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了810多期《三聯生活周刊》的朱偉,不久前剛剛拿到退休証。讓這位原主編引以為傲的是,《三聯生活周刊》不拘一格地培養了一批批有獨特個性的記者。“《三聯生活周刊》沒有編輯,嚴格來說就我一個編輯,所有的人都寫稿。稿件質量是我衡量記者的唯一標准。”朱偉說道。
《三聯生活周刊》日前剛剛舉辦了創刊20周年紀念研討會,眾多親歷者感嘆:正是這樣的精英隊伍和優質內容鍛造了一個期刊界的暢銷品牌。20年中,《三聯生活周刊》從無到有,從雙周刊到周刊﹔20年,多少同行者來了又去,多少見証人華發早生﹔20年,作為時代變革的親歷者、見証者與記錄者,《三聯生活周刊》以敏銳姿態反映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以鮮明個性評論新熱點、新人類、新生活,深受眾多讀者喜愛。
轉身:以新聞採訪為突破點
“韜奮同志從來主張,特殊時代需要提供特殊的精神食糧。這就需要創新,要前進……”20年前,時任三聯書店總經理的董秀玉在《三聯生活周刊》創刊號上如是寫道。時代在不斷進步,創新的意識也應不斷加強,唯有如此,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才能提升媒體自身的競爭實力。
作為雙周刊,直到2000年,《三聯生活周刊》都是在對20天前發生的新聞做文化評述。傳媒界承認它的思想生產力,卻不承認它的快速反應和獨家採訪能力。
“如果現在不變周刊,以后會越來越被動”“如果《三聯生活周刊》不早走半步,很可能錯失先機”——這是雜志社當時面對媒體形式所作出的判斷。
董秀玉用“驚心動魄”和“像打仗一樣打過來”形容轉為周刊的過程。2001年發生的一些新聞事件,推動了周刊的迅速成長。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發生后,《三聯生活周刊》隻用了12小時就編出了一本《星條旗落下》。緊接著,從《喪鐘為誰而鳴》到《生化驚栗?》連續做了5期,徹底得到了《三聯生活周刊》從雙周刊轉向周刊的社會認可。
對於《三聯生活周刊》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編輯部曾有過激烈爭論:是更多熱點新聞的動態展現,還是更多靜下來的思考與討論?朱偉認為,記者的採訪突破能力是第一位的——記者若不能突破到現場,通過獨立的採訪發現來思考,最終就難以完成獨家的有力敘述,也難以產生真正的影響力。
回憶曾經,2005年,朱偉感受到了互聯網時代對傳統新聞性周刊的影響,於是,他一方面加強雜志的厚重性,增加大容量的封面報道,甚至以一本的厚度或連續數期的規模,以操作暢銷書的方法完成一些重大選題﹔另一方面增加理財、消費、收藏、旅游、健康、美食等實用性內容,使周刊內容變得更雜更豐滿。自此,周刊逐步完成了傳統新聞周刊向綜合性周刊的轉型。
在朱偉看來,“雜”與“志”,是主菜與拼盤的關系,“志”一定要足夠強,圍繞它的“雜”才能被凝聚。
轉型:以全媒體為起跑線
知難而進、創新求變、維護品牌,一直是《三聯生活周刊》的DNA。隨著雜志內容的不斷豐富、操作樣式的多樣化、讀者培育成果的顯現,以及市場氛圍的良好,2005年前后,《三聯生活周刊》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前后,《三聯生活周刊》在較大的發行量和利潤基數上開始爆發式增長。這與時任三聯書店總經理、現任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希安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我們對周刊給予最大限度的信任,並在堅持政治導向和社會效益前提下給周刊以最大的自主經營權。”《三聯生活周刊》的領導充分體恤周刊辦刊的各種艱難,當發生問題時主動承擔責任,幫大家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排解壓力。
隨著傳統新聞周刊的市場逐漸萎縮,《三聯生活周刊》轉為綜合性周刊的做法爭取到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它也真正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以后,周刊純利潤每兩年增長1000萬元,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刊。
回首過往,曾任三聯書店代總經理的張偉民總結了《三聯生活周刊》的成功經驗。他認為,周刊的成功取決於四點:有准確的定位,有一個好主編,有一支精英團隊,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在他眼中,朱偉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編輯經驗,而且有很強的創新和經營管理能力。周刊的記者隊伍有辦好周刊、奮進拼搏的理想和精神,有良好的專業背景和各自的特長,也有國際化視野和敏銳的眼光,還有快速反應、採訪突破、文化述評的能力。同時,三聯書店作為主辦單位,敢於擔當和包容,願意做周刊身后可以依賴的一堵牆。
隨著傳播方式的不斷變化,2014年,《三聯生活周刊》又一次迎來轉型期。路英勇接任三聯書店總經理后,帶領周刊開始籌謀未來發展。他提出,以更加適應時代特色的立體傳播方式打造全媒體以贏得機會,是周刊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聯生活周刊》新任主編李鴻谷表示,在學習、繼承的同時,周刊面臨新媒體時代的革命性變化,創新和創業是更大挑戰。現在,《三聯生活周刊》正加快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努力成為更有價值、更有趣味,擁有強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新型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