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叙事策略
从叙事角度而言,电视节目创新最重要的出发点还是故事,一切都为讲好以及更好地讲故事服务。美国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富兰克林对故事的理解是,值得同情而遭遇复杂处境的人物,为应对和解决问题而呈现出的一系列行为[4]。故事的要素由复杂的难题、解决、人物、行为等构成。而真人秀节目的标准叙事模式,是人物被设定在特定的情境中,面对挑战,做出抉择和行为,最后获得解决,这是真人秀节目在故事讲述中的经典模式,《爸爸去哪儿》自然也不例外,但在既定模式下,节目本身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1.弱化复杂的游戏难题,放大情绪性因素。与经典故事模式相似,《爸爸去哪儿》也采取了把人物放在特定情境中,去接受挑战的模式。但与西方情节设置从A—B—C的经典真人秀叙事模式不同的是,韩国真人秀节目更注重叙事过程中情感和情绪上的渲染,建构在此模式基础上的《爸爸去哪儿》则将情感渲染做到了最大化,甚至弱化了比赛的竞争机制。相比于韩国版本,湖南卫视版本并没有严酷的游戏规则,虽然一开始在公布任务时会提到惩罚措施,但最后也只是形式上的奖励或惩罚。但是,故事是需要有挑战和推进机制的,节目游戏挑战的弱化并不等于节目没有一种往前推进的机制,虽然在叙事上不注重输赢的结果带来的冲突,但是在慢慢记录着亲子间的情感互动中,却有一种父子情感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渲染着一种温情与父爱的家庭观念。游戏设置的难题弱化,解决容易,但情感互动以及父子和群体的关系难题被放大,成为解决的主要成分。
例如在2013年11月15日播出的节目中,不肯离开爸爸做任务的Kimi第一次真正离开了爸爸做任务。在这一段画面中可以看到,一开始林志颖一直跟在Kimi背后,Kimi也会时不时回过头看爸爸,看到Kimi和小伙伴相处融洽之后,林志颖选择了默默离开。接着两组机位一组跟拍林志颖,一组跟拍Kimi,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法,一面是林志颖离开了Kimi与爸爸们一起完成捕鱼任务,一面是Kimi发现了爸爸不在身边转来转去寻找爸爸,字幕配图“小小的身影来来回回,爸爸去哪儿呢?”。这一段寻找的画面持续了两分钟左右,缓慢的镜头配上安静的音乐整体营造了一种很慢的节奏,字幕“成长大概就是这种滋味吧,Kimi是否能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呢?”的点题瞬间将父子间的温暖情绪渲染到了最高点。同时,Kimi接受爸爸离开的现实以及林志颖坦然放手结果也表明父子两内心矛盾的一种释放以及节目隐含的“成长”这一主题的凸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获得了新的发展。节目采用纪录片的记录方式跟拍,主要也是为了抓到更多情感上的细节,弱竞争机制的任务设置下,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亲子间情感的互动,这些情绪的渲染直接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另外一个方面,每期节目都会有一个亲子睡前对话的环节。这一环节也许并不是节目组有意设置,但却起到了总结性的温情作用。孩子与爸爸睡前聊天可以说是节目最温馨的节点,或总结教育孩子、或亲子互动游戏、或温馨传递爱意,亲子间情感的互动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间将情感渲染出来。比如有一期节目中,田亮当天过生日,但都没有人知道,晚上睡觉之前田亮帮女儿Cindy洗漱的时候,女儿突然说了一句:“爸爸,生日快乐。”然后两个人就傻笑了一番,关灯,结束。就是在睡前交流一个又一个的温情细节中,亲子间的爱被慢慢的渲染开来,观众无不动容。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