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人物採訪如何破"殼" 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嚴平傳高招

2015年10月26日07:48  來源:中國記協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人物採訪如何破“殼" 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嚴平傳高招

   編者按:什麼是“不帶外殼”和“帶有外殼”的人?如何採訪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以人物報道見長的新華社國內部高級記者張嚴平,通過生動的講述,以她採寫的人物報道中的兩個主人公為例,為我們傳授了人物採訪的破“殼”高招。

   如何採訪“不帶外殼”的人物?

   避免有關媒體報道、材料帶來的先入為主。

   調動所有的器官去採訪。

   要談他感興趣的話題。

   所謂“不帶外殼”,就是人物非常本色,活得非常真實,他什麼樣就袒露給你什麼,《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主人公王順友就是這樣的人,他是我採訪過的人物中最沒有“外殼”的。

   馬班郵路上的王順友

   我們採訪王順友的時候,媒體還沒怎麼關注他,據說就隻有幾張照片,文字資料都沒有,那幾張照片我都沒看到,所以基本上沒什麼准備。但我特別拒絕看其他媒體的報道,當地有關部門提供的材料我一般也拒絕看。因為媒體寫的東西或者有關材料都是經過好幾手的過濾,經過好幾個大腦的思考,別人替你整理出來的東西,會給你很多先入為主的感覺,會影響在我眼中他的模樣。我採訪所寫的人必須是在我眼裡是什麼樣子的。

   王順友是四川木裡縣馬班郵路的鄉郵員,學歷隻有不到小學五年級的水平,常年和馬在一起生活,給郵路上的鄉親送信,不要說和我們山外人講話,他連木裡縣城都很少去。因為職業和生活方式的特殊,造就了他大腦的遲鈍,對外界信息的阻塞,沒辦法組織自己的語言。

   我們到木裡縣后,很多記者開始採訪王順友。那天他看到我們非常緊張,不知所措,身子、脖子都是僵的。記者們一口一個老王,連環炮式的發問把他緊張得就隻能東看看西看看,最多隻能答三五個字,再多連語言都組織不出來,一直沒辦法正常交流。

   這時,如果以記者的身份,問他通常的問題就不太合適。比如有記者問,老王你走了20多年郵路,你的人生價值怎麼實現呢?類似這樣的問題,他是一概不會回答的,他聽不懂。王順友不懂記者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他有他獨特的世界,他的世界太封閉了,他不了解要談什麼,他抗拒這樣的提問。面對這樣的人,在用你的嘴巴去採訪的時候,眼睛、耳朵也不能閑著,我們要調動所有的器官去採訪。

   王順友和他心愛的棗紅馬

   此外,當你想和被採訪人接近,進行更深入的交談,就要談他感興趣的話題。隻要談到他的馬,王順友就像換了一個人,整個人的狀態完全給打開了,開始給我講馬的故事。他說平原的馬匹干活干十多年,但山裡的馬很辛苦,五六年就要換一匹,馬隻有在最壯年的時候陪他走郵路,所以要不斷地換馬,他對馬的了解太多了,愛馬愛到骨子裡,他說他這一輩子和家人待的時間都沒有他和馬待的時間長。有點好吃的東西,他自己舍不得吃,除了給兒子女兒帶點回來,剩下的都喂馬了。他告訴我,那年他當勞模到北京,開會住在職工之家飯店,房間天花板、牆和床都很白,但他就是睡不著,我問他為什麼在白的環境睡不著?他說因為旁邊沒有馬。

   當時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馬和他的生命已經完全融為一體,他這一輩子生活的方式、一輩子內心的情感、一輩子生命的寄托,都在那匹馬上、那條路上,他的世界就是那匹馬、那條路。雖然王順友的馬在我后來的稿子中,並沒有過多呈現,但是這樣的採訪,這樣的聊天,是白費嗎,是白花功夫嗎?一點也不!

   如何採訪“帶有外殼”的人物?

   打亂他的思維,不被他主導。

   打破他的通常表現,努力走進他的生活世界。

   找到溝通的正確渠道,勾起他說真話的欲望。

   很多時候我們採訪面對的都是“帶有外殼”的人,比如一些老典型、老勞模,他已經被記者訓練出來了,採訪時刀槍不入、水潑不進,你的話還沒說兩句,他就按照以往的套路回答你。面對這樣的採訪對象,我們最好用新的感受、新的觸角去採訪,要想辦法靠我們的努力和工作去打破這種“殼”。

   張雲泉接待信訪群眾

   《愛因信仰而璀璨》的主人公張雲泉是江蘇泰州市信訪局局長,既是一位領導干部,又是當地的勞模典型,可見他身上的“殼”有多厚。當時我們好幾個記者去採訪他,開始發問后,他根本就不像是在被採訪,而是像外交官答記者問。這個記者提問,他幾句冠冕堂皇的話給擋回來﹔那個記者提問,他又用幾句不咸不淡的話給擋回來,讓你根本進不去他內心,他的“殼”厚得砸都砸不動,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麼。

   採訪這樣的人物該怎麼辦呢?首先,要完全打亂他的思維,不要讓他來主導你,你要打斷他。當然張雲泉很難打斷,當時我們那麼多記者都打不斷他,后來我就想辦法單獨約他,但他又擺出架子來應付。其實他這樣也不是有意和我們過不去,或許他是下意識、不自覺的,當我們不能走近的時候,他不自覺地對外部世界表現出這樣一種狀態來。他的“殼”也不是故意端著,完全是他的生活經歷、工作經歷的積澱,是他與外界一個非常通常的表現。我們記者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打破這個通常,不提那些慣常的問題,要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走進他的生活世界裡面去。

   信訪窗口是讓人腦子混亂不堪、找不到半點快樂的地方。張雲泉的前幾任局長,都是干了半年不到一年,最多兩年,就全走了,隻有張雲泉堅持了12年還在繼續干。所以我問他,連續12年的信訪工作對你的頭腦、你的內心有沒有影響?如果有,是什麼樣的影響?這肯定是觸動他思維的問題,他沒想到新華社記者提這樣的問題,我就笑了,說我很想知道。然后我們就開始聊起來,他告訴我們這個崗位對他影響太大了,而且都是負面的影響。

   張雲泉與百姓交談

   他給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天飽和的工作結束后,下班回到家裡,如果這時他媳婦或兒子,把家裡任何一點瑣事給他嘮叨兩句,他會立刻拍桌子,不允許他們再說任何話,如果再說一句,他就會把茶杯扔到地上去了。在我們看來如此糟糕的情況,是他最真實的生活,所以他孩子、媳婦都知道在他下班回來后的幾個小時內千萬招他、別理他,因為他一天積累了太多負面的情緒,需要讓他自己平和、放鬆、安靜。這是他真實的情況。

   從這時起他開始真正接受我們了,然后就打開了話匣子。所以,這時候講的話是真實的,其實每個人都願意跟你講真話,每個人都願意和別人有內心的交流,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和他們說真話的渠道而已。因此,要沉住氣、耐下心,而且要舍得花功夫。

   更多閱讀>>

   新華社國內部高級記者張嚴平,長期從事政治、社會等領域的新聞報道,尤以人物報道見長,文章質朴真切、充滿情感、富有詩性,深受讀者喜愛。

   她長期堅持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心靈採訪,先后採寫了王順友、楊業功、白芳禮、王慶平、華益慰、吳大觀、張雲泉、汪洋湖、王瑛、郭明義以及汶川、玉樹等地震災難中眾多典型人物,在社會上有著積極而廣泛的影響。其中,通訊《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榮獲2006年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其它代表作有《我的中國心》《永遠的巴山紅葉》《最后的鐘聲》《將軍已經出發》《永遠的向日葵》《寫給英雄母親的信》《明天太陽照常升起》《一位老人與三百名貧困學生》《他的身后留下一片光明》《玉麥的守望》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