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5年12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回鄉見聞”的創新特色

錢之強

2015年12月08日14:1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本文系《西部學刊》供稿】

“回鄉見聞”是陝西日報春節后一段時間裡的“接地氣”欄目,從2012年開設,至今已有四個年頭了。今年刊出的稿件,無論是題材的廣泛性,還是數量和深度,均是最為突出的一年。它與記者們“新春走基層”的報道一起,兩翼齊飛,相得益彰,讓人看得“過癮”,甚至有一種急等下一篇的“期待感”。

新聞是創新型的工作。在黨報的要聞版上為公務員們專門開一個欄目,形式上就具有獨創性。這個欄目刊出的都是署名文章。內容也很鮮活,與干部們寫的一些理論性學習體會文章有所不同,屬於“體驗式”報道,寫的都是在最熟悉的家鄉、與最熟悉的親朋好友在活躍的話語空間裡看到的和聽到的,這種互動對話不存在任何隔閡,沒有距離感,無需掩飾,無需造勢,是出自人們心底的表達,因而具有最可信和最真實的一面。與記者們的“新春走基層”稿件相比,其共同點是信息都具有新聞性﹔有所不同的是在對改革發展、社會進步的大好形勢進行歌頌和禮贊的同時,“回鄉見聞”則更側重於問題採集和理性思考,以及由此提出的建議的積極面與可行性。還有,家在外省的,寫回來的稿件在視覺的變換中多了一層可比性。

這些稿件圍繞的都是國家的大事,陝西的大事,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諸多民生熱點問題。公務員寫的這些稿件,體現了強烈的責任意識,問題意識,做好本職工作敢於擔當的精神。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今年刊出的由22個部門的干部所寫的38篇稿件中值得夸贊的地方。

一、對法律、政策的宣傳和“落地”狀況,在“回鄉見聞”作者中有較高的關注度。

特有的法律、政策意識和水平是公務員的優勢。尤其是與本職工作“對口”的那些事情,調查起來更加專業,解釋起來更加到位,讓人信服。如省司法廳干部寫的《農村新建房屋的喜與憂》,談到了蓋新房沒有合法手續,違規審批佔用耕地的現象﹔《普法教育任重道遠》談的是農民工法律知識的缺失,並由此反省司法行政部門對農民工普法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不足。省農業廳干部寫的《變遷中的憂思》也談到,家鄉農民缺少法律知識,不知道借助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利益,更多的是沿襲了族規的傳統辦法,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

“回鄉見聞”欄目裡的文章,在百姓的訴求中,飽含著許多政策性內容。有一篇文章叫《和群眾的心貼得再緊些》,其中提到老百姓最擔心的是:政策走在路上,服務挂在嘴上,實惠不能落到自己身上。作者寫道:提起這些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百姓們無不叫好,但對能否落實是有疑慮的,說明政府的為民意識還有欠缺。《惠農政策和群眾“四盼”》,講的是政策落實中的困難和矛盾,如缺乏具體的監管機構來統籌協調﹔部分項目規劃和實際需要有差距,執行難,像扶貧搬遷政策過分強調集中安置,存在“搬富難搬窮易”、“搬少不搬老”的情況。作者看到了這一點,把它寫出來,作了分析,有利於彌合政策在實踐中錯位式的缺陷。《鄉親們對教育改革的期盼》一文的作者,寫到他兒時的伙伴談及孩子按就近上學政策被迫回村讀書時,心裡很不解,便勸慰了一番,說道:“與就近入學政策相配套的還有教師輪崗制度,城裡的優秀教師會來農村任教的,農村的孩子會和城市的孩子一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沒想到引來一連串的疑問:“城裡的教師願意來嗎?我們這兒能留住他們嗎?他們在農村教書會和在城裡一樣盡心盡力嗎?城裡的學校願意讓一流的教師離開嗎?”作者雖然給鄉親們耐心地一一作了解釋,但讀者看來,真不知鄉親們的耐心會堅持多久?強烈的法律意識和政策觀念,是這些省直機關的干部們,春節回家觀察事物手中的一把尺子。“回鄉見聞”中的一些稿件,可說是現行法律、政策實踐的“檢驗報告”。

二、敏感的問題意識,在問題面前不回避、不缺位、不失語,體現“回鄉見聞”作者們強烈的責任意識。

我們常說:報紙要堅持問題導向。即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引導輿論的方向原則。為什麼?因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沒有一條筆直的路。問題(或矛盾)總是伴隨著前進的腳步,世界上永遠不會有不出現問題(或矛盾)的成功。唯有及時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讓主觀意識符合客觀規律,才能找到和確立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但如何體現在報道中,要做好並不容易。人們往往有意無意地認為,問題會淡化政績,反反復復的成就報道就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讀完今年刊出的所有文章,我心裡涌出來的第一句話便是:到底是經過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洗禮的,我們省上公務員的面貌大不一樣了。他們所以能把看到的或聽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寫進了文章中,是因為他們感覺到這裡面也包含著自己的一份責任擔當。

那篇《列車上的感悟》就很有思想含量的。作者在車上與一位大叔的對話中,用自己的感受糾正了大叔(我想他也代表公眾的輿情)心裡對公務員的偏見,也為自己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在這樣的意識和思想高點的驅使下,寫出來的見聞必然是好看的。陝西日報的責任編輯謙稱自己只是客觀事實的“搬運工”,但正是因為他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對稿件新聞價值的正確判斷,使問題導向落到了實處,使版面上有了問題、有了矛盾,有了批評的聲音,解決問題的建議,給黨報添加了一股生氣,加大了吸引力和影響力。

《變遷中的憂思》的作者是農業廳的干部,回家過年做這份“作業”難以想象的認真。他自己設計了調查表格,逐家逐戶地進行走訪。他在大贊大頌農村巨變的同時,一連寫了三個問題:一是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二是農業滯后問題﹔三是農民素質較低問題。這些問題寫得他陡生幾分傷感,以至於在文尾引用了詩人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作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躍然紙上。這篇文章作者寫的環境污染指的是水庫。另有一篇是寫《農村建筑垃圾的去和留的,對於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田間溝畔、廢井、截留河堤裡、道路路沿,甚至倒在渭惠渠裡的現象,作者深感焦慮,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當前農村有“五憂”》,是直奔問題來的,哪五憂呢?親情淡漠,賭博之風盛行,人情消費過重,游醫騙錢,“讀書無用論”再抬頭。看得出,作者寫這篇文章心裡很傷感、很無奈、很糾結。這“五憂”,我們的政府絕不能漠然置之。那個“讀書無用論”再抬頭,萬萬不可小視。在家鄉人面前,出去上了大學,幾年過去,見面不問別的,先問月工資是多少?房子是幾室的?車是什麼牌子的?一旦“混”的不好,就認為書都白念了,家裡的付出都收不回來。至於人情消費,那篇《山姑娘,想說愛你不容易》也有涉及,讀起來好一陣震驚。作者以他沉重的筆、無奈的心情,寫了商山一位鄉鎮醫生一波三折的婚姻故事。細細地算了一筆結婚加人情的消費賬。好在那女方一家還算是知情達理的,但算下來的花費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如今,山村姑娘的身價高了,這未富先奢的嫁娶之風不可長啊!

三、認真的自我反思,使“回鄉見聞”稿件的思想深度和時代高度凸顯。

反思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希望所在,這是《喜看神木重整旗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的。一味地把資金投向煤炭,民間借貸危機造成了對發展的巨大破壞力。曾經的“神木模式”如今怎樣了?作者通過成功和失敗的兩個案例便講清楚了。現在講“倒逼轉型”,其實就是通過反思,告訴你這條路走不通了,你不得不去改轅易轍,換一種路子、辦法去做。我們的國家大,要盡量少一點被動的“倒逼”,因為“倒逼”的代價實在太大。有篇文章說“反思是為了更好地進步”。正如有位作者寫的:“有些變化是喜人的,有些變化是堪憂的,但是我相信,通過一系列正確的疏導,正確的致富觀和幸福觀一定會實現。”神木人有的是信心。《年無公車》是所有作品中唯一散文化的見聞。圍繞“車”的問題講了三代人的故事。如今,自身為官,遇上了車改。我在報紙上從來沒有讀到過如此高職位的領導,又如此透明地把心緒的落差交給讀者,交給它為之服務的人民,讓公眾都來聽聽他心底的聲音。他說:“這車一坐十幾年。經過了借車、佔車、買車,從小心翼翼到沾沾自喜,再到心安理得。亦公亦私,時公時私。漸漸地用慣了特種牌照,走順了公交車道,迎合了你來我往,方便了取東送西。……要車改了。不解、不滿、不願……真車改了,想啥說啥都沒有用了。沒車坐了,就去擠公交、鑽地鐵,便去走路。一路擠,一路鑽,一路走。……剎那間心緒跌落到冰點。擠著、鑽著、走著,感受著心理的落差,體驗著速度的落差,經歷著環境的落差……”文章的最后,寫到了二舅既是感嘆又是教誨那種似乎人人都懂卻不易履行的大白話:過去,公車不私用,人笑你傻。豈不知公車私用, 表面上縮小了空間距離,實際上加深了咱們的心理隔閡。……給公家干事,一定要公私分明,不能佔的便宜一分也不能佔、一分也不能貪、一分也不能拿。作者最終在文尾形象地從行車要講規矩,重重地落筆在習總書記要求的“講規矩”行為准則上。把主題推向高潮。面對如此襟懷坦白的共產黨員,公務員,我點贊,我尊敬,我信得過。讀完這篇文章,我頓悟道:“人民公仆”這四個字,多麼神聖!分量重啊!誰玷污了它,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四、關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回鄉見聞”作者從不同視角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積極建言獻策。

公務員們寫的文章中,有一個共同點是鄉村教育話題。什麼村小學變成教堂、倉庫啊,生源減少流失啊,對城擠、鄉弱、村空等現象顯得非常焦慮。對此,《對鄉村小學的調查與思考》、《鄉村公立學校生源流失令人憂》等文章都做了透徹的分析。有一位作者,對在城鎮化進程中盲目地撤點並校導致村小學一個接一個消失非常擔憂。他說:“有學校的村庄才有味道啊。”他在《鄉村教育憂慮與思考》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崇文重教的傳統代代相傳。教育在鄉村不可或缺,鄉村教育不僅發揮著基礎教育的功能,還發揮著文化傳承的功能。鄉村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還是一個具有深厚文明底蘊的文化概念。失去鄉村教育,鄉村就是一片沒有靈魂的文化沙漠,人就會成為無根的飄萍。缺少鄉村教育,鄉音、鄉情、鄉愁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鄉村教育對於新農村建設,尤其是新農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價值。新農村建設不光是物質富裕,樓房漂亮,馬路寬闊,豐衣足食,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文化內涵,鄉村文化教育恰恰是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支柱。”公務員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悟到的是,應該想方設法讓長年在外打工的青壯年願回來、能致富、想長住。這位扶貧干部在《我所熟悉的兩個村庄》一文中,對比了自己家鄉和所在扶貧點的發展后這樣說:“如果農村裡沒有人,或者隻有六七十歲的老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隻能是一句空話。……扶貧工作重要的不是策劃某個項目,更不是培訓青年農民技能,讓他們出門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而應該營造鼓勵部分年輕人留在家鄉創業致富的政策環境,加強硬件和軟件建設。”是的,我們應當重視現實存在,為議論頗多的新農村建設選好更切合國情的發展方向,這一點,比不時地公布城鎮化率來得更為重要。

五、語言風格的鄉土化,提升了“回鄉見聞”的可讀性和親和力。

我們常說:文風就是作風。干部的作風變了,老百姓心裡氣消了,記下來的文字都那麼輕鬆、快活。《從民心看反腐》中的姑姑說:“自從‘打老虎’開始后,各級干部見人一下子都客氣了,出去辦事再也碰不到吊臉撅嘴的公家人了。……以往,縣上來干部,群眾都說:‘照相干部來了’……去年的蹲點干部一來就是半個月,還真是來了解群眾的困難和問題的。”鄰居養豬戶陳叔看我在座,開始調侃:“省上干事的人來了啊,去年工作不輕鬆吧。你在省上知道不知道今年對養豬戶有啥扶持政策?往年扶持資金說是下來了,多半都扶持了關系戶,咱老實人根本見不上。去年,還沒找人,鄉上就來人了解我的經營情況,還給了一些政策。不是國家‘打老虎’,這好事我想都不敢想。今年你給叔留個神,省上有啥好政策,叔立即就去申請。”《民以食為天 食以安為先》,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的一位干部寫的這篇見聞有一段對話也很生動。一位中年男子走進商店,“老板,你這鐵盒餅干是啥時候的,我咋看不到生產日期呢?生產日期就在這印著呢,都是新鮮的。……過年走親戚要是給人家送了過期產品,就丟人丟大了。……老哥你放心,咱做生意是做良心呢。我要是賣假冒偽劣食品早就讓政府給收拾了。那是那是。”那中年男子提著選好的食品禮盒上了路邊的面包車。“回鄉見聞”的很多作者,都注意到了運用白描式的情景再現手法,使文章生活化、情感化。

“回鄉見聞”欄目一批又一批稿件常態化地登在我們的省級黨報上,如何評價他的宣傳價值和社會意義呢?我想,首先應該引用《從民心看反腐》作者的一段話,他說:“作為一名普通黨員,如果能把上級文件精神和黨的富民政策傳播到家鄉,如果我們省直機關每一名同志都能夠在家鄉積極地宣揚正能量,抵制歪歪經,那麼,我們歸鄉探友便會更有意義”。

“回鄉見聞”真實地記錄了當代中國改革發展中陝西巨大進步的多個側面﹔真實地體現出我們國家盡管多麼不易、卻又多麼堅定地在積極探索和創新﹔我們的人民盡管還不富裕卻堅持在艱苦中奮斗。我相信,陝西日報的這個欄目,能直抵讀者的心靈深處,產生小欄目大影響的效果。

(作者系陝西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報刊審讀員,陝西省傳播學會專家。作者因故未出席研討會,此發言由別人代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