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鄭曉龍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的“教父級”人物,他的每一部電視劇都引發觀眾巨大的共鳴。198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鄭曉龍進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1990年他導演的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萬人空巷,主題曲《好人一生平安》流傳大江南北。后接連策劃拍攝《編輯部的故事》、家庭倫理劇《金婚》等。2013年,他導演的電視連續劇《甄嬛傳》引發收視熱潮。今年11月30日,由鄭曉龍導演的古裝戲《羋月傳》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播出。
日前,伴著《羋月傳》的熱潮,中國青年報記者對鄭曉龍進行了獨家專訪。
古裝戲也可以堅持現實主義
《羋月傳》是在《甄嬛傳》之后,鄭曉龍第二次與孫儷合作。該劇根據蔣勝男同名小說(初稿題為《大秦宣太后》)改編。小說講述了秦昭王母親羋八子(也稱宣太后)的傳奇一生。羋八子是楚王的女兒,為楚王的妾所生。相傳羋八子城府極深,雄才大略,在秦國把持朝政、呼風喚雨近40年。然而在史書中,對於這個人物並沒有太多記載,還傳聞是一個色情的女人。“這反而給了我們發揮和藝術創作的空間。”鄭曉龍說。
在《甄嬛傳》盛名之下再接拍《羋月傳》,孫儷很有壓力。歷史正劇這個定位,又要求她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功課,而當時她剛剛生下女兒。但看完劇本后,她一口答應了接演。開拍前,孫儷提前一個月開始背台詞,把自己“禁閉”在房間裡。為了揣摩出羋月君臨天下的氣場,孫儷邀請老公鄧超幫忙對台詞。而鄭曉龍導演在片場日日夜夜嗑瓜子,壓力越大越嗑。
談到自己從2007年開始拍攝的《甄嬛傳》和《羋月傳》兩部古裝戲,鄭曉龍並不認為是一種轉型。他說:“在古裝戲裡,我堅持的也是現實主義和傳統的東西,和原來拍攝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並無二致。”
鄭曉龍認為,在中國的史書上,對於羋月本人並沒有正確評價和充分認識。她當政的40年,秦國從四分五裂變得強大起來,到她去世的時候,秦國的地盤和經濟實力是其他七國總和的一半,軍事力量也很強大,如果真像史書上說的那樣,她道德淪喪、穢亂宮闈,那麼秦國不可能如此強大。“因此,回歸歷史的真面目就是現實主義題材,就是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
重復拍攝相同題材是極大浪費
2007年,鄭曉龍買下小說《甄嬛傳》版權的時候,正是清宮戲泛濫不受業界待見的時候,因此沒有人和他搶奪小說。作者原來寫的朝代是虛幻的,與作者商量后,把歷史和朝代落到了實處,並以此來進行改編。
然而,為何不拍攝武則天、楊貴妃等觀眾更喜歡的歷史人物?鄭曉龍表示,那些題材一直被重復拍攝,但又缺乏突破,與其如此,不如塑造一個全新的歷史人物。
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針對電視劇的拍攝,鄭曉龍曾連續兩年提交提案——嚴格審查、控制中國電視劇的拍攝數量。“中國的電視劇一年拍攝1.4萬集,卻大量不能播出。我們是拍攝門檻太低,在這個過程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錢,尤其是還浪費了題材。拍攝之后如同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對於自己的作品,鄭曉龍很自信:“我追求的就是《羋月傳》這樣的效果,看一眼你就能記住。不但能夠記住人物的命運,還能走到歷史的深處。每一部作品都印著導演的名字,我要的就是這種大片的效果。”
好的電視劇要把目光聚焦普通人,折射出社會變遷
談到鄭曉龍導演和策劃的電視劇,不能不提的還有兩部《北京人在紐約》和《金婚》。在他看來,好的電視劇要折射出社會變遷,應該把目光聚焦普通人,“講述中國的平民史,那才是好的藝術作品”。
《北京人在紐約》的策劃靈感完全來自於現實。上世紀90年代出國熱,隻要能出國留學或者出國做事,那就是天大的好事,甚至大學都可以不上。去美國淘金,在一段時間變成了社會討論的焦點。當時曹桂林的同名中篇小說《北京人在紐約》剛發表,講述就是他在美國的故事——“如果你愛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是地獄”。鄭曉龍花了1萬元買下了這部小說的版權。
為拍片子,鄭曉龍到美國調研。當時紐約總領館文化參贊、現任文化部副部長的丁偉召開了開座談會,請來當地華僑和留學生暢談在國外的酸甜苦辣。座談會一開好幾場,鄭曉龍才發現出國這件事本身的復雜性。“后來,我突然想明白了,故事寫真了,觀眾就能夠接受,於是就有了銀幕上由姜文主演的這部電視劇。”鄭曉龍說,“電視劇不用那麼面面俱到,但是美國既然不如意,主人公為何又不願意回來,這是一個非常有邏輯的事情,電視劇必須得回答。”
有人夸鄭曉龍的電視劇特別會為社會把脈,踩點踩得准。他說:“沒啥秘訣,我就是講人性。”在鄭曉龍看來,真實地講人性,不要違背人性胡亂編造,這樣的電視劇才有生命力。
拍攝《金婚》來源於鄭曉龍對父母生活的觸動。“爸媽過了一輩子,到了老了,平時不用面對外人,隻面對家人,自控能力差。我爸年輕時是軍人,年輕時候總是忍著,現在為了一點小事能和我媽吵一架。”《金婚》從1957年開始,一直拍了50年的故事,成為了熒屏上一部生動的中國平民史。“我們的電視劇作品什麼時候把老百姓放在心裡了,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鄭曉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