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年過耳順的鄭曉龍又火了。他導演的81集大型古裝戲《羋月傳》甫一播出,就引發了收視熱潮。不同於以往的古裝戲,也不同於他之前的《甄嬛傳》,鄭曉龍這次野心似乎更大,他把鏡頭對准了中國歷史上的女政治家——秦宣太后。
這就是鄭曉龍。他的職業生涯始終充滿著“不安分”,他總想在不斷嘗試中尋求藝術上的突破。因此,他的不少作品在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都具有標簽性意義。《北京人在紐約》《四世同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刮痧》《金婚》《甄嬛傳》……這些經典電視劇都由鄭曉龍策劃或執導。
王朔、馮小剛、葛優、趙寶剛這些如今文藝界的大腕,都與鄭曉龍相識於微時。有人戲言,在中國電視行業,“如果沒有鄭曉龍,葛優演不了‘李冬寶’,姜文當不成‘王啟明’,馮小剛可能還在工廠畫畫,趙寶剛還在首鋼當工人”。鄭曉龍和他的同伴們一起推動著中國電視劇歷史的發展進程。
《甄嬛傳》的播出,引發收視狂潮,不僅在華人世界收獲良好口碑,甚至還打開了海外市場。鄭曉龍將原作者凌空虛構的故事“落地”到清王朝雍正年間。通過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的殘酷現實,展示了后宮與前朝盤根錯節、復雜多變的關聯。甄嬛從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最終成長為一個善於權謀的深宮婦人,直到登峰造極,成為一朝太后。取得巨大成功的《甄嬛傳》,如今在鄭曉龍看來,是需要甩掉的一個包袱。這一次,鄭曉龍希望給觀眾呈現一部不一樣的作品。
“《甄嬛傳》主要是宮斗,在《羋月傳》裡宮斗少了,這裡的宮斗不僅是為了爭寵,更有家國情懷。戰國時代,嬪妃基本都是各國的公主,聯姻、和親是基本的婚姻形態。各國通過這種方式與其他國家建立聯系。嬪妃之間的爭斗,反映的是各個國家間的政治關系。”鄭曉龍對此有著深入的思考。
在有限的史料記載裡,羋月被寫成是一個“情感放蕩、作風隨意”的女人。“在她垂帘聽政后,四分五裂的秦國統一起來,並逐漸成為戰國七雄當中領土面積最大、經濟和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鄭曉龍說,“假如她真的是一個價值觀有重大問題、生活放蕩的人,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成就?”
在《羋月傳》中,鄭曉龍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塑造羋月。“羋月是秦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換過程中新興力量的代表,有著強烈的進取精神。”他說,“在羋月執政期間,一直堅持商鞅之法,同時反對分裂,從而使秦國有了國家概念,也有了天下統一的概念。”鄭曉龍希望在羋月身上體現出那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因為那樣才是本質上的真實。
《羋月傳》和《甄嬛傳》都講述了一個女人的成長史,但羋月不同於甄嬛,她從一個隻有兒女情懷的人,最終成為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整部劇貫穿了羋月的三段愛情,在鄭曉龍看來,正是這三段愛情在客觀上成就了羋月。“小時候,黃歇教她讀書﹔到了秦國后,在秦王的影響下,她有了家國情懷﹔秦王死后,義渠王幫助她恢復了在秦國的地位。每一段感情,無論是性格塑造,還是知識的積累,都對她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古裝戲的服飾,鄭曉龍一直是很嚴肅的。與此前先秦時代的影視劇相比,《羋月傳》的整體色彩鮮亮很多,包括服裝、頭飾等。有人對此提出質疑,鄭曉龍解釋說:“我們根據這些年的考古發現,對人物服裝做了些藝術加工。從新考古發現來看,當時楚國除了沒有棉,其他的紡織品基本都有。戰國時期,秦國的鑄造技術比較發達,秦國的頭飾金子比較多。楚國在南方,用羽毛做裝飾比較普及。”這些元素都體現在劇中人物的服裝和造型設計上。此外,因為秦人尚黑、燕人尚白、楚人尚紅,在服飾和建筑的設計上,這些都有明確體現。
“古裝劇也要有現實主義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增強劇作的厚重感和感染力。”談及《羋月傳》,鄭曉龍說:“《甄嬛傳》的主題是批判,《羋月傳》則努力想帶給觀眾積極的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