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進口大片中國電影市場等你來 國產電影新力量崛起

2015年11月19日07:45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進口大片:中國電影市場等你來

從2017年開始,中國市場對美國電影產品將進一步開放。這是國內唯一有外片進口權的中國電影集團與美國電影協會(MPAA)日前簽署《分賬影片進口發行合作協議》的主要內容。這也是繼2002年“WTO來了”、2012年中美電影協議之后,中國市場對好萊塢大片進一步開放的升級版。但這次的市場反應與此前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那時中國電影人有種“狼來了”的恐慌感,但這次對“狼真的來了”則是坦然接受的狀態,而且還自信滿滿。

新力量崛起

中國電影的這種自信不是沒有道理的。今年暑期檔國產電影的完勝再一次証明國產片在中國市場佔絕對優勢。而且今年以來,已有《港囧》《捉妖記》《奔跑吧兄弟》3部國產電影登頂國際周末票房榜,而2015年也是歷年來國產電影登頂國際票房榜數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與《港囧》同檔期上映的有環球公司發行的《絕命海拔》、索尼公司發行的《精靈旅社2》、福克斯發行的《移動迷宮2》,細數這幾部進口片的制作,個個還真不是“渣片”。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張楊表示樂觀。多年前,就“WTO來了”的話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曾對他進行過專訪,當時他就認為根本不用擔心放開電影市場的問題。如今10多年過去,事實証明了他的判斷。在他看來,這是公平競爭的一個方面,“來了就來了,這事很正常。市場放開后肯定競爭會更激烈,隨著美國大片越來越多地涌入中國,反過來要求中國電影的制作和質量也得不斷提高。”

從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態勢看,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事業發展部副處長沙丹認為這符合WTO開放原則:“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光是要放開,同時還要增強自己的實力,通過政府引導、資金補貼、院線建設等各種各樣的政策調控,把‘國家隊’的水平提升起來,形成像中影這樣的‘國家隊’,同時扶持民營企業,形成市場多元主體。”

當初“WTO來了”以后,很多電影人都說“狼來了”,但今年中美雙方簽署相關電影協議,增加進口片配額,業界似乎已經習慣了,關注的重點反而是中國電影新力量。的確,連中國電影人自己都沒有料到,通過10多年的培育,以徐崢、田曉鵬、陳思誠、韓延、吳京、寧浩這些“70后”“80后”為代表的中國電影人,已經能夠拍出跟好萊塢等進口大片“作戰”的作品。

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所說:“中國電影正在改變過去電影人才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迎來產業發展帶動文化提升、文化提升儲備更多人才的良性循環的局面,而隻有人才,才是我們邁向電影強國、進一步進行開放競爭的最有力的前提條件。”

配額“不是事兒”

所謂分賬大片,就是指好萊塢新片,要求距北美上映不超過半年,由一線公司制作,以商業大片為主,有大投資,有大明星,有完善的市場運作,參與中國票房分成。2012年以前的分成比例為13%,2013年以后增至25%。

1994年《亡命天涯》成為我國第一部進口大片﹔從1995年開始,每年引進10部好萊塢大片﹔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進口片數量由10部增加到20部﹔2004年,為了限制美國電影霸佔市場,規定引進的20部電影中必須有6部為非美國電影﹔2012年中美雙方簽訂相關協議,規定引進分賬片的數額從20部增至34部﹔2014年算上貼片,引進片達到60部左右。

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鐵東表示:“中國之所以在10余年的時間內做到了好萊塢100多年50%的成績,是因為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有觀眾優勢、資本優勢,有互聯網思維、IP思維、大數據,在全球都差錢的時候我們不差錢,所以歐洲現在頻頻給中國電影獎項,就是希望吸引中國的投資。”

熟知好萊塢大片引進中國歷程的周鐵東分析認為,好萊塢大片引進中國的頭20年,可以說好萊塢是“忍氣吞聲”“忍辱負重”,為的是贏得中國市場。如今好不容易中國電影市場繁榮了,《人再囧途之泰囧》等電影的大賣告訴他們中國觀眾開始流失了,花20年培養的觀眾依賴性如今已經沒有那麼牢靠了,於是他們開始迎合中國,甚至有的美國大學開設了中國觀眾趣味研究課程,周黑鴨也被植入了好萊塢大片以取悅中國觀眾。當下,中國必須抓住機會將中美電影間過去單向單贏的關系變為雙向雙贏的關系。

在沙丹看來,到今天為止,“我們用中國式的大片抵抗外來影片完全沒有問題”。從今年的電影市場看,就連純小眾電影都能獲得相當好的票房,比如《烈日灼心》《心迷宮》等。

倒逼式改革

不知不覺,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從量變進入質變了。2003年中國電影市場開啟全面深入的電影產業化改革前,中國電影市場大盤規模是當時北美電影市場的1%,經過12年的發展,到今年年底有望達到北美電影市場的65%。業界推斷,到2018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也有人判斷不用到2018年,也許2017年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內大牌影視公司都紛紛尋求國際化的戰略合作。中國知名電影發行公司博納影業11月初登上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一筆超過2億美元的合同,促成了博納影業與福克斯公司在電影方面的合作。博納影業相關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是為了趕在《火星救援》在中國上映前完成這筆交易,雙方可謂“速戰速決”。而在11月的第二周,樂視影業首席執行官張昭在美國宣布樂視將與好萊塢合作《長城》《埃及諸神》《硅谷那些事兒》等13部大電影項目。中國一些電影公司緊鑼密鼓與好萊塢合作,既是中國電影市場自身的“溢出”需求使然,也昭示著中國對成為“世界公民”有著巨大的渴望。

10多年來中國電影發展突飛猛進,市場大了,觀眾多了,電影質量也在提高。但在張楊看來,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處在隻重效益的階段,市場營銷運作等方面的東西多了,“反過來覺得10多年來中國電影的藝術品位等方面沒有一個大的跨越,重量級的作品比較少”。

到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放開時,業界普遍認為,這將倒逼中國電影提升品質,電影從業人員提高素質,對觀眾是利好。沙丹把這比喻為倒逼式改革。

記者了解到,作為法國總統奧朗德來華訪問的合作成果之一,北京文資華夏影視文化投資基金與法國WILD BUNCH公司日前共同成立了中歐電影基金,計劃在未來5年內,著力開發中等規模電影項目,並投資不少於10部作品。基金的規模為1億歐元(約7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我國已與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法國等13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

沙丹認為,市場開放對中國電影的發展肯定有一個大的推動作用,會助推主流市場更加健康、多元發展。“總體來說,不會出現特別大的震蕩,會在一個比較穩當的時期穩定地進入,進而穩定地發展。由於各個國家的人都會參與進來,電影題材樣式會越來越豐富。”(記者 李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