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一起走过 共同见证 纪念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

2004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研究渐入佳境【4】

闵大洪

2014年04月15日13:4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互联网管理

党中央对互联网管理工作除提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16字方针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于11月8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各有关系统均开始认真贯彻落实,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11月30日召集在北京的主要互联网出版单位进行部署,并提出10项重点工作。

政府加大对互联网管理的力度,主要表现在:

1、一批违规的网站、频道、论坛被关闭。

2、6月10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http://net.china.cn)在北京开通。该网站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其宗旨是“举报违法信息,维护公共利益”。任何公民在网上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只要登录到举报中心网站,说明相关信息所在网站的名称和页面位置,提供举报人的必要联系渠道,即可实施举报,举报人的权益受到严格保护。举报中心网站开通后,受到各界公众的欢迎和支持,在举报高峰期的前两个多月,截止12月21日,共接到公众举报95000多件次。【数据引自新华网12月22日报道《接举报95000多件次 中国关闭1129个淫秽色情网站》】7月9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上海分中心”网站(http://net.shanghai.cn)开通。

3、7月16日起,中宣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门和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经过3个多月的集中打击和清理整治,至11月中旬专项行动已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包括依法关闭境内淫秽色情网站1442个、赌博或诈骗网站365个;在境内影响较大的网站上删除违法网页24000多个、违法图片13000多张;在百度、中国搜索、搜狐和3721等搜索引擎上删除违法信息10万多条。其中,仅群众举报的线索就有46403条。截至11月9日,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淫秽色情网站方面的刑事案件247起,已破获24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8名;公安部挂牌督办的40起重特大案件已全部告破。【数据引自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打击色情网站专项行动告捷》】经过这次专项行动,境内淫秽色情网站和网上淫秽色情信息已被基本清除,网上秩序正常,网络环境明显净化。当然,对网上淫秽色情信息的打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干净,因此,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4、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在年内通过并公布了两个自律规范:6月10日公布了《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12月22日,公布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商抵制淫秽、色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自律规范》。这两个自律规范对配合专项整治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5、在成立行业组织方面,经北京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于10月26日成立的“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最具代表性。因为从属地管理的角度,北京网络媒体在全国网络媒体中的比重和影响最大。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主导下,众多的新闻网站、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及通过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的单位组成的这一成员广泛的社会团体,宗旨是建立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行业“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自律机制,同时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反映行业的愿望和合理要求,保障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努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

政府2004年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显然出于对整体形势的评估,包括对网上新闻信息传播形势和网上舆论形势的评估,但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管什么、怎么管以及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如目前多头管理的体制是否适宜),无疑是领导部门及具体管理部门面对的需要不断改进思路和方法的长期课题。

四、互联网传播研究

互联网传播的形态、过程、效果等,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目光。值得自豪的是,国内学者完整地经历了这一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了互联网新媒体研究这一新领域,而且经过10年的建设,网络传播学科在国内已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研究对象且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10年来,网络传播学科所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包括网络传播法规、网络道德、网络传播对社会政治(包括电子政务)、经济(包括电子商务)的影响、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各项权利的保护、网络传播与社会群体(如青少年、女性、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等)、网络传播与语言文字(符号)、网络传播与文学艺术、网站建设与经营、网络广告、网络新闻实务、网络媒体与传统大众传媒的关系、网络传播与人际交往、网络传播与文化(如传统文化、流行文化、本土文化等)、网络传播与全球化等等。就互联网的各项功能和形态而言,研究涉及电子论坛(BBS)、聊天室(IRC)、即时通讯(ICQ、QQ、MSN Messenger等)、电子邮件(E-mail)报刊、流媒体(Streaming Meida)、点对点技术(P2P)、Flash、在线游戏(Game online)、黑客(Hacker)、博客(Blog)、维客(Wiki)、搜索引擎新闻服务、RSS新闻聚合技术,乃至手机短信息等,无一遗漏。10年来,互联网传播学科的研究深度也在不断掘进。不仅有定性描述和研究,也有定量和个案研究;不仅对一些新概念进行了定义,也对很多热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争鸣。

从纵向看,2004年无疑是中国网络媒介研究达到新水平的一年,是在十年持续研究中交出最漂亮成绩单的一年。

 (一)专题学术研讨会举办

近年来,在国内众多的新闻传播学研讨会中,互联网及网络媒介研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议题,年内,两个专门的学术会议首次亮相,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1、2004年5月22日至23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江苏网(系江苏省重点新闻网站)主办的“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在南京举行。研讨会历时两天,分八个专场进行交流。这次研讨会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界首次就网络传播专题进行全方位深入地交流。重点探讨的问题包括:网络传播理论建构、网络舆论形成与影响、网络出版、网络新闻与评论表现形态、网络媒体受众行为、网站建设与运营策略、网络调查与统计方法、网络传播教育等。香港、澳门新闻院系的不少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像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博士、澳门大学的吴玫博士等学者,不仅是国内此类研讨会的积极参与者,而且近年来与国内一些新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联系。在港澳台及国外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中,前者给后者带来新的研究视野和新的研究方法,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了祖国内地媒介研究的便利和条件。

2、2004年11月27日至2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新媒介与传播革新论坛”(简称“新新论坛”)在武汉举行。研讨会除主题发言外,共分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网络媒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电子媒介与文化产业发展、新媒介带来的传播理论革新。正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所指出的那样,“求同存异,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原则,在这次研讨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而这一原则还将继续推动国内新媒介的研究。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