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乾坤。每到歲末,各種漢字盤點便逐漸展開。12月21日上午,一年一度的“漢語盤點”,將在北京揭開“年度字詞”的面紗。“漢語盤點”活動至今已舉辦10年,旨在“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當年的中國和世界”。
在年度漢字揭曉之前,讓我們用語文課的形式,細致、深入地來認識一下2015年的字界“網紅”,比如“曆”、“呦”、“biang”。
曆
“曆”與“歴”的“糾錯”
釋義:據黃安靖查閱典籍所知,最早在先秦時代,在哲學家庄子所著《庄子·齊物論》中,“曆”是指人,“推算歷數的人”。在漢代《淮南子》裡也出現這個“曆”字,指“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氣的方法,就是歷法”。在《后漢書·律歷志》中,“曆”就是指歷書。
日前,有媒體報道,歲末發行的《故宮日歷》,被《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公開“糾錯”,稱封面上繁體字“歴”字寫錯,應改為“曆”。隨后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對此作出了回應,認為“歴”是出現較早、含義較廣的古字,雖然后來分化出了“曆”專用於表歷法之意,但以“歴”代“曆”仍不為錯。而“歴”在漢唐之間常寫作“廣林止”,即《故宮日歷》封面用字,這也是沿用1935年版《故宮日歷》封面上的漢隸碑拓集字,並非錯別字。
12月20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聯系到《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聽完記者的轉述,他表示自己此前並沒有糾“故宮日歷”的錯。對於“歴”、“曆”的用法差異,他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詳細闡明說,“故宮日歷使用‘歴’不算錯,因為這個字與‘曆’是通用字。只是,作為一家重量級的文博單位,在公開出版物上,我認為選擇用‘歷’的繁體正字‘曆’要好些。”
呦
名字裡的諾貝爾獎
釋義:象聲詞。形容動物的叫聲。黃安靖說,這個字,主要是用疊字,專指鹿的叫聲。在宋代以后,可用單字,擴大為,描摹動物的叫聲。
2015年10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發明青蒿素治療瘧疾榮獲諾貝爾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這一消息讓全中國人為之振奮。很多人驚喜地發現,她的名字裡大有乾坤。她的名字“呦呦”取自《詩經·小雅》中《鹿鳴》一詩之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曾注稱,蒿即青蒿。為她命名的家人,可曾想到女兒會與她的名字之間有一種如此奇妙的不解之緣?
biang
罰抄biang字1000遍
釋義:指陝西關中漢族傳統風味面食,又名褲帶面。該字的筆畫簡寫42畫,繁寫56畫,有“漢字中筆畫最多的字”之說。繁體字寫法在《關中方言考詞語釋》書中可見,簡體字寫法在《中國諺語集成·陝西卷》書中可見。該字的注解中有“指調有油潑辣子的寬面條。注解:大面”。
2015年10月,成都某大學有學生因為上課遲到,被輔導員罰抄1000遍“biang ”字。
這個結構復雜、筆畫繁多的漢字,如果抄寫千遍是種什麼體驗?第一個遲到的人,抄寫到第200遍就再也抄不下去了,第二個遲到者干脆換成手繪100個兵馬俑替代。
網友吐槽:我抄biangbiang千百遍,再也不愛biangbiang面。(記者張杰 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