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3年·第11期

忧心为政 真情为文——访刘文洪

张 硕

2014年02月11日16:04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刘文洪近照
刘文洪近照

●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报业即使面对死亡,我们也有责任尽力延续它的寿命。

● 多元化经营投入产出的周期较长,但着眼于未来,必须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转型升级,也为明天积蓄力量。

● 新媒体的冲击固然厉害,但我们要正视一些报纸之所以失去读者,是因为自己的报纸没有办好。

● 媒体是文化单位,如果文化失守,那将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刘文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置身姑苏城内,感受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生活味道浓,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平静、精细;二是这座城市淡泊的气质,超越柴米油盐,蕴涵一份情调。都说报纸是地域特色浓厚的媒体,苏州的报纸,连同文风、版面设计,都十分接地气,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生活和文化氛围。

刘文洪,浸润姑苏文化50多年,他所体现出来的气质已经与姑苏文化溶为一体。读他的散文可以深切地感知这一点。他带领下的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与苏州城一样,平静精细中孕育不凡:曾连续6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截至目前已拿了12个中国新闻奖。刘文洪说,获奖的奥秘是“潜心致力于新闻质量的不断提高,走新闻精品化之路。”在报业目前这种发展状况下,埋头潜心做内容的报纸已不占多数,正因如此,我们愈加关注这家专注做内容的媒体,愈加想要挖掘这家地市级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之道。

“目光在字里行间穿行,分明能感觉到历史在时光深处的脉动”。刘文洪的这句话,仿佛说的就是报纸发展的悠悠岁月。

为明天积蓄力量

记者:首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报业当前遭遇的广告和发行困难,苏报集团的情况如何?

刘文洪:我在报社工作28年,当社长也有8年,但2013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最大的困难是广告经营,同比明显下降,真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报业广告同其它行业一样,与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发行的压力小一些,集团三张报纸的发行量基本稳定在20万份左右,希望逐步调整发行结构,不盲目求数量,重点在于覆盖更多有效人群。透过广告经营下滑的表象,我更忧虑的是报业前景的不明朗,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应该认识到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真正变报业经营为经营报业。

记者:从地域上看,邻近的浙报集团正强势进行资本运作,上海的报业集团也在入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地产,开展多元经营。苏报集团在资本运作和多元经营方面有哪些策略?

刘文洪:这方面各家有各家的做法,由于地域、机缘等因素,不能完全克隆,还得因地制宜。我们也在进行银行参股、信托理财等资本运作项目。文化产业方面,投资建设了一个印刷数字化产业园,预计明年年内运行。另外还在建一座新闻大厦,总投资10亿元,1/3自用,其余部分与人合作,或出租、出售。多元化经营有“豹团网”等电子商务,还有会展、演艺等多种活动。多元化经营投入产出的周期较长,但着眼于未来,必须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转型升级,也为明天积蓄力量。

记者:苏州新闻网和集团旗下报纸的数字化,给读者阅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实惠。在运营新媒体方面,目前是否有系统的盈利计划?

刘文洪:近年来,我们以推进苏州新闻网建设为主线,以新闻资讯和信息服务为重点,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大力建设具有苏州报业特色的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户外流媒体和地铁媒体,全面构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媒体战略产业集群。2011年,苏报新媒体建设实现了四大平台的布局,受众终端“五屏合一”,即建立起包容网络、手机、移动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流媒体户外屏的全媒体内容发布平台,市场化产业化初见成效。2012年4月,集团倾力打造的新型媒体——地铁报《城市早8点》正式创刊,填补了苏州报业市场竞争的空白点。2013年,以《情调苏州》时尚旅游图书出版为代表的创意文化产业整体并入集团新媒体板块。目前,“情调苏州”已成为苏州文化新名片,先后出版了《情调苏州》、《情归同里》、《缘来常熟》等书籍,拍摄了官方城市微电影《苏州情书》。9月25日,《情调苏州》首家官方实体店在吴江同里古镇开门营业。目前,集团新媒体业务布局较为完整,各个平台资源整合,已经初步形成了全介质的传播能力、全媒体的生产能力,以及全方位的经营能力,多平台的交叉融合也为市场拓展提供了便利。目前来看,地铁报、移动互联将是有较大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在当前报业发展的形势下,集团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如同航母在运行,航母的驾驭者认为,前行方向在哪里?

刘文洪:报业未来的走向众说纷纭,总体悲观论调居多。我是既抬头看天,更注重脚踏实地。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使面对报业死亡,我们也有责任尽力延续它的寿命。何况,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报业在转型升级中浴火重生。眼下,我们不办好报纸不行,光办好报纸也不行。新媒体的冲击固然厉害,但我们要正视一些报纸之所以失去读者,是因为自己的报纸没有办好。我们以前非常注重办报,今后将更加注重办报,尤其要不断求新求变,跟上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如果在自怨自艾中失守内容产品,那就会彻底溃败。但同时我们迫切需要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多元化的步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应该是在内容、产业结构、体制这三个方面同步进行,缺一不可。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