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傳統新聞機構加速擁抱新科技 "UGC"難以替代"PGC"

2015年11月19日07:4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傳統“PGC”,絕不可替代

國際視通的工作人員在非洲電視台進行項目驗收。國際視通供圖

11月11日~12日,第五屆全球視頻媒體論壇(VMF2015)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中央電視台、美聯社、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推特、肯尼亞廣播公司等23家國內外媒體和機構代表,以及多位駐京外媒代表、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媒體,連通世界”的主題,共同探討媒體發展的新思路,分享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結果。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雖然隨著新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用戶生成內容(UGC)異軍突起,成為新聞報道特別是突發事件報道中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UGC在質量、准確性和深度等方面都很難取代PGC(專業生成內容)。並且,隨著傳統媒體對公眾新聞消費習慣變化的適應,以及通過更多手段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傳統媒體將獲得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提供高質量信息

湯森路透視頻及圖片全球總監約翰·普魯曼說,人人都能成為新聞見証者,但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記者。記者的職業價值在於挖掘新聞表象背后的內容,這一點不容忽視。

中央電視台辦公室改革處研究員李海東認為,人們在滿足了對信息的基本需求之后,會希望繼續獲得更有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更高質量的信息,目前這方面UGC是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的,還必須由電視台、通訊社這樣的專業機構提供,如果電視台、通訊社能夠把這個優勢牢牢抓住的話,就能在未來市場中繼續保持一個強勢地位。

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頻道副總監劉舸用實例介紹了PGC與UGC的不同:“央視新聞頻道是國家的新聞頻道,主要目標是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因此提供正確的素材非常重要。我們也會遇到一些負面報道,比如北京空氣污染等,但我們處理這些新聞的時候,不僅會談正在發生什麼,給一些事實,同時我們還會講述中國政府採取的措施,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的話,未來能夠得到怎樣的改善。”

在對外傳播方面,更是需要專業機構的運作和努力。2010年,中央電視台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了我國首家國際視頻新聞通訊機構——央視國際視頻通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際視通)。“在中國有一句話叫‘有大事看央視’。成立5年來,國際視通依托央視強大的新聞採集報道網絡,努力提供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最具權威性和全面的中國新聞。現在國際視通不僅成為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窗口,而且有力保障和強化了央視的傳播優勢。”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李毅表示。

據李毅介紹,目前國際視通每天通過基於互聯網的“全球發布系統”(GDS)以及美聯社、路透社等國際合作渠道,實現日均視頻新聞發布量80余條,多語種發稿130余條,全天24小時發稿。值得指出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的信息需求,國際視通還推出了定制新聞服務,目前開通了“非洲視頻傳輸渠道”和“絲路新聞傳播”兩個項目。

加速擁抱新科技

面對UGC的沖擊,各大傳統新聞機構正加速擁抱新科技,提高自身競爭力。

此次論壇上有一個特別的發布環節,即國際視通最新版的GDS宣布上線,用戶體驗將更趨完善。事實上,2010年12月25日,國際視通開始了視頻新聞發稿,當時GDS測試版上線,在過去幾年,GDS系統一直在不斷更新升級:2011年,實現了視頻新聞分類下載等功能,也實現了多語種平台發稿﹔2012年更新了用戶界面,並且在隨后兩年中完善了內容檢索、語種分類等功能。

美聯社高級副總裁兼執行總編凱瑟琳·卡洛爾介紹,美聯社最近在嘗試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新聞報道中,使得新聞報道更具現場感。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說,新技術的發明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內容生產業態,越來越多的媒體都開始使用無人機航拍圖像、衛星地圖照片等充實他們的報道內容,美聯社對虛擬現實技術的嘗試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証。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所所長呂岩梅看來,廣電媒體在保障、提供基本電視服務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發展高清電視、超高清電視、3D電視、互動電視等新業務、新業態。“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廣電網絡的優勢,積極利用寬帶互聯網大力拓展業務范圍,不僅是廣播電視節目服務,還要發展綜合信息服務,重點發展寬帶接入服務。”

趙子忠認為,未來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發展,將使真正的個性化新聞推送成為可能,新聞機構提供的內容將更加細分,從而帶來更為根本性的行業裂變。(記者 楊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