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網絡媒體記者"轉正"影響幾何? 難題增多責任增大

劉峣

2015年11月12日07: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網媒記者轉正影響幾何?

  網站記者陸續拿証

  日前,近600名網站記者光榮“轉正”,拿到了記者証。

  11月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北京聯合舉行儀式,為14家中央主要新聞網站的首批594名記者發放了新聞記者証。據網信辦傳播局局長姜軍介紹,兩年之內,網站符合資質、個人通過審核的,將爭取全部發放記者証。

  不過,網絡記者証並非“敞開了發”。根據規定,目前能夠獲得新聞記者証的新聞網站僅限於200多家國家一類新聞網站,具備獨立編發自採新聞的資質,屬於二類資質的商業門戶網站並不在其中。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消息,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0多萬名持証記者,其中新聞網站記者僅有1183人。此輪網絡記者領証后,這一數字將有顯著增長,網絡記者也將成為頗具規模的記者群體之一。

  在頒發網絡記者証的同時,對整個互聯網新聞行業的規范管理也正在進行。據悉,國家網信辦正同相關部門著手,建立網絡新聞信息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准入制度。與記者証不同,這一資格准入制度將具有普適性。包括商業網站在內的“小編”們,都必須通過相關培訓考試,持証上崗。姜軍表示,具備什麼樣的資質,才能擁有什麼樣的權力。主管部門將加大對“無証採訪”行為的查處和規范。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對新聞網站而言,拿到記者証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毫無疑問,擁有了採訪權,就意味著擁有了更廣闊的報道空間。此前,採訪權的掣肘讓新聞網站始終無法“光明正大”地與傳統媒體同享新聞資源。有研究者認為,將新聞網站的從業者人員納入新聞採編隊伍管理,正是用制度化方式來確認其職業地位,推動其職業認証,提高其職業門檻。

  更大的權力,往往意味著一視同仁甚至更高的要求。此前,網信辦負責人表示,對傳統媒體和新聞網站的管理,是一個標准、一個要求。而對於已發証的網絡新聞記者,將按照《新聞記者管理辦法》進行嚴格管理,還要結合網絡媒體特點,進一步研究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辦法。

  對暫時無緣記者証的商業網站,其實影響有限。在沒有採訪權的基礎上,各大商業門戶網站事實上已經探索並具備了很強的信息採編能力。

  新聞與信息的分化,正成為中國媒體融合過程中的一個場景。擁有採訪權的傳統媒體,面臨困境的原因,其一便是信息採編和處理能力上的相對弱勢。如今,商業網站已經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產品,利用用戶生產海量信息,並利用編輯工具對新聞進行加工,在二次傳播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信息中樞地位。採訪資格對商業網站而言,並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難題增多責任增大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而言,採訪權的價值必須通過信息的採編能力來得到實現。因此,新聞網站在“喜大普奔”的同時,更需要好好練練十項全能的本領。

  輿論陣地的轉移是新聞網站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如今,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更年輕、更重要的輿論陣地。對媒體而言,如何搶佔新陣地、在新的輿論場發聲,既事關自己的安身立命,更關乎社會的合理有序運行。正如網信辦副主任徐麟所言,希望首批領証的網站和記者要當好網上輿論陣地的“領頭羊”,新聞網站要切實負起責任,繼續當好網上正能量的“策源地”、網信陣地的“排頭兵”。

  擁有了採訪權的同時,網站記者也帶上了新聞職業的“緊箍咒”,關於專業素養、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的規范又多了一層。

  一方面,專業能力的不足容易造成虛假新聞和新聞失實,網絡媒體的記者普遍較年輕,缺乏職業經驗,更容易面臨採訪過程中的失誤與風險﹔另一方面,新聞網站要比傳統媒體更多地受到市場化的影響和主導,因而容易出現“標題黨”和“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的現象。前者有正站在“槍口”上的個別商業網站,后者則有21世紀網的前車之鑒。

  因此,新聞網站的專業化與規范化,仍需要倚靠內外力量的共同促進,記者証的頒發,可以視作是一種激勵與責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