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碎片化”信息与市场化定位
以类型化新闻广播为例,都是由简短、新颖、快节奏的事件摘要组成,新闻事件被孤立开来,事件没有被放入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之中,受众无法全面掌握新闻事件彼此的关联。广播新闻精缩版的“碎片总汇”使得听众只能在各类信息并置的情形下,知晓信息浅表层面的只鳞片爪,那些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听众很难全面理解新闻,这种做法也许符合对新闻价值选择“均衡全面”的原则,但是无法帮助听众获取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类型化电台“程式化”内容生产机制的弊端,更加偏重与目标听众相关的新闻信息,大量的信息被压缩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单元内,从而得以多次循环播出。将社会信息动态中的点点滴滴剥离其语境,重新简易包装后传播给大众,这种长期潜在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美国传播学者伯杰对全新闻电台的高度结构化和公式化予以批评:“人们最常听的新闻是脱离背景的‘数字’,也就是对各类事情的连串报道,诸如火灾、犯罪、政治活动、电影评论、烹饪、天气等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类新闻肤浅有趣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由于其细节支离破碎,以及新闻媒介内部抢先报道的压力,阻止了进一步提供背景信息与深度分析的可能性,人们从中获得的东西可能是迷人的,但是对于了解事件的意义却毫无用处”[1]。传媒市场的高度竞争是导致广播“碎片式”类型文本形成的动因之一,为提升媒介广告的营销价值,就必须在传播内容和手段方面细分并且明确受众类型,使之具有很强的标签性和稳定性,以达到媒介市场定位目的。
三、消费细分的体验时代
传媒文化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引导社会消费欲望的生产,传媒文化的广为播散不断刺激并创造着受众的消费欲望,而非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当大众传媒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结合人口统计资料和生活方式细分等因素对受众分类,可以获得受众作为消费者较为清晰的画像,提供真正符合受众需求和口味的媒体产品,更容易被目标受众群体所接受,类型化广播的由来及兴盛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受众消费市场细分的理念之上。美国类型台的细化分布大概是,“乡村音乐电台2049家、新闻谈话电台2025家、宗教电台1231家、当代基督电台920家,西班牙语电台917家,成人当代台670家、体育台574家、热门古典505家、Top496家、成人标准379家、爵士150家”[2]。尽管世界各国独特的小众化广播类型有一定增长,但是受到沿袭已久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生活习惯影响,各个国家的新闻、音乐、谈话等十几种主要模式仍然支配着听众的收听行为,在繁荣多样的消费模式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潮流。原因在于从广播制作机构角度来看,完全的创新意味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为确保经济收益,往往倾向于以较低成本模仿以往的成功范例。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