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2013年2月间网上曾传出美国著名影星摩根?弗里曼逝世的消息,这位曾主演过《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等影片的大明星“逝世”确实产生不少的影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时以《摩根?弗里曼逝世?》、《网上传出摩根?弗里曼离世——难道又是“被逝世”?》等报道内容出现,做的就比较恰当,避免了自身报道失实的风险。到最后真相大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消息竟然来自“necropedia”网站的一个恶作剧。这个网站是以娱乐、调侃的口吻发布的预期讣告,在流传中迅速变味,到最后就成了摩根?弗里曼逝世。
第三,在报道网络热点时,不要人云亦云,尽量还原事实真相。“事实呈现出来的现象往往有真相、有假象,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如果不能区分真相和假象,就会导致新闻失实[4]”中国人有句成语叫“眼见为实”,但是在网络社会里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吗?2013年6月4日,一位网友发布一条微博,标题为“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微博说,在济南街头一对中年夫妇多次扇打一名老太耳光,并把老太拖行好几米,同时配发了一段30几秒的视频。几分钟内,微博引起大量网友转发、谴责。第二天,当地的五家媒体都报道了这条新闻,内容都是转述微博爆料,加上网友评论和各自的补充采访,一时间《中年男当街殴打白发老太》、《这对中年男女太嚣张》、《让人寒心》等标题满天飞。然而,当事人到底是谁,男子为什么在街头打人,媒体都没有给出答案。由于事件影响巨大,当地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通过层层走访,终于见到三位当事人,还原了事件真相。原来,所谓打人者不是中年夫妻,男子卢某是被打老太的老伴,女子是家里的保姆。被打的老太刘某有老年痴呆症,事发时她躺在车流不息的斑马线上不肯走,老伴情急之下才轻轻打了她两巴掌。就是这样一个事件,由于传统媒体没有把握好网络信息关,先入为主的急于抢发新闻,最终演变成一场“当街殴打老人”的社会舆论浪潮。
在人人都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穷尽一切可能,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生命,对于网络的各种信息,记者要冷静对待,客观分析,梳理修正,最终来形成值得信赖的报道。“当街殴打老人”的案例,也给所有的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敲响警钟,不管是弘扬真善美还是抨击假丑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抢题材不加核实,这样的“被新闻”不仅有损记者的职业操守,更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
四、结 语
“被新闻”丧失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使记者的新闻话语权喑哑,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品牌价值。更严重的是,记者“被新闻”造成了新闻报道的失实和虚假,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负面效应。同时,在“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故意、技术失误和与受众的共同文化错位[5]”之外我们看到了导致新闻报道的失实和虚假的另一种原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建设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难。提高记者的业务素质、端正记者的职业道德是解决“被新闻”的一条根本措施。自媒体时代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大力整治网络环境,防止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则是宏观的环境保证。(作者系集美区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记者,主要从事电视新闻的编辑采访研究。)
参考文献:
[1] 两高:网络造谣诽谤现象突出 炒作呈组织性特征[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fz/2013/09-09/5263289.shtml.
[2] 马婧.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J].新闻世界,2010(5).
[3] 杨杨.试析网络虚假新闻的形成与规范[J].青年文学家,2012(16).
[4] 赵金.失实新闻与新闻的真实性[J].青年记者,2010(6).
[5] 范文霈.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隐性失实[J].当代传播,2008(5).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