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爾《25》
竇靖童《River Run》
林俊杰《和自己對話》
昨天,英國當紅流行歌手阿黛爾·阿德金斯的全新數字專輯《25》落戶QQ音樂,正式發行。在此之前,林俊杰的新專輯《和自己對話》在網上與歌迷見面,王菲與竇唯的女兒竇靖童也以兩元錢的價格發行了全新數字專輯《River Run》。在實體唱片式微的情況下,國內外的新老歌手紛紛盯上了數字專輯的市場,而業內人士也認為數字音樂將成為挽救音樂產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尚屬初生階段的付費數字音樂,若想扛起音樂產業的大旗,還需跨過三道坎。
一道坎
歌手人氣旺不旺盛
自去年12月周杰倫在QQ音樂發行《哎呦,不錯哦》,一年來已有周筆暢、張學友等不少歌手發行數字專輯,但此次竇靖童數字音樂的上線卻更加引人注目:與周杰倫、BIGBANG等知名歌手不同,竇靖童此次發行的《River Run》是她的首張專輯。
然而,比起周杰倫、張學友等歌壇大咖,竇靖童數字音樂的銷售量稍顯暗淡。自12月11日發行至今,《River Run》在QQ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等平台的銷售量僅有5萬張左右。相比之下,幾乎與竇靖童同時發行數字專輯的林俊杰,銷售數量在一周內已超過50萬張。BIGBANG四張數字專輯《M》《A》《D》《E》的銷售總量則更為驚人,已超過400萬張。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數字專輯雖無需實體投入,看似起點很低,但更適合明星大咖來玩。盤點一下獲得大賣的數字音樂專輯,從張學友到周杰倫,從黃子韜到BIGBANG,無一不是具有活躍粉絲群的知名藝人。新人想借此出道,其實並不容易。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隻有那些已有固定粉絲的歌手,才更容易獲得成功。”在知名作詞人、音樂人崔恕看來,數字專輯的發售屬於典型的粉絲經濟,需要有願意為此買單的粉絲,“人氣的積累是必要的條件,而這個隻能靠時間。”
二道坎
歌迷掏錢願不願意
“大方點,直接免費啊。”
“也沒點兒群眾基礎就收費,誰買賬啊?”
盡管竇靖童的新專輯隻賣兩塊錢,但在豆瓣網的小組裡還是有網友表達了“不想掏錢”的聲音。
與動輒定價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的實體唱片相比,數字專輯的定價已經是“白菜價”。除周杰倫的數字專輯定價為20元之外,周筆暢、林俊杰等大多數歌手的數字音樂售價均在5元左右。陳粒近期在網易雲音樂發行曲目的售價更是低至1元錢。但這對於不少習慣了免費聽歌的互聯網一代來說,依舊是他們心頭的“不能承受之輕”。
“從消費習慣來看,國人確實不願意為虛擬的物品買單。”網易音樂高級總監王磊感慨,這是版權意識不強的網絡時代留下的后遺症,一時間尚不能完全扭轉。數字專輯想要大行其道,消費者的心理關口必須突破。
付費意識的薄弱更導致了盜版音樂的橫行,這不禁讓華納音樂亞洲區業務拓展高級副總裁馬秀興充滿擔憂,“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樂壇盜版非常多,音樂公司都不敢再投資,導致了音樂人斷層,根本沒有年輕一輩的藝人被推選出來。”馬秀興道出的其實是一個行業的現實憂慮:“隻有在沒有盜版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比較安心地投資。”
好在,在政府的推動下,版權意識日漸完善。今年7月以來,國家版權局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轉授權傳播音樂作品。10月31日,隨著各音樂平台非版權音樂作品下架過渡期的結束,中國數字音樂產業也正式終結了音樂平台無需購買版權的“免費午餐”時代。“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的意識,消費者沒有需求,就沒有供應。”馬秀興說,“隻有慢慢培養起歌迷的付費意識,數字音樂才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
三道坎
平台特色鮮不鮮明
數字專輯若想持久運作,必須以正版版權為依托。如何把版權轉化為能夠持久運營的商業模式,是各大音樂平台需要面臨的一大考驗。
2015年的數字音樂市場爆發了一場“版權大戰”,阿裡、騰訊、網易等平台均花費大價錢購買獨家版權。不過,自今年10月以來,隨著QQ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等平台達成轉授權協議,各家音樂平台握手言和,共享曲庫,版權戰逐漸落下帷幕。“版權大戰只是音樂正版化路上的一個短暫泡沫,遲早會被戳破。”在王磊看來,如果各家平台隻把購買版權當作最終目的,那麼這場版權的“圈地運動”也會變得沒有意義。
在版權大戰的硝煙日漸消散后,未來的數字音樂平台必須把注意力從追求新用戶,轉向挖掘平台手中已有用戶的商業價值。為此,各大音樂平台都在積極備戰,挖掘凸顯內容差異化的商業發展空間。今年6月,網易雲音樂推出會員付費包的收費模式,並推行原創音樂人發行歌曲的付費機制,民謠音樂人陳粒的單曲《愛若》就以付費形式獨家上線。而對於用戶數過億的QQ音樂來說,除廣告收入與綠鑽會員收入外,“音樂O2O將成為QQ音樂發展的下一個目標,線下演唱會也會是QQ音樂所看重的收入來源。”據騰訊數字音樂部總經理吳偉林透露,發行數字專輯數量超過400萬張的韓國團體BIGBANG,將在明年3月來華感謝歌迷,舉辦線下粉絲見面會。
“音樂平台風格的不同,也使其探索商業模式的方向出現差異。”在太合麥田CEO詹華看來,QQ音樂偏重主流樂壇,蝦米音樂偏重獨立音樂人,網易雲音樂的風格則更為文藝,各家平台按照自己的風格找准定位,數字音樂市場才能向更加細分的方向發展。(實習記者 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