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除了傳統的採、寫、編、評,記者還要掌握新媒體技術、互聯網思維,最好能充分了解用戶需求,創作出讓人喜聞樂見的產品。文字素養、產品思維、營銷手段……記者越來越像一個多面手。也有人認為,記者就是要寫好稿件,媒體需要的是能進行全方位報道的團隊,而不是一個記者掌握所有的本領。本期茶座,請媒體一線採編人員聊聊心目中全媒體時代的記者。
入職后,我所在的報社領導就一再重申,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已經過時,現在需要的是全媒體記者。當時的我,因為本科和研究生所學的不是新聞專業,對記者這份職業尚且懵懂,所以,並不能體會這句話的意義。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工作的逐步展開,越來越覺得這句話是醍醐之言。
為什麼呢?這是時代造就的。這個時代是信息時代,也是網絡時代。對於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來說,這既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說它最好,是因為信息源廣闊。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廣泛地搜集各種信息。但是,有利就有弊,信息源數量的增加導致了信息發布者的增多,隻要您有一部手機,上面裝了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就可以發布信息。這樣簡便而成本低的發布信息方式導致了信息的廉價性,人們不用看報紙、看電視就會得到大量的信息。人人會發布信息,人人會拍攝照片。記者似乎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職業。
一時間,國內輿論對傳統媒體一片唱衰,感慨江河日下之聲不絕於耳。傳統媒體會因為網絡的出現湮沒在歷史長河嗎?顯而易見,這是不可能的。網絡只是一種工具,人怎麼能被工具困死?說白了,工具無罪,人有過。我們過往存在一個思維弊端,視網絡為仇讎,以這個思維處事,傳統媒體在這個網絡社會必死無疑。要想存活,我們必須轉變思維,親近網絡,利用網絡,把昔時堂前客,變成今日座上賓。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信息迅猛的時代屹立不動,巋然不倒。所以,傳統記者轉變為全媒體記者是繼續生存的必由之路。
最近,齊魯晚報推出了新版“齊魯壹點”APP,這是一款針對全媒體記者的APP。在這款APP上發稿與報紙上發稿不同,需要記者自己對稿件進行採、寫、編、攝,有時候還需要錄視頻,要求極高。記得有一次,我出去採訪一個活動,負責全媒體的同事打電話說需要在“齊魯壹點”上發。我就改變了採訪策略,原先以文字為主,變成了以圖片為主,因為圖片才能奪人眼球。相比攝影記者,我缺少經驗,但也試著拍了一些圖片,傳給“齊魯壹點”后,我成了這個活動的第一個信息發布者,圖文並茂。
要想成為一名全媒體記者,路遙遙兮。全媒體記者的要求是一身多能,既能服務於廣播、電視,又能勝任報刊、網絡記者的角色,關於新聞報道的十八般武藝得樣樣精通。從個體角度而言,顯然距離這個目標不啻天地。隻能說,很多記者都還在走向全媒體的路上,唯有不斷努力,才能縮小差距。
(朱文龍: 齊魯晚報濟南新聞中心記者)
【本文系《青年記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