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期

成就报道要有“辩证思维”【3】

——《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上)》写作体会

人民日报任仲平写作小组

2014年02月10日14:4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二是“问题意识”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有人认为,写问题会对冲成绩、消解信心。这种想法,恰恰是缺乏自信、没有气度的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成就是在前进中创造的,问题也常常是在前进过程中产生的。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敢于正视问题、谈论问题,才会让人民对我们党更有信心。

换个角度想,问题会因为你不谈就不存在吗?会因为你不写就看不见吗?这些年来,中央领导一直要求主流媒体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不敢针对问题释疑解惑,不愿面对矛盾析事明理,说起来花团锦簇,论起来高歌猛进,焉能达到求同存异的要求,又如何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

这篇任仲平文章,努力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充分论述转型碰撞期、特殊敏感期、危险高发期的矛盾和风险,透彻分析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背景下治国理政所遭遇的掣肘与挑战。文章不仅以很大篇幅说足挑战和问题,在论及成绩时,依然用的是“问题视角”:“今日回望,也许我们仍觉不足,却不能不感叹历史的进步——听证会虽在细节上还屡受诟病,但不要忘了,这种参政形式只是近十年才广泛运用;信息公开虽然还会面对各种质疑,但同样要看到,公开透明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即便推进改革会带来更大压力,即便培育群众的权利意识可能会面临更大挑战,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争议的声音可能变多、质疑的音量可能变大,但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是通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越是围绕问题写,越能看到平静中孕育巨变,转型中矛盾凸显,机遇中风险四伏,奋进中充满挑战,从而得出“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的结论。越是围绕问题写,越能看出“转变”势在必行,成就来之不易,道路彰显意义,从而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

刘云山同志指出,宣传报道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主流媒体做成就报道时最应具有的意识。任仲平文章这几年的一大转变,就体现在“问题意识”上。我们是大党大国大报,所谓“有容乃大”,直面现实问题,说出还有不足,有什么不可以?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映了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也为新闻宣传指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