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硝煙剛剛散去,“雙12”的大幕又徐徐拉起。12月11日,走進電影院,你或許能在銀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國內首部講述電子商務大潮下年輕人喜怒哀樂的電影《電商時代》,於“雙12”前夕在全國上映。
公開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我國全社會電子商務交易額就達16.39萬億元,個人網店上千萬家。很大程度上,發生在“電商時代”的故事,就是一代青年生活狀態的縮影:無論你是資深“剁手黨”,還是想借助“互聯網+”的東風起飛的創業族,抑或是千千萬萬從事電商及上下游產業的普通人,電子商務都早已融入乃至左右著你的生活軌跡。
傳達電商時代年輕人的奮斗和堅守
《電商時代》出品人、深圳市深投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投文化”)執行董事、總經理楊偉光頭發花白,但最愛和年輕人聊天。“我注意到,在年輕人中間,電商和創業,是一個越來越熱門的話題。”楊偉光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就一直在琢磨,為什麼不能拍一部關於電商時代普通年輕人奮斗故事的電影?中國電影市場不能充斥著無底線的拜金、搞笑、娛樂,應該更多地反映現實生活,反映青年所真正關注的生活。”
2014年年底,在深投文化出品的另一部電影《我爸比我小四歲》的殺青宴上,楊偉光拍了拍青年導演陳曉曦的肩膀,請他執導一部“展現這個電商時代的片子”。正喝得滿臉通紅的陳曉曦心裡一驚,酒立馬醒了大半:“什麼?電商時代?”
“感覺這個題目太宏大了。”陳曉曦回憶,“當時的確有點懵——該從哪裡切入呢?”為了尋找感覺,陳曉曦找來幾部關於電商時代、淘寶村的紀錄片,埋頭琢磨。鏡頭下平凡人的命運讓他找到了創作沖動:“國內很多小鎮,人口隻有兩三萬,可家家戶戶都做電商﹔大量原本處於社會底層的年輕人,從電商中發現了創業的機會,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位置。”
同時,楊偉光又通過深投文化旗下開展電商業務的子公司,聯系到了許多通過電商平台創業的青年,讓《電商時代》主創團隊進行採風。很多從事電商行業的年輕人在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時,話題都離不開“拼搏”和“掙扎”:
有的商家每天隻睡3個小時,其余時間都守在電腦前回答顧客的各種疑問,最怕的就是“差評”﹔有的商家經歷過店鋪被封的挫折,全部心血毀於一旦,隻因為得罪了“店小二”(“店小二”是對一些電商平台工作人員的統稱,其掌握著成百上千萬網絡商家從開店到提高業務量的生殺大權——記者注)﹔還有的商家堅持賣正品,可生意反而比不上大批量賣假貨的店鋪,感覺“很受傷”……
楊偉光認為,從這些豐富的素材中,可以提煉出兩個並行的內核:奮斗和堅守。“我們要表現他們在奮斗過程中的苦樂與愛情﹔強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面對 ‘黑幕’和‘誘惑’時,對誠信的堅守。”
展現電商時代假貨問題
《電商時代》以 “網購到假貨”的情節為導火索開篇,講述了由范逸臣等人飾演的三個青年不打不相識,合伙在電商平台上創業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過銷售額激增的狂喜,面臨過被削減店鋪流量的黑幕威脅,更與組織大規模售假的黑心“店小二”斗智斗勇——最終,三人憑借著對夢想和誠信的堅持,在“電商時代”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之所以選擇“打假”為切入點,陳曉曦解釋:“電商時代的核心在於誠信和創新。‘打假’雖然是個老話題,但在電商時代比在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關鍵、更棘手。電商虛擬的一面,給了假貨天然的空間,這對賣家、買家都是誘惑和考驗,也對行業監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檢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去年我國網購正品率僅為58.7%。而《電商時代》片中的大量對白,也都指向了“賣假”與“買假”的爭鋒:“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賣的化妝品價錢可以這麼低嗎?那是因為當中有太多假貨啦!”“從你賣給我假茶壺的時候開始你就是這個樣子!就算是毀了別人你也不在乎!”“那些貪小便宜,連臉都不要的人,我們為什麼要去在乎他們啊?”……
“消費者常常抱怨在網上買到假貨,但假貨能有生命力恰恰因為其有市場。”陳曉曦說,“當一個月收入在四五千元左右的職場新人,在網上搜索價格在100~200元之間的耐克鞋,那他想買的究竟是真貨,還是假貨?
《電商時代》中,組織售假的“店小二”頗為自得地透露,可以通過“大數據識別系統”,根據消費者此前的購買均價、常購品牌等,來決定發貨時的真假。如果消費者的消費記錄多在100~200元間,系統就自動判定其沒用過大牌真品,就發送假貨﹔反之,如果一個消費者多次以高單價購買大品牌,系統就會為其分配真品。
真實的生活,甚至比劇本更精彩。近日,江蘇省徐州市一位網友從某網店買了一件800元的LV包,回來發現包包是假貨,於是報警求助。警方根據線索查處了這一售假網店。這不禁引發了大量吐槽:花800元,難道您還指望買到真LV嗎?
與此相對的,是一大批正努力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的“良心賣家”。影片中,三個電商合伙人為了運營店鋪不眠不休,卻堅持不用假貨打價格戰、不跪求“店小二”刷信譽刷好評,隻為了給顧客提供真正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用片中的話講,“互聯網時代,那就是最美好的時代”﹔而他們三個人,感覺自己就是“平凡的英雄”。
“這就是電商時代最需要的‘正能量’。電商時代的各種規則終究會清晰,最后站在時代之巔的創業者,一定是那些積累了良好信譽、和消費者一起成長的人。”楊偉光說。
戳破電商時代“一夜暴富”的成功學泡沫
《電商時代》制片人舒鳴,在片中客串飾演了一個諢名“小馬雲”、兜售電商時代“成功學”的騙子。片中,“小馬雲”用傳銷式的夸張語調,一遍遍向台下做著致富夢的青年“洗腦”:在電商時代不忽悠、不投機取巧,“永遠都隻能做loser(失敗者)”。“這個人物抓住了現代人的心理——想一步登天,想掙快錢。” 舒鳴說。
陳曉曦在前期採風調查時,也接觸過許多類似“小馬雲”的人物原型。“這些人其實大多挺年輕,走出校門沒幾年,背負著較大的經濟壓力,迫切希望改變命運。他們自己就是‘成功學’的受騙者,但騙起別人來也毫不含糊。”
對於“成功”的理解,阿裡巴巴集團執行主席馬雲的一句話讓陳曉曦印象最為深刻:“想成功就不能隻做今天的生意,要想明白15年以后你要干什麼。”陳曉曦深以為然,他想用“假馬雲”的荒誕,讓更多年輕觀眾思考“真馬雲”的哲學——《電商時代》中,騙子的嘴臉最終被人們認清,“一夜暴富”的泡沫被戳破﹔成功隻屬於真正有准備的人。
楊偉光把《電商時代》定位為一部“主旋律商業片”。當初選擇電商為題材,身邊很多人都不看好,因為“不是都市男女愛看的類型”,但影片點映后的反響給他吃了顆定心丸。
12月9日晚,《電商時代》在武漢舉辦提前點映會,邀請近百名年輕的電商從業者觀看。電影散場之后,許多觀眾還遲遲不願離去,圍著主創團隊聊感想。深投文化工作人員王少偉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名網店店主看完片子對他說:“你們把電商時代的內幕、美丑都給拍出來了,說出了我們的心聲!看這個電影就像在看自己的故事。”
而這樣一部契合時代主題的片子,也為政府所鼓勵支持。舒鳴對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電商時代》在送審報批過程中極為順利。“審台詞時,一句台詞都沒被改﹔到了把成片報送技術審批的階段,隻花了3個工作日我們就被審核通過了。”據悉,《電商時代》的第二部也已經開始籌拍,並計劃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於明年的“雙12”前夕上映。
舒鳴將這部電影視作送給電商時代每一位追夢人的禮物。曾是一名音樂人的他,為《電商時代》的主題歌《那就是你》作詞作曲:“你需要去改變,別墨守成規!向自由起飛。站在城市中間,熬紅了的雙眼﹔昏暗街燈對面,那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