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2期

从受众角度探讨电影中的隐性广告【2】

王献锋 王金雪?

2014年02月12日15:4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追捧隐性广告的因素分析

关于网络上盛传的隐性广告的种种赞美,无论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肯定,还是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赞扬,笔者以为都不过是站在电影制片商的立场上所进行的夸大宣传和炒作而已,其特点也只能是从传播者单边的角度分析问题,夸大作用。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帮助电影制片商扩大影响,从而在影视剧的拍摄中更多地承揽广告,降低成本,并且从中获利。据相关爆料,《天下无贼》的隐性广告收入就高达4000万元人民币,而影片的总投入也不过5700万元。

从传播学的理论来看,任何信息的传播都只能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来实现和完成,或者说只有在接受者有了明确意识的认知或者认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其完整的传播过程。可是我们所见到的有关所谓的对于隐性广告优越性的炒作和宣传,其始作俑者都是单纯地或者片面地站在传播者自身的角度,而且是深挖细找,反复不断地将影视剧中潜藏的一些隐性广告明示出来大加炒作,似乎让人感觉到在整部电影之中仅仅是为了拍摄几部广告作品,影视反而成了展示广告的舞台。说白了,这种本末倒置的鼓噪,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广告主的不负责任的误导。

明确地讲,关于隐性广告的作用应该如何来界定?这个问题的确也很难说清。迄今为止确实没有哪一家调查评测机构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数据评估,而且也很难进行这样的测评。尤其它又是一次性传播,其产品的营销效果更是无法预知和预测,这与传统的广告效果的表现和测定的确大不相同。于是就有了诸多广告人为了其自身利益的驱动而进行了无限放大的宣传和炒做,把植入式广告的作用与传统的广告表现进行比对,意在贬损传统广告的传播形式,而将隐性广告的优势夸大得几乎是无可比拟。似乎人们只要见到了这类广告就会百分百地接受,其产品也会畅行无阻。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