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西部學刊》供稿】
摘要:編輯部需要創新內容生產機制與新聞採編流程,才能生產出具備多媒體形態的融合新聞。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為兩會融合新聞“配餐”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運行機制,其核心在於一次採集、多形態生產、多渠道發布,包括開放式的空間布局,以及合理的團隊設計。目前,中央廚房仍處於探索階段,“中央廚房”的改進還需要結合媒介融合的最新動向,形成常態化、標准化、流程化的“中央廚房”生產模式。
關鍵詞:融合新聞﹔編輯部﹔中央廚房
隨著媒介融合熱的興起,作為媒介融合“終端新聞產品”的融合新聞也成了關注焦點。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利伯格傳播學院教授拉裡•普裡瑟 (Larry Pryor) 認為,“融合新聞發生在新聞編輯部中,新聞從業人員一起工作,為多種媒體的平台生產多樣化的新聞產品,並以互動性的內容服務大眾。”①新聞編輯部是生產融合新聞的主要陣地,但傳統編輯部相互間的獨立性較強,生產的新聞內容形態較為單一,在信息流動與多元化生產上難以滿足數字化融合新聞制作的需求。編輯部的生產機制與新聞的採編流程需要創新再造,提供一個從信息採集、新聞呈現到新聞表達等方面能協調統一的平台。
“中央廚房”作為融合新聞“配餐”的協調統一平台應運而生。“中央廚房”的專業化模式盛行於餐飲制造業,通過大量採購和集中烹調處理的方式,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媒體機構的“中央廚房”機制(又稱全媒體平台)中,前方記者負責採集“食材”,輸送到“中央廚房”,后方編輯與技術人員將其加工成多媒體形態的作品后再通過各媒介渠道發出。“中央廚房” 機制的核心在於一次採集、多形態生產、多渠道發布。2014年,人民日報成立了統一指揮調度的新聞編輯中心,實現了報紙、網站、客戶端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資源共享。2015年的兩會報道中,“中央廚房”的實踐又實現了新的突破,推出了“中央廚房烹制新聞美味” 的系列報道,通過精心策劃與大數據分析,將內容進行可視化,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2014,也是蠻拼的》,僅通過一張圖表就將俞正聲2014年的工作歷程一目了然。同時運用H5等技術,制作了互動性強且活潑有趣的作品,其中《必有回響,代你問總理》的H5作品獲得了210萬的閱讀。此外,“中央廚房”制作的H5新聞基本都超過了10萬量級的閱讀量。
融合新聞得以廣泛傳播,歸功於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創立了一套全新的內容生產機制。從實際的運行效果來看,“中央廚房”機制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以及創新產品和報道方式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在編輯部的布局設計上,打破傳統編輯部水平縱深、條塊分割明晰的結構,形成向電子大屏幕靠攏集中的開放式布局,突出核心指揮平台的作用,便於編輯部人員的溝通,公開透明環境讓工作效率更高。在職能人員設置的改革創新上,人民日報社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總結,“中央廚房”下設統籌推廣、內容定制、可視化三大團隊,承擔“四員”職責:聯絡員、推銷員、服務員、程序員。聯絡員與前線記者聯絡,及時傳遞信息並進行內容整合。服務員提供內容定制的服務並將新聞信息進行深度挖掘與多元加工。程序員運用H5、游戲設計等技術,對內容進行可視化生產。推廣員再將特色的融合新聞作品推送給人民日報社屬媒體或其他合作的媒體,將新聞的傳播范圍最大化。[1]除此之外,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開發了報題軟件,記者編輯可在平台上進行新聞策劃編輯的無縫對接。隻有對編輯部的職能人員進行合理設計,尤其是加入設計與技術團隊的支持,才能實現融合新聞制作的一體化。
“中央廚房”機制提升了處理信息的靈活性,打通了各渠道之間的溝通障礙,使融合新聞的生產效率更高。但“中央廚房”機制還處在試運行的階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中央廚房”的運作仍未形成常態化。在遇到重大新聞事件時,報社會臨時啟動“中央廚房”機制,組織相關的部門和人員組成“廚房”進行報道。融合新聞的常態化將是媒介融合發展的趨勢,“中央廚房”要生產更多小制作、平民化、接地氣的融合新聞作品。其次,由於臨時啟動的機制,編輯部的布局與人員設置變化性較大,未能實現標准化的採編生產流程。最后,新聞編輯部的編輯運營模式仍在不斷變革,編輯部還需要結合媒介融合的最新動向,將游戲化新聞、可穿戴技術等新興多媒體形態融入到融合新聞的制作中。
注釋:
①Quinn, Stephen, and Vincent Filak, eds. Convergent journalism an introduction: Writing and producing across media, (p.5), CRC Press, 2005.
參考文獻:
[1]葉蓁蓁,盛若蔚.“中央廚房”探路融合發展[J].中國報業,2015(7).38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新媒介”環境下的報紙發展趨勢及轉型研究》(批准號:14AXW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