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1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辯証批判與宏觀建構:馬克思恩格斯新聞出版自由思想特征淺析

張鐵雲

2015年11月30日10:26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對新聞出版自由的持論與認知,深邃而精辟,恢宏且具象,極大地彰顯出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思辨特質與價值判斷維度,為推進近代新聞事業及人類思想發展歷程作出了重大貢獻。本文通過重溫和研究兩位導師的相關言論著述,從“辯証批判”與“宏觀建構”兩大視域淺析馬克思恩格斯論証新聞自由問題的外化特征,欲以此使大眾客觀而全面、科學而理性地認知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並在新聞傳播實踐中自覺、認真地執行之。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新聞出版自由﹔特征﹔辯証批判﹔宏觀建構

時下,伴隨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向縱深推進及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日益滲透,“新聞自由”已成為各國備受學術界與社會公眾熱議的話題。受西方思潮感染與裹挾,“純粹客觀報道”、“真正的新聞自由”以及“完全中立的普世價值”等觀念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思想界與新聞傳播實踐中漸行其道,科學理性、客觀公正的理論建構與學術闡釋式微。作為劃時代的偉大精神遺產與結晶,馬克思恩格斯出版自由思想歷來構成了我國當代新聞事業鑄蘊與感化“自由”的價值支撐與靈魂依歸。鑒於以往新聞改革中涌現出的“頭腦風暴”與理論誤區,筆者認為淺析馬克思恩格斯論証新聞出版自由的外化特征與視域框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的科學內涵和外延充擴,並深層次上有助於我們在落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中祛除疑慮地執行之,打造良性且可持續的媒介生態環境。

一、辯証批判:新聞出版自由的歷史價值與發展困厄

“新聞自由”源於歐洲,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關於新聞出版自由,馬克思恩格斯的持論與認知,深邃而精辟,超越而否定,他們既盛贊了脫胎於資本社會時期的新聞自由在人類實踐中所起的偉大歷史功用,又批判性地思考了自由發展的雙重困厄生態,極大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判斷維度與邏輯思辨特質。

(一)歷史功用:啟蒙人類社會、促進精神發展

1841年12月普魯士政府頒布的報刊制度新規嚴重禁錮了言論及出版自由,阻滯了國內新聞事業的發展,激起人民的極力反抗。馬克思也在《萊茵報》上發表一系列政論,為新聞自由作戰斗性的聲辯:“沒有新聞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會成為泡影。” ①(P201)他強烈批判了普魯士政府的報刊新令,並將它喻為“卑劣的警察手段。”馬克思認為受鉗制的報刊即為不自由的報刊,“這種報刊是文明化的怪物,洒上香水的畸形兒” ②(P171),隻能淪為少數權貴和上流特權階層的工具,喪失報刊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人民的信任”。尤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從自由報刊與精神發展的關系視域集中論証了出版自由的意義,他指出“自由報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體現,是把個人同國家和世界聯結起來的有聲的紐帶,是使物質斗爭升華為精神斗爭,並且把斗爭的粗糙物質形式觀念化的一種獲得體現的文化。” ③(P179)這種報刊拋開了官僚的前提和私人的利益,具有公民的頭腦和市民的胸懷,被馬克思賦予社會的“第三種權力”,后來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文中,他又將新聞自由的這種權利明確地概括為“輿論監督權”。

(二)發展困束:階級性與相對性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自從階級產生以來,一切道德便無可避免地打上階級的烙印而失去了“永恆”的色彩,人們都是從自身進行生產和交換的實際的經濟關系中建構自己的倫理觀念。早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中,馬克思通過研究參加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四個等級構成,就發現社會地位和利益訴求的不同致使每個等級在自由認知態度與價值判斷上產生顯著差異。實踐証明,利益的多樣性與異質化決定了在階級社會中不存在適用於所有等級的自由,出版自由的背后總是與某種階級的利益滲透交織在一起。對於這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繼承者——列寧批判得更為直白。1921年,列寧在《關於出版自由——給格•米雅斯尼科夫的信》中論述道:“在全世界,凡是有資本家的地方,所謂出版自由,就是收買報紙、收買作家的自由,就是買通、收買和炮制‘輿論’幫助資產階級的自由。” ④(P85)嚴厲駁斥了西方新聞界標榜、鼓吹的超階級的自由,並果斷採取措施禁止反動勢力利用媒介妖魔化政府以維護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而在闡釋新聞自由的相對性問題時,馬克思恩格斯又賦以哲學的高度和理性的眼光,反對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的自由。辯証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統一體中每一事物都構成他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依據與限制性條件。這裡,須知馬恩主張的“相對性”意旨為將自由置於真正的新聞出版法律管轄之下,而普魯士政府式的腐朽報刊制度只是徒具法律的外在化形式,並非真正的法律,相反,在實踐中卻蛻化成了限制言論及出版自由的僵死條框。在馬恩看來,隻有新聞出版法才是推進和保障新聞自由所需的真正法律,新聞自由隻有置於這種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法律規范之下,才是“一種與個人無關的、理論的、不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存在。” ⑤(P176)這一事實鮮明地告訴我們產生條件的受動性與生長環境的社會化從根本上規定了新聞自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脫離了法律有效規制的自由得不到健康、持久的發展保障。雖然,恩格斯晚年曾多次使用“絕對化”語詞以論証“絕對新聞自由”的存在,但須理解恩格斯所稱的“絕對”與“自由”只是政治、法律與社會意義上的綜合概念體,歸根結底是政治概念並非哲學概念,“政治自由不是哲學意義上的自由。它不是在實踐中解決哲學問題,而是用哲學方式解決實踐問題。” ⑥(P302)其實,在1844年恩格斯對出版自由已作出定斷:“每個人都可以不經國家事先許可自由無阻地發表自由的意見。” ⑦(P695)這裡,他把自由的表現形式和文本內容統括界定於公民利用報刊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利,顯然是以政治和法律視野為出發點的,目的在於借此口號喚醒市民對封建壓制的反抗意識及大規模地爭取自由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因此,此處的“自由”在內涵和邏輯上並未帶有哲學概念強烈的必然性和絕對性。那種罔顧內容生產的社會條件和特殊語境分析,從形式上武斷地截取“絕對”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不科學的,不能簡單地根據隻言片語,斷章取義地割裂馬克思恩格斯對新聞自由認知與評判的同質性和吻合度。

要而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証脫胎於西方近代化進程中的新聞出版自由時,首先寄予了贊美之情,高度評價了其在反抗封建貴族壓制和舒緩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等方面所彰顯出的不朽價值,同時也批判性強調出在人類道德領域不存在超階級、超歷史的適用於一切民族和時代的永恆自由體系以及善惡觀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⑧(P435)毋庸置疑馬恩之於新聞自由的論証理路與思維方式是辯証否定、揚棄相聯的,既贊美又批判,既肯定又否定,主張在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趨進中,新聞自由將邁向更加高級、更加完美的形態。

二、宏觀建構:新聞自由遷變與人類社會發展形態的內在邏輯性

對哲學、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的濃厚興趣、深邃思考與偉大建樹,使得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自由問題時具備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和能力。筆者認為,“宏觀建構”是馬克思恩格斯新聞出版自由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它不僅體現在二者從“媒介生態”的視角分析新聞自由的普遍表現形態與大眾報刊的社會化功能之間的關系,更表現在他們還從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和社會現實的宏闊背景出發考察了新聞自由遷變軌跡與人類社會發展形態之間的內在邏輯。

(一)媒介生態:新聞自由發展動機與人類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近代自由觀念源於人類社會早期的簡單商品交換,即佔有兩種不同物品的雙方通過某種等價協議實現交換,滿足各自的需要,這時雙方的地位是平等而自由的。馬克思將之稱為人類自由精神的最早雛形。一般等價物的出現推動商品交換邁入一個新階段,但問題也接踵而至:以簡單笨重之物為代表的一般等價物具有很大的不固定性和磨損性,如果某種充當交換介質的物品並非自己所需或有所損壞,買賣便無法順利進行﹔隻有通過不同足值的介質,經過多次轉換交易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從實踐意義而言,這時的“自由”在人們心中已經打折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般等價物固定在了貨幣上面。貨幣憑借其天然的優勢,使人們在商品流通中可以“任意地”把自己手中的剩余產品兌換成貨幣,同時又可以通過貨幣中介“任意地”換取到自己所需的等量物品,人們交往的自由度被無限地擴大了,人類簡單的自由意識產生了。因此,自由觀念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確認,是在商品經濟佔統治地位之后對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的反映。” ⑨(P105)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征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既催生了自由,又需要從社會意識形態層面建立一種機制以保障商品自由流通和交易順利完成,否則市場就面臨垮塌的危機,而新聞出版自由就是這種主導性上層建筑體制在新聞領域的投射。所以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出版自由權是本階級原始目的和資本主義社會化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概括而言,新聞自由的遷變發展在本質上都是受當時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以及該時期統治階級的主流利益與價值規范制約的。

(二)高屋建瓴:新聞自由發展表征與人類社會形態演進路徑之間的關系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依據人在社會中的發展地位和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大社會形態。其中,資本主義歸屬於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二大社會形態,即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在這種形態中,個體擺脫人的生產能力在孤立的范圍和狹窄的地點有限發展的原始狀態,從自然形成的各種關系中解放出來,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獨立性。但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事實從根本上制約著資本社會發展條件和動力的被動性,也決定了人的獨立性必須依賴於一定的物質和資本才能生存。因此,在馬恩看來,建立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的新聞自由並不是人類自由追求的終極狀態,隻有到了第三大社會形態,即“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這時舊的社會分工和私有制被消滅以及生產力的極度飛速發展創造出無限豐富的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物質產品,個人才能徹底擺脫物的依賴性和某種規定性,把自己的個性發展和獨立運動的條件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進而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真正到達人類自由願景。由是觀之,人類近代社會的生產實踐不僅蘊含了自由觀念產生與發展的動機,而且還決定著自由思想遷變所能到達的廣度與深度,后者內涵與形式的演進過程直接透射出前者的發展路徑。這就是為什麼說雖然媒介技術的創新進步弱化了肇始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自由之不可避免的時代“粗放印跡”,但“自由”發展空間與表現形式的偏狹性卻始終未改變或逃離私有制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根源。一言以蔽之,新聞自由的階段性內涵與特征演化在根本上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相吻合的,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具有理論的必然性和現實的期待感。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媒介生態的視域考察新聞自由產生發展動機與人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還是高屋建瓴論証新聞自由發展表征與人類社會形態演變軌跡之間的內在邏輯,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從大處著眼從事研究分析與呈現結論發現的。“宏觀建構”無疑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闡釋和論証新聞出版自由的顯著特質。這種將新聞自由置於媒介生態視域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做法超越了人類歷史許多的思想家與理論家,使觀察與分析問題的維度由孤立、偏狹走向多元、鮮活,豐富、展拓了人們的認知能力與范圍,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晰而准確地把握和領略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的科學內涵與核心品質,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指導價值。(作者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 ②③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卷.

④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卷.

⑥C·薩托利.《民主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3.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卷.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卷,1995.

⑨展江.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再探[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項目“馬克思、哈貝馬斯和麥克盧漢的傳播觀比較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XJA860001)。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