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對於恐怖主義的發展蔓延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如果國際社會不在網絡空間上採取更加有效措施的話,就很難遏制恐怖主義的蔓延
當地時間11月13日晚,在法國首都巴黎第10區、11區以及法蘭西體育場附近發生了至少6起槍擊和3起爆炸事件。
平民一直是恐怖行為的受害者。截至目前,巴黎襲擊案已經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傷,99人情況危急。
這是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西方大都會城市發生的死亡人數最多的恐怖主義暴行之一。
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認為,任何文明、任何法律制度和任何文化都不會寬恕恐怖活動。
為什麼是法國 為什麼是巴黎
今年1月,巴黎曾因《沙爾利周刊》遭到恐怖襲擊,時隔10個月,為何國際恐怖主義又將目標鎖定巴黎?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軍控研究所所長李偉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從地緣上來說,美國、俄羅斯距離中東更遠一點﹔從這次襲擊法國的恐怖組織能夠尋求的支持者和追隨者來說,歐洲的數量遠遠高於美國和俄羅斯的數量﹔在反恐的情報和防范措施方面,美國和俄羅斯要遠遠強於歐洲國家。
“但是,我們要看到,恐怖襲擊是一個全球性的事件。一些恐怖主義勢力認為,誰要針對它就威脅誰、恐嚇誰,並且煽動自己的支持者追隨者來針對這些國家發動恐怖襲擊。”李偉說。
觀察人士認為,探究巴黎襲擊事件發生的原因,既與國際恐怖勢力滲透,蓄意制造事端有關,又與法國的政策及自身特點等因素有關。
長期以來,法國移民政策較寬鬆,但引導移民融入法國社會的政策缺失,且移民接受教育及獲取工作的機會匱乏,處境依然艱辛,這導致一些移民或后代滋生反政府、反社會情緒,容易被極端勢力利用。
另一方面,法國一些媒體認為,自前總統薩科齊時代以來,法國在外交上刻意強調“民主、反恐”,先后在利比亞、馬裡、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家動用武力,這為極端勢力提供了“報復”的借口。近年來,法國本土和海外目標遭到激進極端分子襲擊的事件增多。
近年來,法國議會通過《反恐怖主義法》草案,通過禁止出國等方式,防止本國公民前往中東參與恐怖活動。然而,受極端思想影響,不少受蠱惑的法國人已經趕赴中東地區,這些人成為威脅法國及國際社會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據法國政府統計,截至2014年10月23日,共有1089名法國人去過或正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其中368人正在參戰,212人返回法國,其余一些人戰死。
恐怖主義產生主要根源何在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盡管理論上各界人士都同意對恐怖活動採取遏制、阻止和防范,但有人在國際場合提出了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問題,順著這一思路,甚至還有人認為恐怖分子是弱者,恐怖活動是被逼無奈的行為。
正因為國家立場不同,國際法至今還沒有一個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關於“國際恐怖主義”的定義。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法教授朱文奇看來,對同一件事情,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立場,對恐怖活動也是如此。
事實上,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是各國分歧最大的一個問題。
李偉認為,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非常復雜,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這涉及到鏟除滋生恐怖主義土壤的綜合治理,也關系到國際合作與各國外交政策走向,同時影響到一國的總體安全戰略和國家利益。
“總的來說,恐怖主義的滋生與蔓延由綜合因素所致,包括貧窮、貧富差距、民族宗教矛盾、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的不公正與不民主。”李偉說。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曾撰文指出,“與一些人想象的完全不同,國際恐怖組織的頭目絕非偏執症、孤獨症、狹隘人格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相反,國際恐怖主義機構設立和行動策劃,從組織學角度衡量有很高水准,可以說精密得像德國制造的機械。”
王逸舟稱,它們的組織者往往在各自表面從業的領域收入頗豐、地位甚高。比如受人尊敬的醫生、工程師、教授、牧師或曾經的軍隊教官等等。
李偉亦認為,恐怖組織的頭目很難說都是偏執狂或者心理有問題的人,他們是眾多恐怖主義問題的代表。我們看到,這些國際恐怖組織的頭目引導策劃恐怖活動有著自己的全面戰略。當然,從反恐的一面看,他們的行為是偏執的、瘋狂的。
“但是,恐怖組織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和理論基礎,這個才是導致恐怖主義發展蔓延的一個重要方面。”李偉說。
網絡被利用成恐怖勢力工具
近年來,暴力恐怖犯罪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如范圍擴大、實施方式轉變、恐怖組織更迭。
值得一提的是,恐怖組織借助網絡,創造了遍布全球的網絡社會空間。國際恐怖組織正在全球范圍進行有組織的“互聯網運動”,網絡已成為恐怖勢力的重要工具。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發展、普及,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國際恐怖主義與過去相比亦在發生變化。
李偉認為,最大的變化是恐怖主義佔據了現實空間的活動領域,如國際恐怖組織在伊拉克和敘利亞佔領了幾乎和英國領土相當的土地,這種現實空間是那些支持追隨這些恐怖組織的人,在現實社會中想達到他們所建立的所謂理想極端國家的希望。所以說,現實空間成為吸引他們或者說成為他們為之奮斗的一個目標。
第二個空間是網絡空間。現代社會是一個網絡社會,在現實空間的活動局限性很大,因為各個國家都在防范打擊恐怖活動。但是在網絡空間中,可以說國際社會沒有一個統一的網絡反恐的行為准則和標准,網絡社交媒體為恐怖分子招募人員、募集資金、宣傳極端主義思想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和工具,這也使得恐怖主義發展蔓延的速度達到一個空前的程度。
社會學博士劉思敏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網絡的發達使得恐怖活動的組織變得更加方便,活動的組織策劃變得更加便捷。直接依靠網絡,便可把分散在各處的恐怖分子隨時集中起來,隨時發出指令。
同時,制造恐怖的效果也與以前有所不同。恐怖活動並不在於要殺死多少人,而在於制造恐怖效果、制造恐慌。互聯網可以擴大這種效果,達到核爆炸一樣的恐怖效果。
李偉向記者分析,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國際恐怖組織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一些國際恐怖組織所佔領的土地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有人甚至說它形成了一個極端化國家的雛形﹔恐怖主義的網絡化構成了他們的第二個特征。第三個特征,就是極端勢力的聯手。比如基地頭目扎瓦希裡要求基地的支持者追隨者要和其他恐怖組織的支持者和追隨者合作。
可以說,從這幾點可以看出,當前國際恐怖主義發展蔓延的范圍更加廣泛,威脅也更加廣泛。
現實空間網絡空間同時打擊
今年以來,恐怖襲擊事件在各國屢次發生,使得不少人疑惑,為何全球反恐越反越恐。
對此,李偉向記者闡述了他的觀點:越反越恐的本身是存在前提和基礎的。現在,國際反恐是把反恐當作工具來使用,而不是當作目的,這樣一來,名義上是在反恐,而實質上反恐行動的本身又制造了更多的矛盾和沖突。恐怖主義的滋生、發展,就是依托於局勢動蕩和矛盾激化。
李偉稱,有些國家的反恐之所以出現越反越恐的狀態,是因為他反恐的同時制造的問題並不亞於恐怖主義本身。也正是這樣,恐怖主義的發展蔓延會有更加肥沃的土壤,同時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恐怖主義中去。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不是真正的越反越恐,而是有人利用反恐導致恐怖主義更加猖獗。
朱文奇表示,跨國界的恐怖行為一旦得逞,其受害群體必然具有國際性。因為恐怖襲擊者可能擁有不同國籍、來自不同國家,受害者也往往是不同國籍公民,所以恐怖行為是全人類的公害。
“在今天,任何國家或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恐怖活動的‘局外人’。各國都有反恐的需要,而反恐又需要國際合作。”朱文奇說,恐怖襲擊的跨國性質,客觀上要求國際社會團結起來打擊國際恐怖行為。
目前,國際反恐的長期化、復雜化和艱巨化已成定局。在國際恐怖活動依然猖獗的情況下,全球反恐合作卻處於“熱情高、分歧多、合力少”的狀態,國際反恐基本上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這樣的形勢難以真正遏制恐怖主義蔓延。
“國家反恐不僅僅涉及到反恐的本身,還與國際上的地緣政治、地區政治生態、國家發展穩定息息相關。所以,無論是信息化社會還是在其他狀態下的社會,都要從每一個方面遏制恐怖主義的發展。”李偉認為,當務之急是針對兩個空間的反恐:
第一個空間是現實空間的反恐。一定要鏟除恐怖主義所佔據的現實空間,除去對世界各國恐怖分子都極具誘惑性、刺激性的現實空間。
第二個是網絡空間。因為網絡空間對於恐怖主義的發展蔓延所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如果國際社會不在網絡空間上採取更加有效措施的話,就很難遏制恐怖主義的蔓延。
“這兩個空間加上我們提到的國際社會存在的問題、矛盾,都要同抓並舉,才能使得國際反恐合作有長足的進展。”李偉說。(記者廉穎婷 本報實習生 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