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廣電行業2015:"一劇兩星"一年間 "盒子"遭重拳

2015年12月24日08:2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廣電周刊盤點2015· 年度印跡

  風過留聲,雁過留痕。2015年行將結束,縱觀這一年,廣電行業可謂熱熱鬧鬧,調整、提升、改變不斷,且影響深遠。

  4月

  境外影視劇管理出新規

  4月1日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落實網上境外影視劇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正式實施。《通知》規定,引進劇在視頻網站有“數量限制、內容要求、先審后播、統一登記”四項主要原則。

  6月

  “中國電視購物聯盟”正式成立

  6月19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起的“中國電視購物聯盟”正式成立,聯盟組織成員單位簽訂了電視購物行業自律公約,這意味著中國電視購物行業進入新的規范發展期。

  金鷹紀實頻道上星

  6月29日,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上星播出。這樣一來,湖南和北京、上海一樣,一個省級廣電機構,同時擁有綜合、卡通、紀實三個衛星頻道。

  7月

  嚴格主持人持証上崗

  7月1日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主持人和嘉賓使用。具體要求包括:嚴格執行主持人上崗管理規定。廣播電視節目要明確主持人和嘉賓的分工,主持人應承擔節目的串聯、引導、把控等功能,不得設置“嘉賓主持”等。

  9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

  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要在全國范圍推動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確立了四項保障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為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提供法律保障。

  50家社團簽署自律公約

  9月15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50家社團在京聯合簽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自律公約》。《公約》明確提出了“十提倡”“十不為”。該《公約》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和中國出版協會發起制定。

  “一劇兩星”一年間

  2015年是“一劇兩星”的元年。這一年,電視劇制播市場格局大變,原有生態環境完全改觀,高收視劇目減少,一般電視劇收視低迷﹔一線衛視競爭激烈,網絡視頻在收視和購劇上權重增加﹔年輕觀眾有回歸態勢﹔大劇投資規模上億元,電視劇制作機構投資更加謹慎……唯一不變的是,制作精良的古裝大劇、年代大戲依舊強勢,是各大衛視比拼收視的利器。

  從今年年初的《武媚娘傳奇》到年中的《琅琊榜》《花千骨》《偽裝者》,再到年尾的《羋月傳》,毫無疑問,古裝大戲勢不可擋,稱霸熒屏。甚至像電影賀歲檔一樣,電視的“跨年檔”逐漸形成,成為超級大劇的必爭之地,成功范例有《武媚娘傳奇》和《羋月傳》。

  金牌編劇、金牌導演的大作市場號召力隻增不減,著名導演鄭曉龍、著名編劇高滿堂,知名導演郭靖宇、知名制作人侯鴻亮等人的大作不愁買家。大制作投資規模統統超過億元,贏利模式改變,網絡成為購劇的重要砝碼、收視率的中堅力量。無論是投資方還是電視台,購劇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這是不是IP(知識產權)”。由IP改編的電視劇大有全面超越原創電視劇的勢頭,其中一點不可否認,粉絲遷移最經濟實惠,對於宣傳,省時省力。當下,資本市場已經把點擊量作為購買IP的基本條件。

  在一些高收視率的電視劇之下,意外收獲是年輕觀眾的回歸,功不可沒的是青春題材電視劇《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等,偶像明星的粉絲“圈地運動”也進入白熱化。相比之下,演技派明星紛紛“回爐”,隨著幾部大劇的熱播,胡歌、霍建華、鐘漢良再次翻紅,王凱迅速走紅,一些演技派男星如靳東、黃軒、朱亞文等迅速借力上位。

  宮斗劇繼續發揮超規模的收視效應。據統計,宮斗劇更能吸引年輕女性觀看電視,高學歷高收入人群觀看比例也有上升。在2015年各大衛視的各年齡段收視排行中,相關數據顯示,湖南衛視仍然最受年輕人歡迎,浙江衛視緊隨其后﹔而直到55歲以上時,北京衛視才躍居首位。這和所播電視劇風格有明顯的對應關系。

  這一年,電視劇收視率造假也進入瘋狂狀態。郭靖宇導演的《大秧歌》播出時,幾個地方台的收視率兩天之內陡然下降,疑點頗多。郭靖宇公開揭露:“有的城市的收視率比前一天下來了109倍,請問,是哪隻黑手操縱了收視率?之前發聲明承諾‘君子不與賊人為伍’,就知道一定會被黑,但沒想到黑手如此猖狂!”這一年,痛斥電視劇收視率造假的還有張國立、侯鴻亮等知名電視劇制作人以及各大電視劇制作機構。

  除上述電視劇制播業態出現較大變化外,“一劇兩星”播出模式業界也在不斷探索,先是1.5輪跟播模式,之后是年底的《羋月傳》營銷模式堪稱典范,它將“一劇兩星”衍生為“一劇兩星兩網”(即兩家衛視和兩家網站),變相回歸“一劇四星”模式,且之后又誕生了“一劇三星”模式,安徽衛視成為繼北京衛視、東方衛視之后的第三家播出《羋月傳》的衛視,但播出形式令人叫絕——“白+黑”連播的霸屏模式:白天檔5集連播,晚間檔2集連播。各大衛視也真是蠻拼的。此外,大衛視的獨播劇,一些電視台的周播劇嘗試,都是為了拼收視率。“一劇兩星”徹底改變了原有業態,應對市場的各種創新模式還將陸續涌現。

  違規“盒子”遭重拳

  今年11月中旬,很多人發現自己家裡的電視盒子沒什麼用了,打開以后看不到以前想看的內容,電視盒子像一個塑料空殼成了擺設。是的,時隔一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再次對電視盒子進行整治。

  11月初,為管理電視盒子市場的混亂,總局推出行規首批屏蔽81個非法應用,不少第三方直播應用上榜,其中包括風雲直播、千尋影視、西瓜影音、喜馬拉雅、快播TV等。此輪整頓力度之大不言而喻,這對於號稱“內容為王”的互聯網廠商推出的盒子的打擊是致命的,以佔盒子市場70%份額的天貓魔盒為代表的OTT盒子廠商都受到重創。

  同時,總局針對網絡電視和電視盒子再次發布禁令,要求七大牌照商對照包括“電視機和盒子不能通過USB端口安裝應用”在內的4點要求自查自糾。4點具體要求是:2015年年初以后發布的機型嚴禁支持USB安裝應用,嚴禁內置可訪問互聯網的瀏覽器,嚴禁應用商店或其他手段推送聚合應用軟件、視頻網站客戶端、電台應用軟件,嚴禁應用商店或其他手段推送可通過手機間接遙控播放視頻的遙控器應用。總局明確表示,以上4點要求如果廠商做不到就取消其播控權。

  近些年,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導致許多灰色地帶成為了互聯網創新的最佳地點,其中電視盒子更像是脫缰的野馬在市場上野蠻生長,四面開花。此次,總局再出重拳進行一系列整改,旨在逐步理清內容播控平台、運營商和終端產業鏈的關系和次序,這對有線電視和電視台是一大利好。與此同時,總局也在逐漸調整,布局自己的智能化道路。在今年9月“三網融合”方案發布以后,推行“電視+互聯網”模式水到渠成。目前,總局在包括北京、上海、河南、貴州、新疆、甘肅、江西、廣西、山東等地都進行了“電視+互聯網”模式的嘗試。

  新法下的危與機

  2015年9月1日新《廣告法》正式施行。其實從今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開始,新《廣告法》就引起業界廣泛探討,到9月1日正式實施,新《廣告法》更成為當時的輿論焦點。

  相較於修訂前的《廣告法》,我國廣告業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營業額已經從1995年的200多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5600多億元,廣告的發布也由過去的傳統媒體推送到現在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線上線下的多形式發布。

  作為廣告的最后一道把關人,新法強化了對大眾傳播媒介廣告發布行為的監管力度。不僅對醫藥、煙草等特定商品的廣告發布作出嚴格規定,還加大了媒體發布虛假違規廣告的處罰力度。由原來的根據廣告費用處1∼5倍罰款,增加到3∼5倍,還有的廣告費用難以計算的,現在最高可以罰到200萬元。

  業內人士預測,目前電視廣告有30%受新《廣告法》影響。的確,新《廣告法》重點規制的產品和廣告形式是很多省級地面頻道和城市台、縣級台重點客戶群,這些廣告的流失,將使一些省級地面頻道和城市台、縣級台失去業務支撐,考驗其生存問題。

  對於新修訂的《廣告法》,有專家表示,媒體不妨把作為治理自身廣告刊登管理中的“危機”轉變為提升自身社會責任和公信力的“契機”,念好媒體廣告刊登管理經,迎來媒體廣告更好的生態。

  “抗戰編排”有溫度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要求上星頻道9月1日∼5日暫停所有娛樂性質節目的播出,各家衛視原定9月1日∼5日期間播出的娛樂節目都順延或改期。

  每到7、8月,抗戰劇就成為了熒屏主角,收視率也是居高不下。而在今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特殊日子裡,抗戰題材電視劇更是從8月下旬開始便成為熒屏主流,各主要衛視在黃金時段編排的幾乎都是清一色抗戰劇。除了集中播出《黃河在咆哮》《南僑機工英雄傳》《太行山上》等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的重點劇目,許多上星綜合頻道還首輪排播《左手劈刀》《畢業歌》《偽裝者》《鐵在燒》《地雷戰》等抗戰題材電視劇,安排重播《誰是真英雄》《我的團長我的團》《野山鷹》《東北抗日聯軍》《鐵血紅安》等經典抗戰題材電視劇。

  除了電視劇之外,紀錄片和動畫片也成為展映的主打。經典抗戰電影《地道戰》《雞毛信》以及一部此前從未被影視作品反映過的《淵子崖保衛戰》作為“抗戰三部曲”於9月1日∼5日,在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和湖南衛視分別安排播出,試圖通過動畫的形式,讓抗戰勝利這一歷史進入“00后”“10后”孩子的視野。

  總體來看,央視及各個衛視相關紀念節目類型較為多元,正常播出的文化益智類、生活類節目也紛紛推出主題策劃。

  真人秀邊走邊改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電視觀眾,會發現很多以前出現在影視劇中的演員都開始本色出演——參加真人秀節目。學者給出的真人秀節目定義是“對自願參與者在規定情境中,為了預先給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規則所進行的競爭行為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雖然沒有任何角色的設定,但真人秀裡的這個“秀”字說明這絕非是簡單的記錄,在看似簡單記錄的同時,也折射出特有的社會意識形態。那麼真人秀應該秀什麼呢?

  首先,在總局“一劇兩星”政策的影響下,2015年各大衛視在自制內容上持續發力,而其中最火爆的就是真人秀節目。其次,因為明星“天價”出場費和節目版權引進這兩道門檻,目前的熱門真人秀隻局限在湖南衛視、浙江衛視、上海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等衛視第一梯隊之間的競爭。再次,節目模式過於單一也引起觀眾詬病。引進美、日、韓等國家的綜藝節目版權,嫁接中國明星的做法逐漸令觀眾審美疲勞。

  客觀地看,真人秀節目的繁榮,有利於豐富電視文藝形態,拓展電視表現領域,為廣大人民提供更加多樣的收視選擇。也有利於鞏固並凸顯廣播電視內容原創和制作優勢,提高廣播電視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而目前真人秀節目的同質化、過度娛樂化、重引進輕原創等問題也引起了廣電管理部門的關注。

  在電視節目最火爆的暑期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於7月22日非常有針對性地下發了《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被業界稱為“限真令”,對真人秀節目的導向、內容、格調、人員等提出明確要求,清楚地表明總局的立場態度、管理理念和調控原則。在“限真令”中,雖未點名具體綜藝節目,但其指向性頗為明確,即節目要關注普通群眾,不能隻靠明星博收視,同時對於那些“有意思”但沒意義的綜藝節目,總局將通過黃金時段節目備案、各類評獎評優等管理機制進行引導調控,對於優秀的真人秀節目大力扶持,對於缺少價值和意義的真人秀節目加以抑制,對於內容低俗有害的真人秀節目堅決查處糾正直至取締。

  僅有紅頭文件還不夠,2015年8月2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專門召開真人秀節目培訓班,面對面給衛視負責人上了一堂真人秀該秀什麼的公開課。中心意思就是“不能把群眾作為明星陪襯或節目背景,要讓群眾成為節目的主角。”在此期間,總局採取了一系列調控引導措施,表揚了一批,警告了一批,停播了一批,整改了一批。

  2016年,在觀眾需求和總局要求的雙重壓力下,真人秀節目將著重突破拼明星、拼投資和拼“笑”果的桎梏,向內容原創、價值引領和關注普通人方面下功夫。(本版文字由本報記者 李彥 魏芳 楊雯 採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