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羋月傳》被指"歷史課不及格" 觀眾質疑主創解惑

2015年12月07日07: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羋月傳》歷史課不及格

  屈原

  鄭曉龍

  關於與史實不符或者屢犯“常識性”錯誤的話題,自《羋月傳》開播以來熱度不斷升溫。拋開藝術創作和史實考証本質不同不談,觀眾因一部大熱電視劇掀起了關注歷史的興致,哪怕是帶有娛樂性質的吐槽,也應該是值得關注和尊重的“一點小事”。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為此採訪了《羋月傳》相關主創。導演鄭曉龍對於觀眾的“較真”反而格外高興。他說,如果一部電視劇能重新激發大家對一段歷史的興趣,重新回去翻史書,甚至形成街談巷議的景象,自己“樂見其成”﹔而《羋月傳》歷史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王子今教授的態度是,即便從歷史學者角度,也能理解和尊重藝術創作中的變通,“傳統的戲曲劇目也是在歷史基礎上有很多調整甚至虛擬,逐漸為人們認可和接受。今天對文藝作品,我們也可以有這樣的寬容”。

  歷史顧問王子今: 史學家只是提意見,沒有最終否決權

  開播數日,好事的網友已經羅列了大大小小數十條差錯,大到時間軸混亂,例如羋月跟黃歇實際年齡相差巨大,根本不可能青梅竹馬﹔小到鏡頭一掃而過的一盤煎魚,大王頭上冕冠“串珠”的數量以及古裝劇裡最常見的古人說今語等等……“民間史學家”的知識和眼力讓人刮目相看,《羋月傳》是否存在如此多的“硬傷”呢?歷史學家怎麼看?

  王子今身為歷史專家,除了《羋月傳》,還擔任過電影《赤壁》、電視劇《大秦帝國》、《漢武大帝》的相關顧問和信息咨詢工作。一個長久存在的疑問是,既然大多影視作品都聘請了史學顧問,為何各種史實爭議還會層出不窮?王子今介紹,身為學者,為影視劇做顧問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比如《赤壁》曾在劇組展示周瑜的服裝造型,邀請專家來提意見﹔《漢武大帝》曾邀請他去講課、審片﹔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如實提出修改意見,對最終的呈現方式並沒有否決權。身為《羋月傳》顧問,只是在劇本階段審看劇本,在盡可能反映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對劇中語言、對話、情節、器物不符合歷史的地方提示加以修改。雖然並未看過完成片,但王子今的感受是“劇組對歷史問題是尊重和用心的,也努力想做好,只是今天的電視劇想要還原歷史原貌,知識有誤差在所難免”。

  一般而言,史學家對於影視劇的“隨意篡改”和“為我所用”一向是最深惡痛絕的。但是王子今的態度卻平和得出人意料。他坦言,術業所在,對古裝劇中的差錯發現起來是最直接、最不滿意的,這也是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史學家從來不看歷史劇的原因所在。

  王子今認為,眾多歷史題材的傳統戲曲,也是在歷史基礎上有很多調整甚至虛擬,才逐漸為人們認可和接受。但它們對於后人的歷史知識普及、精神傳承、文化傳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人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中國現代史學大家顧頡剛就從歷史到史書到小說再到戲曲的情節變化中發現了著名的歷史傳播‘層累地造成的歷史’,所以今天對文藝作品中對歷史的藝術加工,可以有一定的寬容度。”

  鄭曉龍:質疑源於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盡管已經有網友揶揄“《羋月傳》有多少歷史錯誤的問題應該改成有多少是符合歷史的”,但風口浪尖的總導演鄭曉龍心情反而“挺高興”,“爭一爭,問一問,長點知識,是好事。總比沒人看,無聲無息的強。”

  既然網友對羋月認真了,鄭曉龍也很願意參與這場討論中。他的態度是,很多質疑產生是源於網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關於爭議最大的開場重頭戲,商鞅被車裂究竟是行刑前還是行刑后,鄭曉龍說,根據《史記》,原本就有兩種不同的記載。至於《羋月傳》為何採用當著秦王面車裂處死,鄭曉龍說:“是為了更戲劇化——商鞅當面明志,說出其法不滅,死又何憾,震撼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另外,《羋月傳》造型上與歷史真實不符也是目前比較集中的爭議所在。諸如服裝色彩過於艷麗,缺乏應有的年代質感等等。有網友甚至指出演員所佩戴的冕旒冠上的串珠數量不對,“要麼12串,要麼9串”……對此,鄭曉龍如實回答了拍攝時真實的情況。他說,網友所提的服裝問題,恰恰是認真考証、研究過的主動選擇。“我們的服裝師特意考証過,當時的染色水平足夠達到各種顏色全都有,問題是將顏色固定還比較難。如果一定要合理化,那麼王宮裡的人都是穿的新衣服,也是可以解釋的﹔最近這些年考古新發現也証實,當時除了棉麻,絲帛絹織物全都有了。”鄭曉龍說,盡管服裝拍得艷麗了,被批不對,但他更相信,大多數電視觀眾,還是希望畫面好看,“美國的歷史題材電影,畫面要更加艷麗”。至於冕旒冠上的串珠數量,鄭曉龍不由被觀眾的較真逗樂了,“我確實不知道,不知道具師考証過沒有,這個要求太苛刻了。如果真的需要那麼多串,我反倒比較擔心擋住鏡頭。但我們的觀眾竟然把鏡頭截屏下來,翻回來一串串地數,這樣看進去了,我挺高興。”

  對於歷史問題的爭議,鄭曉龍的態度非常明確:“歷史正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更何況《羋月傳》是歷史傳奇劇。《甄嬛傳》也如此,但凡關乎雍正的,都是真的,而他跟甄嬛的交集則全是編的,根本沒有甄嬛這個人。在《羋月傳》上,我們堅持的是價值觀正確,堅持正能量的傳播。”

  鄭曉龍說,《羋月傳》播到目前的程度,他最欣慰的就是這種全民參與的狀態,成為一種街談巷議的話題,“一個演員朋友給我發照片,全家四世同堂一起看羋月﹔去醫院探望病人,醫生和護士也都在討論羋月……現在還有多少劇可以四世同堂一起收看?很多所謂大火的劇,中老年觀眾根本不知道,難道不也是一種遺憾嗎?當下都熱衷於搞分眾化,我們還是搞一點真正大眾的東西吧。”(記者 楊文杰)

  鏈接

  觀眾質疑 主創解惑

  質疑一:商鞅被車裂是死后處刑,而非劇中展示的生前受刑。

  王子今:這兩種說法史書均有記載。早年的記載如《韓非子》、《戰國策》均為“車裂”。《史記》中有兩種說法,《秦本紀》為“車裂”,《商君列傳》為“殺之,車裂以徇”。《資治通鑒》採用了后一種說法。

  質疑二:商鞅被車裂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屈原的出生日期則是公元前340年,不可能出現劇中屈原談論商鞅之死的情節。

  王子今:其實當初劇本階段編劇已經預想到未來會遭遇質疑。作為歷史學者,當然希望劇作按照歷史真實來演繹,但是為了戲劇性需要對歷史細節進行變通、虛構、加工處理,“可以理解”。

  鄭曉龍:網友採用的是郭沫若的說法,而目前《羋月傳》所採用的則是部分歷史學家的另一種考証。

  質疑三:楚懷王時期,莒姬留給月兒的信居然是寫在紙上的。還有,飯桌上出現了煎魚……(煎這種烹飪手法應該是最近幾百年的事了)

  鄭曉龍:那其實是觀眾沒有看清楚。在該劇審查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用的是絹,像紙而已。

  質疑四:服飾造型與時代嚴重不符:《羋月傳》的故事被設定在戰國時期,電視畫面整體的色調方面,劇組採用的思路是“秦國尚黑,霸氣內斂﹔楚國尚紅,靈秀鮮艷”。這種設定雖說從視覺大方向上看沒問題,但具體到人物的服裝還是過於艷麗。

  鄭曉龍:這恰恰是認真考証、研究過的主動選擇。大多數電視觀眾,還是希望畫面好看。

  質疑五:劇中楚王等佩戴的冕旒冠上的串珠數量不對,“要麼12串,要麼9串”。

  鄭曉龍:確實不知道,不知道具師考証過沒有。這個要求太苛刻了。

  質疑六:今文古用的漏洞: “來而不往,非禮也”出自西漢﹔“才高八斗”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曹植時用的比喻﹔“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現代漢語用法。

  王子今:“老虎的屁股摸不得”這個很難說,這種民俗氣味濃厚的表述方式,較早就有也不是沒有可能。

  除此之外的質疑,還有諸如:為夫人助產的巫婆所唱的歌曲,也被觀眾指出是幾十年后才被屈原寫出來的《九歌·東皇太一》﹔屈原活躍的年代,距離秦滅楚隻有幾十年時間,而羋八子嫁去秦國時離戰國結束還有百余年,二者不是同時代。還有更較真的觀眾,專門找來了古代官員的官帽形制,指出劇中版本“過於超前”。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