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扭转凸透镜效果的媒体策略
传媒对医患矛盾报道的放大是事实,而受众对于医疗方面信息关注度频频上升也是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13类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关注“医疗问题”的人最多,占15.3%[3]。2007年,由中国网联合搜狐网发起“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显示,网友对加快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注度最高,投票率达到12.76%[4]。放眼过去媒体对于医患关系的报道,通常都将其焦点集中于负面新闻题材上,且大多数报道都以较大篇幅、较显著的位置出现。如果媒体继续将医疗关系的负面报道呈现在凸透镜之下,无疑会使医务工作者产生焦虑和担忧,同时使得广大受众继续对医务工作人员产生误解和不信任。长此以往,医患关系的愈演愈烈最终甚至会造成医疗行业的不稳定。因此,很有必要在此时对媒体的报道策略和方式进行转变。
(一)恪守客观、公平的报道准则
客观、公平是每一篇新闻报道都应该恪守的准则。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客观、公平的原则。在医患纠纷报道中,记者有时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先入为主地视患者为弱势群体一方,在事实尚未了解完整之前出于同情的心理作出带有倾向于患者一方的观点性报道。这与新闻工作者要遵循的原则背道而驰。每一篇新闻都应以完整事实为基础,而传媒所要扮演的角色绝对不是审判者,而应该是客观、公平公正的传播者、监督者。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恪守公平、公正的报道准则,避免“媒体鉴定”,提高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5]。在医患关系报道当中更是应当如此,唯有做到不偏不倚,才能在报道当中呈现出医疗行业的真正现状,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会对医生乃至整个医疗行业产生固有的负面印象。
(二)把握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的“度”
2003年“非典”盛行之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证明每一个白衣天使心中都确实住着一个对待病人仁心仁爱的天使。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医务工作人员勇于牺牲奉献,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在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当中,媒体对医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进行了大量的正面宣传。而随着医患关系矛盾的突出,媒体又“一面倒”地选择负面新闻进行报道。一时之间,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几乎都是渲染医生负面形象居多。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对医疗事业进行报道时,没有把握好该用的“度”。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新闻,媒体在对涉及医患关系的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心中都应有一杆标尺,不可用负面新闻对大众进行密集“轰炸”,而应该遵循平衡的原则选取新闻题材。媒体既要对医疗行业中出现的个别医生有失医德,不遵守行业规范收回扣等事件进行批评监督,对于医务工作者的辛劳耕耘和奉献精神进行弘扬,且应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向受众传递出正能量。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