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知識類脫口秀成網綜亮點 能否打造網絡"百家講壇"

2015年11月02日07:2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知識類脫口秀能否打造網絡“百家講壇”

作為起源於英美的一種節目形態,脫口秀在傳入我國之后,迅速在電視熒屏上掀起了一股熱潮,先后出現了《實話實說》《鏘鏘三人行》《壹周立波秀》《今晚80后脫口秀》等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節目。然而,如今隨著多檔知識類脫口秀的上線走紅,這股熱潮又進一步延伸到了互聯網上,開辟出了新的陣地。高曉鬆的《曉鬆奇談》、羅振宇的《羅輯思維》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創下了播放量過億、微信公眾號訂閱數過百萬的驕人業績﹔其他諸如《吳曉波頻道》《鴻觀》《老沈一說》《袁游》《都嘟》《單讀》等也都收獲了大一批忠實的粉絲﹔今年6月,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國”與土豆網合作,為陳丹青、梁文道、馬世芳等文化名人量身定做了《局部》《一千零一夜》《聽說》等三檔節目,播出之后頗受關注與好評。

目前,知識類脫口秀繼自制劇、真人秀之后成為了網絡自制節目中的又一大亮點,開啟了音、視頻網站的“說時代”。它的興起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對於網絡自制節目只是泛娛樂性的快餐文化,真正有深度、有沉澱的知識類節目似乎很難與“輕快”的互聯網合拍的固有印象。這些知識類脫口秀多採用簡潔迅速、輕鬆幽默的方式來傳播知識和觀點,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魅力,契合了當前這個碎片化、視像化時代的網民需求。和傳統的電視脫口秀相比,它們不僅更加靈活、接地氣,還充分利用了網絡的特點,採用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融合網站、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創新性地納入了彈幕等多種手段,注重用戶的參與、互動,提升用戶體驗。當前,知識類脫口秀熱度不減、走勢看好,眾多名人、草根紛紛試水,各大視頻、音頻平台不惜重金投入,但它要真正成為互聯網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講壇”,走上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還需要進一步地探索。

修煉內功才能保証品質

知識類脫口秀不追求打造華麗炫目的視聽盛宴,音視頻制作的成本較低,相對簡單,甚至顯得有些粗糙。但這並不意味著類似《曉鬆奇談》《羅輯思維》這樣的成功模式就可以輕易地大量復制。當褪去了外在的視聽包裝之后,這類節目真正拼的就是能不能以優質充實的內容、深刻獨立的見解來吸引受眾。主講人作為知識類脫口秀節目的靈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檔節目要想獲得成功,塑造“魅力人格體”尤為必要。這既要求主講人有扎實的知識儲備、豐富的人生閱歷、獨到的觀點見解,同時作為“秀”而言,還要有駕馭話題的能力,有魅力、有個性的敘述風格。因為知識類脫口秀不等同於“視頻化博客”,就算話題新鮮,解讀犀利,但如果講述干癟平淡,也實難受到歡迎。所以為節目尋找到真正合適的主講人其實並不容易,不是任何一個明星或名人就能勝任。但另一方面,這也為那些有特長的草根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另外,知識類脫口秀並非依靠脫口而出、即興發揮,僅憑主講人一己之力難以支撐。尤其是那些長期穩定播出的節目,每周都要有內容更新,其壓力可想而知。有的知識類脫口秀就是因為缺少好的內容支撐而隻能選擇停播。所以,要想獲得長期持續的發展,組建強有力的策劃團隊也非常重要。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源源不斷地為節目輸送新鮮選題與優質內容,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准。

知識、觀點的魅力是知識類脫口秀得以吸引受眾的核心競爭力,追求大尺度、博出位、無底線,有可能會成為一時的話題,卻大大損害了節目的品質與品位。所以對於這類節目來說,目前最需要的並不是在尺度方面的“鬆綁”,而是主講人及其策劃團隊的“內功”修煉,努力提升節目的知識含量與觀點深度,形成獨樹一幟的講述風格。

拓寬主題也要凸顯個性

同質化競爭一直是困擾我國電視節目發展的頑疾,這種狀況在知識類脫口秀上亦有所反映。目前,各大音、視頻網站紛紛發力,押注自制脫口秀節目,其競爭也日趨激烈。已知的同類節目不下十檔,而主題又大多集中在文史、財經等兩大領域。當然,這兩大領域所能夠覆蓋的受眾面最為廣泛。但互聯網不同於電視、廣播等追求廣泛受眾、規模效應的傳統媒體,它最能發揮長尾效應,相對小眾的、個性化的主題也能在網上擁有良好的成長空間。比如音頻網站喜馬拉雅發掘、打造的專門針對汽車的《百車全說》,就深受廣大車迷的歡迎。自2014年2月上線以來,播放量突破了1500萬次。除了現在熱門的文史、財經類之外,科技類主題也頗有受眾基礎,卻尚屬空白,鮮有人嘗試。視頻、音頻網站在節目制作時可以進一步拓寬選題的思路,避免盲目跟風,以防消耗受眾的興趣。

具體到某一檔知識類脫口秀而言,個性化、風格化是其發展的硬道理。在內容方面,相比大而全,這類節目更適合走小而專的路子。那些真正發揮了主講人的專業特長,垂直、精深的節目更具有用戶黏性,也難以被其他同類節目所復制模仿。目前的知識類脫口秀,並非個個都能將主講人的個人特色與節目內容結合得恰到好處。有的節目定位不夠明晰,追求跨界,強調內容的綜合性,反而缺少專業性與說服力,成了無所不包的大雜燴,弱化了自身特色。

良性循環促進健康發展

知識類脫口秀要生存、發展,也離不開自身良性循環的實現。目前該類節目的盈利途徑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的廣告上,包括冠名、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等三大類。但如果冠名品牌與節目特色的契合度不高,廣告過多,植入過於生硬的話,也會影響節目的效果。有一些知識類脫口秀也在積極探尋與節目內容更相符且更能體現互聯網思維的盈利途徑。比如,《羅輯思維》就以視頻節目作為入口,致力於建立社群經濟模式,號召用戶一起愛智求真,鼓勵其參與、分享,共同創造價值。該節目打破了我們對於“網民不願意為內容付費”的慣常認知,在短短6個小時內就成功募集到了5500個會員,盡收160萬元。同時又通過為會員提供多種福利,開展多項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其社群的凝聚力。目前,《羅輯思維》圍繞每一期節目內容所進行的獨家版權圖書的推廣,以及提供的各種培訓課程,盡管價格不菲,卻大受歡迎。

知識類脫口秀的興起充分表明在互聯網上,知識、觀點的傳播獲得了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機會和更豐富的形式。盡管目前其走勢看好,但無論是在節目內容、節目形態,還是盈利途徑等方面,都需要時間來斟酌、打磨。知識類脫口秀節目以傳播知識、觀點作為其最大亮點,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節目以讀書為最大特色,或直接命名為“讀書脫口秀”。這對於受眾來說確實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很好方式,短短的一期節目中融入了眾多經過提煉、濃縮的觀點精華,足以讓受眾有所感悟,引發閱讀的興趣。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識類脫口秀並不能代替個人的閱讀,它更多的還是扮演了“知識二傳手”的角色。這類節目對於開闊眼界來說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要想系統全面地提升能力,還是離不開有深度的閱讀和專業的學習。

(文衛華,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