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更好地相处
记者: 您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账号,您是在做一种自媒体实践吗?您在公众账号上发表的关于报纸的一些点评,会不会是一种更小众范围的传播?
周智琛:谢谢您关注我的公众账号“周智琛”。这个确实是我的一种自媒体实践,也是我自己和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但开通这个账号的目的很单纯,主要是想和业界同仁交流,并通过这个端口发现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态面。从目前的数据看,我最初的设想都达到了。我的订阅用户,其中有数千位是媒体人。我想,他们组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矩阵。
记者:您在个人微信公众账号上推出的每日伴读女郎,是基于怎样一种考虑?吸引眼球?
周智琛:我每次推送的文章大抵是专业而小众的,偶尔艰涩。我不愿意我的订阅用户为此感到阅读生硬,所以希望用一种比较人性的方式来软化这种感觉。我推荐的伴读女郎,一定是阳光、健康、向上的,不要哗众取宠和另类出位的。当然,遇见一些重大事件或纪念日,并不合适出现美女图,我都会把握好分寸。
记者:您在微信公众账号上推荐的一些文章质量非常好。这些文章在报纸上无法看到,或者说很少有人会耐着性子去看,但放在微信里推荐,就会有不少人去看。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周智琛:好的文章和影像不易得。我推送的东西首先要打动我自己的心灵。目前任何一个平台,首先缺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内容,以及对信息世界披沙拣金的筛选能力。如果报纸持续推出高质量又有情怀的文章,一定是有人看的,尤其是成为品牌报纸之后,更能引导受众注意。
记者:您执著于传统媒体,但也不排斥新媒体,而且有非常多的新媒体实践。那您在就任的这几张报纸中是如何推动两者共同发展的?
周智琛:纸媒发展新媒体,对于这点我向来比较冷静甚至悲观,我敢说,新媒体不是报业转型发展的回春药,而是一种服务于配合于集聚于报纸主品牌的手段,就像月亮之于地球的关系,没有月亮,地球在很多方面会出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我们在热烈拥抱新媒体平台的同时,主要的心力还是放在报业的发展上,但也时刻期待那些有助报业彻底融合于新媒体的新技术新模式出现。
记者:除了传媒人的身份,感觉您也像一位作家。您给自己如何定义?
周智琛:我不给自己定义,只要是向上的东西,又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都愿意去尝试。人生可能有很多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走到连自己都惊讶的地方。
记者:有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您这些年的工作状态?
周智琛:回归,打破传统框架式的回归。我表面上是个技术派,但价值观还算正向多元,并且是随时代潮流变动而向上。
记者:如果有人认为您的创新或理想主义状态是作秀,您如何反应?
周智琛:用心倾听,坦然面对,做真实的自己。
记者:请问您未来三年的个人梦想是什么?
周智琛:现在我和家人两地分居,广东和云南的距离常让我异常想家。如果可以,我想尽快和家人团聚,每天下班可以拥抱我的女儿,不需要再为报纸走天涯。当然,我依然愿意为报纸尽最大的力气,并观察和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在这一片天地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那一定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