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高度還原火星地貌。 圖為劇照
25日首映的《火星救援》上映后一直連續蟬聯單日票房冠軍,這部在北美總票房達到了8246萬美元的科幻電影,在國內首日票房就達到5700萬元,比當日位居第二的《我的少女時代》高出近4000萬元,可見其實力,也延續了以《星際穿越》為代表,這類好萊塢科幻大片口碑票房雙贏的熱潮。幽默易懂的《火星救援》被認為是好萊塢科幻片中的“異類”,但不難發現《火星救援》的成功與《地心引力》《星際穿越》一樣,那就是以尊重科學作為最大前提。
科幻片不再天馬行空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在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宇航員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演)經歷了一場惡劣的風暴后,與他的機組成員失聯,所有人都認為他在這次任務中喪生。然而,馬克卻幸運地活了下來,他發現自己孤單地置身於異星球。面對貧乏的生命補給,馬克必須用他的聰明才智和頑強的精神存活下來,並找尋向地球發出“他還活著”的求救信號。
《火星救援》最大特點是走現實主義路線。影片在約旦的沙漠裡取景,拍出來的畫面極像火星上的地貌,電影裡馬克在火星上自救的情節如造氧、種土豆,發求救信號等過程,大多有現在已經被驗証的科學理論作支撐,基本符合科學原理。因此不少觀眾看完片子后,認為《火星救援》屬於硬科幻派:“它不像以往的科幻片那麼遙不可及,因為說的都是已經存在的技術或者正在進行的太空計劃,有一種發生在身邊的感覺。”
把懸在想象中的科幻轉換成接地氣的現實感並非《火星救援》的唯一亮點。與以往很多“末日救地球”的科幻大片帶著冷峻、悲觀、反思的調子不同,《火星救援》在幽默中透露出一種樂觀向上。如影片借助馬克每天記日記的習慣,讓他對著鏡頭自言自語,台詞非常幽默。這樣的風格一改以往科幻片烘托出對宇宙的絕望感和緊張感,反而讓觀眾能更投入電影情節。有觀眾評價該片時不忘拿出了此前同樣在中國掀起熱潮的《星際穿越》作比較,“與《星際穿越》不同,《火星救援》的最大特點就是安守本分。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沒有刻意煽情,沒有上升到全人類的高度,也正是這種踏實讓本片在娛樂效果上令人滿意。有著簡單易懂的科學知識,自帶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角,還有NASA內部的小爭吵,讓這部片子成了今年最驚喜的收獲。”
科學家參與創作
《火星救援》被認為是繼《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后又一部科技感和知識點“爆棚”的科幻片。雖然對比前兩部片子,更多觀眾喜歡《火星救援》的幽默和易懂。但不難發現這三者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尊重科學,在遵循科學的基礎上發展故事邏輯。
在很多人的理念中,拍電影、寫劇本都是由文科生來完成,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主創團隊中,必須包含有科學專家,有了嚴謹的理科生思維和知識為電影定調,科幻片才不至於不切實際。獲得多項奧斯卡大獎的《地心引力》是由NASA的科學家親自為影片設定情節,宇航員要為演員講述失重狀態下或加速時人的身體狀態。而在《星際穿越》中,那些高深的空間物理學知識,都是在科學顧問基普·索恩(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大師,在引力物理和天體物理學領域有著杰出貢獻)的指導下完成的。甚至《星際穿越》影片中黑板上的方程式,都是索恩教授親自書寫。
正在熱映的《火星救援》,電影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處女作,而安迪就是一個行星動力學和天體物理學的達人,15歲就被美國國家實驗室聘為軟件工程師。改編為電影的《火星救援》並沒有另請編劇,因為安迪已經是很好的編劇。
由此看來,尊重科學是科幻片成功的大前提。“科學知識是科幻片的內驅力,比如說《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都在用一套嚴密的科學認知,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影評人周小北認為,科幻電影雖然不肩負推廣科學和普及科學的使命,但所提出的觀點設定必須在電影體系裡能夠自我解釋。“這就需要符合科學常識,尊重科學規律,否則就容易把科幻變為鬧劇,經不起時間的推敲。”記者 黃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