和服務類信息,例如《在桂林的秋天遇見你,我一定帶你去這些地方》等。“青春桂林”還通過“最美軍姿”等線上線下活動,增強共青團微信與年輕人的互動。今年7月開始嘗試的“視頻街訪”就將鏡頭對准桂林街頭的年輕人,讓他們來談論自己在桂林的生活。
總結運營“青春桂林”的經驗,蔣磊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接地氣”:共青團的新媒體推送的內容都應該是年輕人喜歡談論的,有人情味兒,他們才會關注。
“能吸引年輕人才是關鍵”
近兩年,中國青年報逐漸推出了從中央到地方(目前隻到地州市一級)的團組織微信公眾號排行榜,通過閱讀數、轉化率等數據,直觀呈現和展示各地共青團新媒體建設的情況。
團桂林市委副書記張圓認為,應該把榜單和排名當成一種工作壓力,而不是競爭。“爭第一不重要,能吸引年輕人,才是最關鍵的”。
今年4月14日,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此后,“青春桂林”聯合長沙、成都等地方共青團,合作開展“七團聯播”,連續一周,每天都在各自的微信公號中推送相同的文章——《中國那麼大,帶你去看看》,每一條微信內容分別介紹自己城市的旅游情況。
“七團聯播”竟然取得了“一城發布、六城呼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合作也給當地的旅游帶來了利好影響。桂林市旅游局的負責人曾說,與以往花幾十萬元去做專門的旅游推介會相比,這樣跟其他城市的團委微信公號的聯動,效果會更好。
目前,“青春桂林”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還曾兩次在本報出品的《全國中央及省級團委微信公號排行榜》中名列全國地市級團組織第一名,實現“逆襲”。
然而,一些瓶頸依然制約著“青春桂林”的新媒體建設。現實的困難在於專業運營團隊的缺乏。蔣磊認為,共青團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手段服務青年,最好由專門的團隊運營新媒體平台。但目前不管是地市級共青團,還是基層團委,人手都不夠用,不可能讓幾個人專門做新媒體的運營推廣。
“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我們要建設好新媒體,就更需要借助外力。”蔣磊說。(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