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中)、廖凡(右)、宋洋在電影《師父》發布會現場。記者 和冠欣攝
最近兩年,徐浩峰的聲名日盛,他編劇的《一代宗師》大獲成功,他的小說《道士下山》也被陳凱歌搬上了銀幕。其實,徐浩峰本人是導演科班出身,之前已執導過兩部武俠片《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圈內口碑頗佳,但遺憾未能進入商業院線。
昨天,徐浩峰的首部商業大制作《師父》在京提前試映,硬派寫實的武打戲令人驚艷,還首次展現了詠春拳中的八斬刀法。徐浩峰外表文弱似書生,實則習武多年,對民國武林深有鑽研。他悠悠地說,自己拍電影是想喚起一種記憶,找回民國時期的天津武林。
一盞茶湯牽出武林故事
《一代宗師》講的是民國時期北拳南傳,再現了一個逝去的武林。而《師父》跟《一代宗師》有異曲同工之妙,講的是南拳北傳,也再現了民國時期的天津武林。片中詠春拳師父陳識北上天津,意在開武館揚名,但必須挑戰當地八家武館,方能站穩腳跟。陳識收納一位弟子,傳授八斬刀法后一路踢館……
徐浩峰先寫了同名小說《師父》,之后改編成電影。說起故事的靈感,他透露,20多年前曾在北京的一個公園看到一個賣茶湯的,便一直想寫一個有關賣茶湯的故事。前幾年寫《一代宗師》的劇本,他結識了葉問的弟子梁紹洪,跟后者學詠春拳。“我有兩個特別想寫的細節,一個是茶湯,另外一個是詠春。后來開始孕育故事,變成了一個輻射整個天津武林的故事。”徐浩峰說。
片中的天津武林不只是一群習武人士,更像是一個社會階層,有自身特殊的運行規矩。“以往拍武打片往往很理想化,就是把人的欲望和人的行為都表現得窮凶極惡,一定要達到自己最大的欲望,而不考慮在現實生活裡的分寸。”徐浩峰說,其實民國武林有一些規矩從晚清沿襲過來,大家都有分寸,不傷害大多數人的利益。
電影裡的武林規矩,因軍閥林副官的介入而遭到破壞,陳識寧願放棄開武館的虛名,最后選擇為弟子報仇。徐浩峰解釋,陳識相信規矩,但是規矩突然發生變形時,他是屈從於這個變化,還是把自己的人性拿出來做抗爭?這是自己拍《師父》想表達的東西。
不玩花招追求真實搏殺
徐浩峰之前的《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就以寫實武俠動作備受業界好評。此次《師父》更是發揚光大,展示了十八般冷兵器,其中最搶眼的自然是八斬刀。他笑道,大家對八斬刀很陌生,其實練詠春拳的最后一道流程就是八斬刀。晚清時期的三元裡抗英,農民用的就是八斬刀,可以跟英軍刺刀抗衡。后來參與黃岡起義的百姓也使這種刀。八斬刀形似刺刀,特別適合干農活的人使用。
片中,廖凡飾演的陳識,使用八斬刀對抗天津武林近十種兵器,刀斧劍戟悉數包括。徐浩峰的姥爺輩曾是天津武林人士,他也因此了解當年北方武林的冷兵器。“當年天津以形意拳、八卦掌為主,但習武之人擁有一件兵器也是一種榮譽,械斗要超過拳打腳踢。我也是挖掘老輩人的東西,才知道那些兵器怎麼用的。”他說。
《師父》裡的人物既不會飛來飛去,也不會拳來腳往、打來打去,往往是一招克敵、一刀制勝,沒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打法。在徐浩峰看來,近20年來的香港武俠功夫片,以徐克為代表,把武打戲舞台化,像騰雲駕霧、拳來腳往等,視覺上好看,但不是真實的武打。他覺得成龍的動作片也是如此,即便加入一些現代搏擊術,但還是傳承了京劇的武打動作。
徐浩峰的電影追求再現民國武林的真實搏殺,沒有表演性的華麗動作。“我的武打片跟港式武打片最大的區別是,他們是武打,我是交手。”他解釋,武林人士對打其實沒有多少招數,所謂“刀無雙響”,兩把刀碰到一起響一聲就會見生死,哪會打來打去。
教廖凡武功拍經典打戲
《師父》是廖凡擔綱主演的第一部功夫片,片中的他宗師氣概盡顯,刀法玩得純熟,拳腳功夫也十分了得。說起邀約廖凡出演男主角,徐浩峰笑稱:“我們70后這一代人都崇拜李小龍,李小龍在美國的時候有一張留胡子的照片,看起來跟廖凡很像。”他還直言,拍動作戲很辛苦,廖凡是體驗派演員,不會偷懶,能演好角色。
廖凡並沒有武術基礎,此前他拍戲還受過傷,但徐浩峰親自教他武功,令他短時間內武術大進。“我原來是徐浩峰導演的書迷,見到他的時候感覺跟想象中的不一樣,很文弱、和藹,但他做起事來非常堅定。”廖凡透露,自己先練了兩個月功夫,每天早晨起來打拳,之后拍了三個月戲,一點不覺得辛苦,拍這部戲很享受,也沒有出意外。
片中廖凡和宋佳飾演夫妻,有一場打斗戲,兩人坐在一條長凳上,廖凡手持一根長竹竿,擊退數十個來犯的敵人。徐浩峰很有信心地說,這場打戲堪稱經典一幕,自己建議廖凡把這條長凳收藏,雖然凳子不值錢,但它拍的這場戲有價值。而廖凡還真的把道具凳子買下來,拿回家收藏了。廖凡對徐浩峰很敬佩,直稱還想拍續集。
廖凡在電影裡還有一位徒弟宋洋,也有大量打斗戲。宋洋雖是一位新人,卻參演了徐浩峰導演的三部電影。徐浩峰很器重他,“現在的武打明星凋零太快,我想培養一個屬於自己的武打明星。”
影片即將於12月11日賀歲檔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