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研究部文集>>陳利雲>>新聞閱評
人民網>>傳媒>>正文

大筆寫意的生動范本

——9月4日《以國家的名義,致敬英雄!》一文評析

壽川 陳利雲

2015年11月05日15: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手機看新聞

9月4日,大閱兵次日,本報在四版頭條刊發側記《以國家的名義,致敬英雄!》,以精悍的文字反映盛大的閱兵場面,以充沛的激情闡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紀念活動主題,雖僅2680字,但結構清晰緊湊,內容高度凝練,閱兵現場與歷史背景巧妙穿插,宏大場面與現場細節互為補充,恢弘氣勢與細膩情感相輔相成,整篇文章既有沖擊人視聽神經的鏡頭感和畫面感,又有觸動人心靈深處的內涵昭示和啟迪。這篇文章,既是一篇新聞報道,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是用文字立體呈現新聞事件的生動范本。

氣勢宏大 架構嚴謹

這篇文章的特點首先表現在結構上。作者緊緊圍繞紀念抗戰16字主題謀篇,分別以銘記、緬懷、珍愛、開創四個關鍵詞為核心搭建文章架構,以閱兵現場串聯鮮明主題,在報道閱兵的同時融入歷史素材,帶領讀者透過文字看現場,領悟內涵,銘記於心。

這樣的結構簡潔明快,重心突出,用簡短的文字濃縮了歷時一個多小時的閱兵、濃縮了14年抗戰歷史,言簡意賅、語約義豐。重溫浴血抗戰的歷史,表達對先烈的緬懷,傳遞對和平的向往,表明開創未來的願景,四個部分既相互獨立,又一脈相承,以宏大的氣勢、嚴謹的架構、巧妙的構思,闡析紀念活動豐厚內涵,體現出人民日報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的高站位與高水平。

穿插自然 構思巧妙

這篇文章在表述上靈活運用順序、倒序與穿插的表述方式,在按時間順序報道閱兵的同時追述歷史,穿插過往素材以及閱兵相關的新聞背景,賦予簡潔清晰的架構以豐富的內容,顯得豐滿而厚重。

比如,“銘記”段落,有對國旗護衛隊足音鏗鏘、步伐堅定的描述,也有對以121步昭示甲午戰爭以來121個春秋的點示﹔“緬懷”段落,有對有史以來最高護衛規格的介紹,也有昨日紀念章頒發儀式相關背景的穿插﹔“珍愛”段落,有打開歷史卷軸的回顧,也有從“命運共同體”和“和平發展道路”兩方面對總書記講話和平觀的闡釋﹔“開創”段落,有對閱兵史上首次大機群編隊情況的呈現,也有70年前小米加步槍與今天天安門前金戈鐵馬的對比……按照閱兵的時間順序進行情節展現,在報道閱兵的同時回顧歷史、緬懷英烈,在介紹現場的同時解讀意義、闡釋理念,豐富的史料、創新的表述、巧妙的構思,使文章開合有度,收放自如,形神兼備,朗朗上口,很有可讀性,更富感染力。

有關習主席言行舉止的描述也非常傳神。“他神色凝重,聲音有力”“閱兵式開始,抗戰老兵方隊率先駛過,習近平立即起身,向這群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軍人致敬。”“方隊走來,習近平在城樓上向他們示意。”“習近平抬起頭,久久注視著湛藍天空。”以平和的口吻將國家領導人的精氣神描寫得既准確到位,又給人以親切感。

捕捉細節 畫面感強

這篇文章的另一個值得稱道的特點是用鏡頭突出畫面感,並用凝練的筆墨調動人們的視聽神經,給人以身臨其境般的現場感受。比如文章開頭這樣寫道:“閱兵前夕,長安街一夜未眠。歌聲、號角聲、腳步聲回蕩長空,從夜色如墨、晨曦微露到朝霞滿天。”37個字,生動描繪閱兵前夜長安街受閱官兵用緊張的排練迎來朝陽的場景﹔“時鐘滴答,奔向10時”,形象展現廣場大屏幕上時鐘的行進節奏,為大閱兵的開場凝神聚氣﹔另外,像“一聲‘起立’,天安門廣場人海靜靜肅立。”“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方隊中,一位老兵,一再拿手絹擦拭濕潤的眼角。”“城樓上,一位叫史保東的老兵,立正、行軍禮,從始至終,汗珠順著臉頰滾落。”……通過視覺與聽覺的打造,通過分鏡頭式的觀察視角,回放閱兵的震撼場面,給人歷歷在目、耳畔回響之感。

特別是“城樓上,有人擊打節拍、有人忘情哼唱、有人熱淚盈眶。”“‘看,中國龍!’看台上,一片驚呼。氣球匯成的躍動長龍,在無數觀眾心中定格成美好瞬間。”“閱兵結束時,外國來賓紛紛走上前來,同習近平握手。他們對盛大閱兵式送上誠摯祝賀,連連贊嘆‘氣勢宏偉、場面壯觀、非常精彩’。”這些細節的捕捉,用文字傳遞形象化的語言,豐富了電視鏡頭沒有表達的內容,也讓平面的文字更有了立體感。

總之,這篇文章雖然簡短,但主題鮮明、內涵豐厚、鏡頭感強,創新了大型活動文字報道的表現形式,值得點贊,值得同行研究、借鑒。

(原文刊載於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內刊《新聞傳媒閱評》2015年第30期)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