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期

成就报道要有“辩证思维”

——《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上)》写作体会

人民日报任仲平写作小组

2014年02月10日14:4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我们采写的《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上)》,目前荣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类特别奖。非常感谢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一殊荣,再次授予任仲平文章。对我们来说,这种支持与厚爱,包含着更多殷切期许,也意味着更大的创新压力。在观念多元多样的今天,党报政论的吸引力、说服力在哪里?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主流媒体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担负这次任仲平写作的,是人民日报评论部。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同志所言,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任仲平写作,都是对一段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也都是对写作者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挑战。这篇《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写的是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总结这十年的成就,是十八大报道的重要主题。对写作小组来说,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呈现这十年的本质特征,反映这十年的巨大进步?以怎样的方式展开论述,才能更好地对接宏观成就和人们的微观感受,进而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

换句话说,对于横跨十年的成就报道,怎么写,才能避免就事论事的枯燥沉闷、甚至过分“拔高”的空泛空洞?写什么,才能在情理交融中赢得读者的信任、激发人们的信心?

经过反复探讨,我们认为,中国这十年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从外部看,当西方自由市场遭遇严重危机之时,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发展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道路的优异表现给世界以希望、给中国以信心;从内部看,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现了“发展版本”的升级换代,把“人”放在最高位置,发展理念的升华赢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成为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信心、信任”,这是中国这十年发展所收获的最大政治财富,也是我们总结十年“转变”的最终指向。这样的立意,超越了“改革十年”“挑战十年”“奋进十年”等通常意义上的定位,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

对这一主题,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建议,不要先入为主给出结论,而应将笔墨集中在发展理念之变带来的历史性跨越与关键性突破上,以理性统筹论述,用文明说服读者,以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努力达到了预期效果,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网络、传统媒体公共平台,还是在十八大代表驻地和小组讨论会上,都受到高度评价。有人说,被文章深深打动了、说服了,有的代表在发言中成段地引述文中内容,并赞扬文章为“十八大主题宣传的扛鼎之作”。

回顾文章写作过程,如果说有什么心得,那就是重点把握“时、度、效”,努力体现“辩证思维”,并突出以下几个意识: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