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印度本地節目信號弱 邊境民眾喜歡收聽中國廣播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原台長 張振華

2015年11月14日05:3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印度民眾喜歡收聽中國廣播說開去

據《印度斯坦時報》今年8月的報道,由於印度本地節目信號弱,印邊境地區民眾越來越傾向於收聽來自中國的廣播節目,這些節目通常用尼泊爾語和印地語播報。而中國廣播在中印邊境地區不僅覆蓋廣、訊號清晰,且內容包括新聞、評論及教漢語等節目。為了應對此種情況,印度通訊廣播部決定投資40億盧比(約合4億人民幣)加強查謨和克什米爾以及印度東北部各邦的廣播網建設,希望在兩年半時間內將印度廣播的覆蓋率從現在的40%提升到60%,5年內覆蓋印度全境。

與印度大舉發展廣播的舉措相反,BBC、德國之聲、美國之音則先后於2011年的3月、10月及2013年的1月都停止了它們的華語廣播。

一個擴張,一個收縮,看似矛盾,但均有其合理性。前者是為了使廣播的效能最大化﹔后者則是為了實現傳播效能的最佳化。就如時任美國廣播理事會戰略與預算委員會主席恩德思所說:“在中國,收聽短波廣播的人數過去幾年裡微不足道,而中國現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聯網最多的國家”。於是上述三國紛紛用互聯網取而代之。比如BBC,其中文網在華語廣播停辦5天之后即24小時開通。

這兩個例子雖比較特殊,但仍說明,廣播優勢仍存,必須堅守﹔但天外有天,必須適變。

俗話說,適者生存。廣播的伴隨性、便捷性、即時性、互動性過去是它競爭的優勢,今天仍是它立足的法寶。

比如進入汽車時代,於是造就了車上廣播包括交通廣播、車上音樂廣播、私家車廣播等的火爆。

而在互聯網時代,誰能抓住人們途中、等候甚至坐在馬桶上的碎片化時間,誰就贏得了受眾,廣播就可以做到這一點。比如在人們生活及工作節奏加快的今天,移動收聽成了主流,“路聽族”隨處可見,以致在人們消費傳統媒體的時間總體日益減少的今天,移動消費的時間卻在增加。

如此看來,在當下,廣播仍有“適者”的一面,但也確有不適的一面。這種不適當然是由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帶來的。

談到廣播和新媒體,首先應當看到,伴隨、便捷、互動、時效等特點其實是它們共有的基因。因此如果融合得當,無論是互聯網、手機還是各種無線終端都會成為廣播的新式武器,從而會從空間和時間上大大拓展廣播的寬度和長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媒體乃廣播之“友”而非“敵”,它帶給廣播的應不是“死”而是“升”。

問題在於,目前我們還沒有充分融通二者的根脈,還沒有把它們變成真正的一族一家一體,這就需要廣播做一番革命式的“適變”。

從觀念上,要從傳統廣播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變﹔在體制、機制、技術架構、採編架構和人員架構上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新媒體特點與要求的新的傳播體系,不能受眾已經過河,我們還在摸石頭,甚至隻在隔河興嘆。

要樹立新的用戶觀念、終端觀念和市場觀念,用大數據了解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用什麼終端,最希望聽什麼,然后量身定制,做精准廣播,從而提高傳播的滿意度和到達率,用良好的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的黏性。要看到,用戶既是消費者,又是再生產者。一旦他們有了良好的體驗,就可能通過評價、分享等形式成為廣播的“二傳手”。

此外,網絡時代內容的外延已大大擴展,我們當然要盡量滿足用戶的資訊需求、實用需求和娛樂需求,但同時必須看到,網絡消解了人們的專注力、思考力,使之變成了信息技術的奴隸,以至當今每個人似乎都隻活在“手機裡”。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廣播尤其要向社會提供更多的有思想、有知性、有品格、有境界、有定力的公共產品。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國廣播影視》雜志社全國廣播業綜合實力大型調研成果發布會上的書面發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