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每个人随时都可以上网的时代,面对疑云重重的新闻,小心查证再报道变得奢侈,作为记者,一天接到一堆真假难辨的消息,查证更是困难。近年来为了抢新闻,许多传统的大媒体纷纷出错,例如美联社和CNN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先后发布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闻。当时社交网站的“公民记者”们人肉搜索出在马拉松终点的两人,认定是嫌犯。《纽约邮报》为了抢“零时差”的第一手报道,误信了消息,刊登出错误的照片,冤枉了无辜。
假消息的弥漫已经成了新常态,而散播假消息的杀伤力有时比没有消息更大。在一些情况下,适时的缄默比一味追求“零时差”的报道更有力也更可信,所以建立专业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显得特别重要。
真正高素质的新闻,是尽全力保持信息正确,但有时因为资源的不足使我们没有能力保证获得的信息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在办不到的时候,报纸也不能开天窗,因为传播信息是媒体的天职。这份责任感也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而不是去写小说的最大原因。
媒体的资源其实有限,一般发生在国内的事情,还可以派记者到现场采访求证,若事情不知道发生在世界哪个角落,媒体就鞭长莫及了。何况这次的失联事件,从南中国海、越南水域、泰国湾、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湾到印度洋,媒体只能望洋兴叹,对事件涉及的专业知识、能力还有牵涉到的外交问题也无法完全掌握,各种考量和不同利益,千丝万缕纠结起来,使得真相更难浮现。
三、自律与规范:灾难报道中媒体人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
新媒体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到世界每个角落,追求时效性是灾难报道永远不变的真理。媒体报道灾难新闻的最终目的,除了告诉人们灾难发生的事实,反思灾难背后的原因之外,告知人们如何防范灾难的再次发生,避免悲剧重演,才是灾难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借鉴国内外灾难报道的经验,我国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和改进。
(一)注重信息的平衡和全面性,满足公众知情权。灾难报道要本着“全面反映事实全貌”的原则,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报道不同观点和声音,而不能以偏概全。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灾难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阻击谣言传播的有力武器。谣言传播通常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产生的,信息混乱与民众对灾难事件未知的恐惧感,二者相互作用呈现了轮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恐惧和关切情绪会越来越强烈,这种情绪成了谣言传播的土壤,而谣言的传播又继续发酵了这种情绪。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只有全面、平衡的新闻报道才能让受众信服。
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制定的《职业伦理规范》开篇这样写道:“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成员相信,公众的启蒙是正义的先驱、民主的基石。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来自所有专门领域和媒体的有责任感的记者,都努力彻底和忠实地为公众服务。”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新媒体时代,媒体和记者应该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真实目的,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准则,同时勿忘启迪公众和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责。
(二)重视新媒体的运用,掌握舆论主动权。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所以在灾难事件中,政府和传统媒体应首先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在谣言扩散之前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告知接收者,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然后发挥网络优势,坚持连续报道原则,不断跟进,保持权威信息发布地位。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渠道复杂化、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面对传播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要打造多平台组合产品。目前许多国家的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改变了原来的运作方式,不但推出了相关的新闻网站,还将网络视频、博客、微博的内容纳入新闻信息来源系统中,强化了传播效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使之在报道议题的深化上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和联动。在二者的互动中,传统媒体以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引导新媒体的报道基调,使之更趋理性和主流;新媒体则以其得天独厚的技术特性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强化了传播效果。
(三)提升自律的意识。面对新媒体对传媒业的冲击,我国大部分媒体都已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媒体从业者也都使用自己的个人双微账号对灾难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业界都要自觉地遵守网络秩序,不要制造谣言、网络暴力,要去维护这个平台。
媒体人是最广泛使用微博的群体,利用微博发声已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有的媒体人盲目追求粉丝和转载量,甚至不惜在微博上发布不实信息,尽情抒发尖锐观点,这势必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因此媒体人必须有自律意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和轻信盲从,谨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用理性、责任和规范制度的建立撑起媒体人的自律与自觉,这是媒体人的职责。
(四)注重对人文情怀的观照。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相对于专业精神来说,人文情怀对媒体人更为重要。有了这种情怀,记者的眼里不再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有对人和人性的关怀和观照。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报道对象的权利,规避报道对象的隐私,这是一个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富有人文情怀的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民生的视角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此外,记者应当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用心去写作,用人性去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才会向受众传递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下的灾难报道要求媒体更加注重对人文情怀的关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渠道的多样,决定了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和人文情怀结合,可以让媒体从业者更加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灾难事件,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在报道新闻和发布信息的同时,要注意考虑是否与新闻伦理“失联”,是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具有人文情怀。
[本文是匡文波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在“茉莉花革命”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立项批准号:11BXW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匡文波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蕊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
[3]匡文波.新媒体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页 |