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3期

试论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建构和他者镜像【2】

——基于观展-表演范式

汪彩艳

2014年03月04日14:0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3.社交媒体提供的便利。不得不说,社交媒体为具有“观展-表演”欲望的人提供了量身定做的“戏服”。社交媒体的这种“殷勤之态”,直接造就了全媒体时代大量跃跃欲试的积极“表演者”。本文认为,这种积极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动发布or搜索信息。一件事情的出现,在传统媒体报道出来之前,我们每个人都会试图去寻觅“小道消息”;针对那些极具时效性极强的新闻事件,如果我们“有幸”正好处于第一现场,那么我们会想法设法调用一切手段和工具将事情尽快传播出去。这种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好奇心的猜谜式的搜索或是发布第一信息的渴望,在社交媒体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得到完美无缺的展现和满足。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因其飞快的传播速度、广阔的覆盖面能够让事件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最多数人那里。

(2)倾心与网友的互动。社交媒体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其强大的互动能力,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转发、群发、评论、真伪验证等,通过这个虚拟社区强大的整合作用,网友积极的发言最终达成一种“优势意见”的互动。网络的虚拟空间也让更多的人“表演”起来更加肆无忌惮。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热心“表演”为事实真相的建立建言献策。

(3)积极参与媒介生产。新技术的支撑,降低了人们参与媒介生产的门槛。积极参与媒介生产,专业说法就是UGC模式的出现,发言、转发、评论、上传图片等无疑都是UGC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方面前面已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将侧重介绍UGC视频这种用户积极参与媒介生产的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服务的支持,用户自己制作视频内容或是在已有视频基础上进行改造、涂鸦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UGC视频最大的特点就是优质用户主动参与积极性高、互动范围更广,从而可以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就是YouTube,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视频分享)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此外,维基百科也使用了UGC的概念,蕴含了“与他人同创共享”的理念。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是西方后期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对生产性受众的理解中,受众更富有创造性、主体性,受众除了运用流行文本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生产符合自己立场的意义进行抵制性阅读,还能从这种意义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一种快感,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理论”,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弹冠相庆的是暂时的解放,即从占统治地位的真理与既定的秩序中脱身的解放,标志着对所有的等级地位、一切特区、规范以及禁律的悬置。[2]”

二、自我建构和他者镜像的互动

在拉康的理论中,镜像阶段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认识和确定主题的关键阶段,也是每个个体的自我本体初步成型的必经步骤[3]。拉康的“他者”概念是放在主体的对立面来讲解的,并说“父亲之名”(在中国,更常见的应该是“父亲之姓”)就是儿童的第一个“他者”。当“父亲之名(姓)”作为一种秩序的象征性存在时,儿童就依靠这个“他者”所提供的镜像完成了自己迈向主体、确立自我的第一步[3]。主体与“他者”是一种辩证的互证性存在,主体在与“他者”的接触中被创造和结构化,主体的“欲望”只有在他者的“欲望”中才能得以实现,主体对他者的行为既是工具和手段,也是目的和归宿[3]。社交媒体中,自我每一次状态的发布,只有在“他者”身上得到回应和映证才是有效的,才算完成了对一件事情的整体思考与认知。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