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甄嬛傳》開播,曾創下中國電視劇史上口碑和收視的雙料奇跡,此后鮮有古裝劇可以超越。直至幾年后橫空出世的《琅琊榜》,在經歷了短暫的收視低迷后,憑借著精良的制作、正劇的風范在口碑和收視方面峰回路轉,一躍成為觀眾和網友的“心頭愛”,甚至還有不少人看過《琅琊榜》之后稱“再無劇可看”。此話言之過早。本月30日,鄭曉龍導演和他的團隊最新古裝傳奇劇《羋月傳》將登陸北京衛視和樂視網。該劇還未開播,僅片花網絡點播量已過億——踩在“甄嬛”的肩膀上,“羋月”注定是現象級大劇。但在鄭曉龍心裡,無論是創作初衷還是實際行動,《羋月傳》的首要任務卻是“去甄嬛化”﹔而在旁觀者看來,即將呱呱墜地的《羋月傳》,將代表傳統的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陣營,向虛浮的IP熱潮發出響亮的回擊。昨天,鄭曉龍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談及兩部古裝代表作,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新厭舊”。
“美化”羋月:虛實結合重寫“太后”傳奇
2008年一部關於秦俑的紀錄片裡提到,兵馬俑可能不是給秦始皇而是給秦宣太后羋八子的。這位傳奇女性的故事引起了鄭曉龍的興趣。“她一個楚國的公主嫁到秦國,又被流放到燕國,然后又回到秦國並且當上了攝政太后,垂帘聽政41年,到她死的時候秦國已經統一了六國一半的疆土。40多年后秦始皇就統一了中國。因為她中國第一次有了‘太后’這個稱謂。”
然而如此貢獻巨大的人物,歷史上的記載卻非常少,“從《史記》到《戰國策》一共隻有幾百字,《戰國策》還是戲說性質的。”更讓鄭曉龍不滿的是,在寥寥的記載中,最多的內容竟然是描寫秦宣太后“蕩婦”的一面。“史書上說她靠女色來騙取政治利益,說她工於心計,但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當政41年,在她當政這些年堅持商鞅變法、堅持統一六國,把秦國變得那麼強大,她肯定有她的人格魅力、尊嚴自我。”史書的不公評價令鄭曉龍產生了用電視劇重講羋八子傳奇的念頭。
看過成劇的人都會發現,《羋月傳》很大程度上“美化”了歷史上真正的羋月,可以預見開播之后,這將是鄭曉龍面對的第一個質疑。對此,鄭曉龍卻說他早就心意已決。對於劇本,他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正向”。鄭曉龍始終堅持藝術作品的核心是正確的價值觀,“你要帶給觀眾什麼?這個問題特別重要。寫《甄嬛傳》我們的主題是批判,因為清朝的封建社會已走向沒落,而羋月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封建階級是先進、新興、向上的,她和她那一代人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帶給觀眾的東西一定是正向的、積極的、勵志的。我們總得照著唯物主義歷史觀去塑造人物啊。”鄭曉龍明確表示,羋月是一個女政治家,首先是一個心懷家國大義的、正直的人,把她寫成一個靠女色騙取國家的人,把她和男性的關系都寫成互相利用,“我是不能接受的。”至於未來可能因此遭受的非議,他一笑置之,“那是不懂藝術創作”。
“去甄嬛化”:凡像《甄嬛傳》之處一律刪改
種種基因的遺傳關聯,《羋月傳》和《甄嬛傳》的對比不可避免,鄭曉龍對此已習以為常,主動提起了兩者的不同。“它們是截然不同的作品。《甄嬛傳》是純正的后宮戲,是封閉的,所有人都在那裡,斗來斗去都是爭寵。《羋月傳》雖然也有宮斗的戲份,但是秦惠文王后宮裡的妃子們每個都有母國背景,每個妃子、皇子都是母國的棋子,都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這時候爭寵就有了不同的含義。而且我們是一個從后宮走到前朝的戲,有更多的戲份是在朝堂上。所以《羋月傳》的格局更大,寫的不是后宮瑣事,是家國大義。”
鄭曉龍從來沒想過要再做一部《甄嬛傳》,也從來不怕這部戲會重復自己,“我在做的時候就知道不一樣,如果一樣我根本不會去做,因為太沒勁了。”在創作過程中他主動“去甄嬛化”,不但服化道美這些方面照著戰國時期的史實還原,“台詞像《甄嬛傳》的一律不用,劇情像《甄嬛傳》的一律改。”
鄭曉龍笑稱曾有人拿酷似《甄嬛傳》的故事請他導演,也聽某些劇組說過“就照《甄嬛傳》那樣來拍”,正因為如此,他才更不能重復自己。“藝術貴在創新,否則說不好聽的,人家會罵你,你看這家伙不行,江郎才盡了,又是一個《甄嬛傳》……我至少不願意讓人說我這話,怪丟人的!”
電影化:格局大 人物多 跨度長
鄭曉龍說,當年有“行家”跟自己說:“鄭導,甄嬛好是好,但就是換地說話”,而從這個角度說,《羋月傳》最大的“升級”就是創作方法全面電影化。劇本創作因此有三大難點:格局大、人物多、時間跨度長。“雖然劇中主講秦楚燕和義渠四個地方,背后卻有七國的身影,修魚之戰、函谷關之戰、合縱連橫,都是七個國家聯動。因此劇中所有的人物關系都是建立在背后的政治關系上,比如秦王去楚國偶遇了羋月和羋姝,互相產生好感,這是表面的故事,但秦王還有一個深層的目的就是娶楚國嫡公主回去,完成秦楚聯盟——所有的表面故事就是這樣跟大格局聯系在一起。”
羋月從楚國到秦國,從秦國到燕國,再到義渠,又殺回秦國,每一段都有許多新增人物,彼此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時間跨度長達60年,每個人物還有成長和變化,這些成長和變化又要互相影響。這些或實或虛的人物還必須跟諸多史實無縫連接,如何抉擇、哪兒詳哪兒略哪兒是重點,著實讓鄭曉龍傷腦筋。
“最后決定一個原則,史實、戰爭方面我們可以粗線條,沒有羋月親自參與的戰爭我們可以虛寫,但涉及情感和人物關系推進的戲必須細膩。比如羋月跟三個男人的不同情感,羋月和姐姐羋姝從小長大到反目為敵的過程,都寫得細。”
“我覺得一個片子好不好要看它有沒有觀眾記住的、長久發展下去的人物。對我來說《羋月傳》塑造了一個很吸引我的人物,我就滿足了。”談及現今影視圈中大IP盛行的做法,鄭曉龍說自己不關注,也不會去追求熱門IP,“想通過大IP一舉做成什麼事,最后卻不成功的事兒太多了。如果可能的話,我還是希望能夠自己創作出新的IP。畢竟影視是一門講究創新的藝術。”(記者楊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