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2015五勝五敗話電影 “勝”在創新“敗”在跟風

2015年12月30日07:35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自2003年全面推進電影產業化以來,剛剛過去的2015年度大抵是中國電影最為風光的一年:這一年,中國電影票房再度井噴,年度票房定格在420億左右,比去年多出了100多億,同期增幅超過40%﹔中國電影單月、單日票房多次超越美國,業內普遍預測中國電影整體票房將在兩年內全面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票倉﹔這一年,國產電影首次登頂票房冠軍寶座,此前這一位置都由進口大片“世襲”﹔這一年,國產類型片“黑馬”迭出,從喜劇到動畫,從懸疑到文藝,總能在市場遇冷時上演“單騎救主”的好戲……種種跡象表面,中國電影市場全面開花,正在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道路上急行軍。

然而,繁華過后多是蕭條,風光背后也有隱患。2015年也是中國電影產業各種問題凸顯的一年:這一年,網絡購票取代傳統櫃台購票,成為電影消費的主流方式,由此衍生的對於片方、電商補貼票房的爭議也不絕於耳。400多億的票房有沒有虛高?市場的發展呼喚著各方面的規范。這一年,中國電影界跟風的惡習不改,什麼類型的電影賣座就一窩蜂拍什麼。青春片、IP大電影產量驚人、質量堪憂,終於讓《致青春》帶起的“青春小時代”落幕,也讓IP大電影的“吸粉效應”不再。

飛速發展中的中國電影行業擁有一張極其復雜而多變的面孔,任何的總結和盤點都難以將它精確地定格。仿效三國時期郭嘉的“十勝十敗”說,北京晨報記者試圖用“五勝五敗”向讀者勾勒出2015年度中國電影行業的大致模樣。當然,“勝”、“敗”肯定不止本文列舉的這些條,但總體而言,2015年度的中國電影“勝”在創新、“敗”在跟風。

勝在創新

細數2015年度上映的國產電影,《捉妖記》、《西游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毫無疑問是表現最為突出的兩部。《捉妖記》基本上代表了現如今中國電影工業可以達到的高度﹔《大聖歸來》則更像一個勵志故事,為國產動漫的從業者樹立了一個可以學習和模仿的榜樣。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代表了中國電影產業向好的發展方向,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創新”。

《捉妖記》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電影。在它之前,電影市場就沒有出現過一部真正主打特效的國產電影。即便有的國產片以“主打特效”為噱頭,也找了好萊塢的特效公司,最后呈現出來的都是“五毛特效”,完全無法與好萊塢同類型影片相比。作為夢工場動畫部門曾經的負責人,《捉妖記》的導演許誠毅是一個真正懂得如何做出高品質特效的專業人士,他的拍攝方法是夢工場式的,而不是“中國式”的。他明確知道哪些地方一定要投入大量的人工、金錢去做,哪些地方可以省,這就與那些隻懂得給錢請好萊塢特效團隊的創作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大聖歸來》之前,國產動畫電影一直深陷“低齡化”的泥沼不能自拔。“喜羊羊”、“熊出沒”系列動畫電影,制作周期短,票房成績還不錯。它們的受眾群一直是低齡兒童,成人除了陪孩子的之外,極少有自己買票去看的。《大聖歸來》跳出了“喜羊羊”的路子,從籌備到拍攝完成,耗時長達8年之久,是真正的“慢工出細活”。該片不僅畫面制作精良,其敘事的切入角度也很獨特,讓成年觀眾也產生了共鳴。在無數成人“自來水”的助推下,《大聖歸來》的票房高達10億。

敗在跟風

“跟風”是中國電影行業的痼疾,今年尤其嚴重,“跟風”的主題是“IP大電影”。不管是網絡小說,還是綜藝節目,抑或是流行歌曲,稍微有點知名度的IP要麼已經被改編成電影,要麼在被改編的路上:從《爸爸去哪兒2》、《跑男大電影》、《左耳》、《梔子花開》、《一生有你》、《愛之初體驗》、《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這些“IP大電影”靠懷舊和粉絲收獲了不菲的票房,口碑卻大都爛得一塌糊涂。另一個被“跟風”了好幾年的主題“青春電影”今年依舊泛濫,玩的依然是分手、墮胎、車禍、殘酷青春那一套,其中不少“IP大電影”是重合的,例如《梔子花開》。好在被狂轟濫炸的觀眾今年開始醒過神來,對這種跟風的青春片不再買賬。(記者 楊蓮潔)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